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低点起、夯实基础,小跨度、循序渐进,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本质上是模型的科学;帮助思维,常回顾、巩固知识,学困学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容易遗忘,适时地回顾已学知识和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形成积累"等环节入手进行教学和辅导,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 个体差异 成功体验 转化技巧
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原因出现知识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对这些学困生的帮教,我做了一些探索,尝试从"低点起、夯实基础,小跨度、循序渐进,建模型、帮助思维,常回颐、巩固知识"等环节人手进行教学和辅导,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低起点,夯实基础
首先,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对新知识的认知、感悟能力欠缺,如果与其他同学一起进入知识的应用或者变式练习环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他们就必须对知识和方法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上下足工夫。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为他们设计了练习:①请你用水彩笔画出下列图形的周长;②用你的小木棒拼出一个正方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每位同学有3cm和5cm的小棒各四根);③如果拼一个长方形呢?在认识周长的概念时,完成练习①,加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练习②选择相对较容易认识的正方形,让学生很快掌握的同时,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其次,对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为他们确定合适的预期目标。有的学生只能达成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就以达到"合格"为目标。如果对他们有加深加难的要求,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产生消极影响。
2.小跨度,循序渐进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困生,知识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最忌因为梯度大造成认知上的脱节。因而可以通过降低台阶,让学困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效果。许多学困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困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有一位学生做"36×199+36"时的计算为:36×199+36=7164+36=7200。我给她评了中等,并眉批道:"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200-36)+36=7164+36≈7200。我为她提高了等级,又批道:"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还在题目中"36"下边划了红线,以作暗示。果然,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199+1)=36×200=7200。我再次为她提高了等级。正是在这样小梯度、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消除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老师一次次的鼓勋下完成练习,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建模型,帮助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本质上是模型的科学。学困生往往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比较欠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无从下手。因而在辅导学困生时,一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知识点,为差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借助模型进行有序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对第七册教材中"找规律"中放置物品时两端放不放和谁多谁少经常混淆,我就让他们熟悉掌握三种基本排列方法:●口●口●,两端都有●多一;●口●口,只放一端数量同;口●口●口,两端不放●少一。分析时用相应内容名称替换图案,有效减少错误发生。这样,学困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有了思维的方式和程序,解题能力和正确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在帮困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为学困生"建"数学模型,引导他们"画"数学模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常回顾,强化巩固
学困学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容易遗忘,适时地回顾已学知识和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形成积累。在平时新课后的作业中,我一般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题,对比较难些的题目则让他们尽力而为,不作硬性要求,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巩固新授课的知识点。另外,我还在学困生双休日的家庭作业中,将作业内容按照学习的时序划分,一般以l:2:3的比例安排内容,即:一份两周以前学习的内容,两份两周内学习的内容,三份正在学习的内容。这样,达到查漏补缺,不断强化巩固的目的。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同于一股的学生工作,每个学困生产生的根源不同,甚至有的学困生用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见效。因此,在帮困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决心,有信心,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耐心地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困生 个体差异 成功体验 转化技巧
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原因出现知识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对这些学困生的帮教,我做了一些探索,尝试从"低点起、夯实基础,小跨度、循序渐进,建模型、帮助思维,常回颐、巩固知识"等环节人手进行教学和辅导,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低起点,夯实基础
首先,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对新知识的认知、感悟能力欠缺,如果与其他同学一起进入知识的应用或者变式练习环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他们就必须对知识和方法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上下足工夫。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为他们设计了练习:①请你用水彩笔画出下列图形的周长;②用你的小木棒拼出一个正方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每位同学有3cm和5cm的小棒各四根);③如果拼一个长方形呢?在认识周长的概念时,完成练习①,加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练习②选择相对较容易认识的正方形,让学生很快掌握的同时,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其次,对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为他们确定合适的预期目标。有的学生只能达成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就以达到"合格"为目标。如果对他们有加深加难的要求,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产生消极影响。
2.小跨度,循序渐进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困生,知识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最忌因为梯度大造成认知上的脱节。因而可以通过降低台阶,让学困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效果。许多学困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困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有一位学生做"36×199+36"时的计算为:36×199+36=7164+36=7200。我给她评了中等,并眉批道:"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200-36)+36=7164+36≈7200。我为她提高了等级,又批道:"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还在题目中"36"下边划了红线,以作暗示。果然,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199+1)=36×200=7200。我再次为她提高了等级。正是在这样小梯度、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消除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老师一次次的鼓勋下完成练习,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建模型,帮助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本质上是模型的科学。学困生往往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比较欠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无从下手。因而在辅导学困生时,一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知识点,为差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借助模型进行有序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对第七册教材中"找规律"中放置物品时两端放不放和谁多谁少经常混淆,我就让他们熟悉掌握三种基本排列方法:●口●口●,两端都有●多一;●口●口,只放一端数量同;口●口●口,两端不放●少一。分析时用相应内容名称替换图案,有效减少错误发生。这样,学困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有了思维的方式和程序,解题能力和正确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在帮困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为学困生"建"数学模型,引导他们"画"数学模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常回顾,强化巩固
学困学生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容易遗忘,适时地回顾已学知识和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加深印象,形成积累。在平时新课后的作业中,我一般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题,对比较难些的题目则让他们尽力而为,不作硬性要求,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巩固新授课的知识点。另外,我还在学困生双休日的家庭作业中,将作业内容按照学习的时序划分,一般以l:2:3的比例安排内容,即:一份两周以前学习的内容,两份两周内学习的内容,三份正在学习的内容。这样,达到查漏补缺,不断强化巩固的目的。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同于一股的学生工作,每个学困生产生的根源不同,甚至有的学困生用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见效。因此,在帮困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决心,有信心,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耐心地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