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在文艺阵营寻找一个和改革开放几乎完全同步的品种,非电视剧莫属。回想当初,新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本就慢了半拍,北京电视台直到1958年5月1日才告成立,刚拍了寥寥几部电视剧,很快就停滞不前。直到20年后的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才有了我们今日熟悉的CCTV,有了电视剧的萌芽与复兴。
如果要在文艺阵营寻找一个见证改革开放发展的窗口,同样亦非电视剧莫属。过去40年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几乎又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同步。每10年间,都会有多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引爆社会话题。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不仅是娱乐,也成为一种文化表达,成为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动向的指针。
CCTV成立两年后,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创办,这个评奖,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飞天奖”,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又过了一年,CCTV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的《敌营十八年》,篇幅只有9集,镜头也只有2000多个。
与此同时,许多小说也被改编成了单集电视剧,比如张洁的小说《有一个青年》、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李存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和叶辛小說《蹉跎岁月》改编成电视剧后篇幅同样迷你,分别只有3集和4集——那会儿9集以上的电视剧就已经被归类为”长篇”。1985年出品的28集电视剧《四世同堂》简直可算是鸿篇巨制,相当于今日的百集超长篇了。
当然,1980年代的电视观众也有自己的”百集长篇”, 那就是从墨西哥引进的110集海外电视剧《卞卡》——很多过来人都说剧情拖沓不好看,但因为没啥可看,只能耐着性子”追剧”。
不过也不用不开心,”四大金刚”正在风尘仆仆赶来营救观众的路上。1984年,王扶林导演启动了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的改编;比他更早启动的,是1980年就开始筹拍的《西游记》——《红楼梦》历经 3年拍摄,而《西游记》足足拍了6年,使得两部剧作相继于1986、1987年播出,造就了轰动一时的荧屏盛宴。直到1994年《三国演义》和1998年《水浒传》开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电视改编,也成就了一代人的荧屏记忆。
“四大金刚”后来被重播了多少次?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如今回看,那会儿的十年磨一剑,那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西游记》团队走遍千山万水,足迹踏遍26省,摄像机却只有一台,机位也只有一个,前后拍摄过程之艰难堪比取经。
而《红楼梦》剧组呢?更完全像是艺术创作,与商业丝毫不沾边——一群演员生活在一起,研读原著,习琴棋书画,每天出操做形体训练,就为了沉浸式培养角色气质,在今日”光替”“文替”“走位替”的电视剧快消时代,简直无从想象。请来红学大师周汝昌担任顾问、民俗学家邓云乡担任民俗顾问,亦足见打造经典的郑重其事。直到现在,网上有人放出当年剧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的设计稿,仍能惊艳一大片。
四大名著创造经典之后,很快,国产电视剧开始了它扮演”时代说书人”的角色。
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成了第一部爆款室内剧,用万人空巷来形容绝不过分。在电视机尚不普及的时代,邻里间凑在一起看《渴望》也成了当时一景。扎根现实题材又贴近生活本身的室内剧由此深入人心,也影响了《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一系列后续室内剧、情景剧的拍摄。
“1990年出品的《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奇迹,定位了中国电视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渴望》为范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对整个中国社会、中国城乡、中国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覆盖和冲击,对中国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普遍的覆盖,使得电视剧在中国社会确实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北大教授戴锦华看来,“电视剧扮演、接替了当代说书人的社会功能” 。
不过,《渴望》中凯丽饰演的中国好媳妇刘慧芳的火爆,也验证了当时普遍保守的群众心理。一些观众并不买账,会转投《篱笆女人和狗》或者《辘轳女人和井》——毕竟,那已是一个传统价值观开始面临全面挑战的时代。
《渴望》之后,几部引起轰动的电视剧,几乎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91年的《外来妹》,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这片创业热土上的劳动力迁移;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以“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slogan,拉开了对出国大潮的展示;1995年的《苍天在上》及之后的《大雪无痕》《黑洞》《黑冰》等反腐剧,同样也表现了经济利益驱动带来的人心浮动以及国家对于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
回望1990年代,北有《渴望》《过把瘾》,南有《外来妹》,上海观众一定也忘不了《上海一家人》《孽债》《有房出租》《夺子战争》《儿女情长》……北上广出产的电视剧不约而同将镜头对准了时代。当年《儿女情长》因为生动展现上海人的石库门生态而被誉为“上海里弄的风俗长卷”,一举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
2000年,中国电视剧产量突破了10000集;十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15000集——这还只是播出的数量,制作上更要乘以2——如今,中国每年的电视剧拍摄量已经超过了30000集。
产量突破万集大关以后,国产剧开始了它的类型化之路。十年间,据统计显示,国产剧已呈”四分天下”的局面——现代剧、年代剧、古装剧、跨越剧。与此同时,CCTV的独大地位也不断受到地方卫视的挑战。
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带火了军旅题材,以《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代表的”新革命历史剧”开始流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慧瑜看来,这些故事与1950-1970年代流行的革命历史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在讲述普通人,而新革命历史剧开始讲述成功者,讲述这些成为强者的故事。” 同样的”慕强”心理,也体现在火爆荧屏的”帝王戏”中——《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楚汉传奇》《大秦帝国》,无不在讲述强者的故事,正好比《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家族年代剧,也在讲述非凡企业家的故事。这种流行趋势,在被称为”电视剧共和国”的韩国也有相似的印记:最受观众欢迎的往往是开国元君的故事,比如讲朝鲜太祖的《龙的眼泪》、讲高丽太祖的《太祖王建》、讲渤海太祖的《大祚荣》,等等。
在强者堆里杀出一条血路的,是渐渐取代了”新革命历史剧”的“谍战剧”,和取代了“历史正剧”的“穿越戏说历史剧”。
为什么“谍战剧”会取代“新革命历史剧”?在复旦大学教授倪伟看来,是因为“谍战剧”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用谍战来讲述国共关系。”2006年《暗算》热播后,又连续出现了几部热播谍战剧,《潜伏》《黎明之前》《借枪》《悬崖》等。作为红色题材剧的一种,谍战剧当然要宣扬信仰这一伟大力量。信仰的含义非常明确,是有着超越个人之上的远大目标,要求积极进取、无条件奉献乃至自我牺牲。谍战剧之所以广受欢迎,也在于它这样的一个镜像功能——很多人观看谍战剧,主要来自普遍遭遇的生存焦虑 。”
而”穿越戏说历史剧”呢?它更像是宫廷版的《奋斗》或是《杜拉拉升职记》,以往难以自我联想的帝王戏,一经现代穿越,完全可以被观众拿来自我投射。和历史正剧相比,2011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很容易就能被看作当代底层青年的升级打怪传奇,也因此俘获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但泛娱乐化的戏说很快就迎来了整顿。2011年,广电总局发布“限娱令”,对古装、年代、传奇、穿越、神怪、修仙乃至谍战、武侠、刑侦等电视剧加强限制——没想到的是“限娱令”带来的副产品——抗日剧火了。“2012年,抗日英雄从原来看上去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村里人变成了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高富帅’,日本鬼子变成了中华武术的‘活沙袋’,打鬼子被拍成了类似‘打僵尸’的游戏剧。抗战剧基因突变,成了偶像剧、情感剧、武侠剧、谍战剧和战争剧的混血儿。”资深电视剧策划人苏晓曾如此总结。在“限娱令”下,抗日神剧意外成了奇葩电视剧的避风港。
没过多久,“IP”来了。2015年是“IP热潮”,2016年就成了“IP疯潮”,市面上85%的IP被疯抢一空,哪怕是囤在那里不拍,静等版权过期,也要先抢下来再说。这些在80年代被称为”原著小说”的电视剧常见改编基础,在新时代统一有了一个时髦的新名字: IP。
如今回看,IP剧浪潮其实与电视剧的产业形态关系密切——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民營机构占到电视制作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90%,但90%的民营公司又规模非常小,一年也就生产一部电视剧。从产业形态来看,这是典型的分散型竞争,缺少航母型大公司,多的是“一部剧”小公司。每年只有一部剧问世,自然要将利益最大化,将风险规避到接近于零,于是买IP、越拍越长,就成了普遍办法。此时的创作者,只知迎合市场,无视价值观的中空与苍白,拍电视剧变成了一种无意识无主体的投机型创作。
但IP很快就回报以“恶龙的凝视”:价格水涨船高,类型日渐俗套,炒作没完没了,收视率真假不明。业内人士曾经总结IP剧的8种俗套类型:小鲜肉,小花朵,外貌协会;卖萌卖腐,霸道总裁玛丽苏;玄幻魔幻变虚幻;五毛特效成噱头;潮牌风尚视觉控;欧巴翻拍来淘金;网红新星成新宠;弹幕营销吐槽狂欢——随便你找来哪部IP剧,基本上都脱不了这些关键词。
伴随着IP的潮起潮落,传统电视剧产业还受到了另一大调整:视频网站狼来了。早在2006年第一波热潮来临时,视频网站还只是一个互联网平台,毫无“自制力”,仅仅是电视台之外的一个电视剧播出平台。而当2014年狼再来的时候,拜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所赐,观众们已经养成了在地铁、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能掏出手机看视频的习惯——那一年,长度不过5分钟的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火了“著名屌丝王大锤”,网络点击过2亿;如今已经做了大电影导演的大鹏,那会儿也走的是屌丝路线,自编自导自演的《屌丝男士》,点击破3亿。小人物、好玩、短平快,成了初代网络自制剧的“三板斧”,同时诞生的还有“三宗罪”:三俗、山寨、广告多。
2015年,全国电视剧播出量合计16000多集,较上年只增加了500集;但网剧数量却足足增长了7.7倍!从2014年的1400集增加到12900集,来势汹汹。“一剧两星”时代的网剧与电视剧,其实区别早已不那么明显——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家里的有线电视又被越来越多的电视盒子取代,打开手机或是电视看剧的时候,你还能分清楚哪部是电视剧,哪部是网剧吗?
如果要在文艺阵营寻找一个见证改革开放发展的窗口,同样亦非电视剧莫属。过去40年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几乎又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同步。每10年间,都会有多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引爆社会话题。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不仅是娱乐,也成为一种文化表达,成为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动向的指针。
十年磨剑出精品
CCTV成立两年后,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创办,这个评奖,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飞天奖”,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又过了一年,CCTV播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的《敌营十八年》,篇幅只有9集,镜头也只有2000多个。
与此同时,许多小说也被改编成了单集电视剧,比如张洁的小说《有一个青年》、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李存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和叶辛小說《蹉跎岁月》改编成电视剧后篇幅同样迷你,分别只有3集和4集——那会儿9集以上的电视剧就已经被归类为”长篇”。1985年出品的28集电视剧《四世同堂》简直可算是鸿篇巨制,相当于今日的百集超长篇了。
当然,1980年代的电视观众也有自己的”百集长篇”, 那就是从墨西哥引进的110集海外电视剧《卞卡》——很多过来人都说剧情拖沓不好看,但因为没啥可看,只能耐着性子”追剧”。
不过也不用不开心,”四大金刚”正在风尘仆仆赶来营救观众的路上。1984年,王扶林导演启动了四大名著之《红楼梦》的改编;比他更早启动的,是1980年就开始筹拍的《西游记》——《红楼梦》历经 3年拍摄,而《西游记》足足拍了6年,使得两部剧作相继于1986、1987年播出,造就了轰动一时的荧屏盛宴。直到1994年《三国演义》和1998年《水浒传》开播,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电视改编,也成就了一代人的荧屏记忆。
“四大金刚”后来被重播了多少次?恐怕数也数不清了。如今回看,那会儿的十年磨一剑,那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西游记》团队走遍千山万水,足迹踏遍26省,摄像机却只有一台,机位也只有一个,前后拍摄过程之艰难堪比取经。
而《红楼梦》剧组呢?更完全像是艺术创作,与商业丝毫不沾边——一群演员生活在一起,研读原著,习琴棋书画,每天出操做形体训练,就为了沉浸式培养角色气质,在今日”光替”“文替”“走位替”的电视剧快消时代,简直无从想象。请来红学大师周汝昌担任顾问、民俗学家邓云乡担任民俗顾问,亦足见打造经典的郑重其事。直到现在,网上有人放出当年剧组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的设计稿,仍能惊艳一大片。
扮演”时代说书人”
四大名著创造经典之后,很快,国产电视剧开始了它扮演”时代说书人”的角色。
1990年,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成了第一部爆款室内剧,用万人空巷来形容绝不过分。在电视机尚不普及的时代,邻里间凑在一起看《渴望》也成了当时一景。扎根现实题材又贴近生活本身的室内剧由此深入人心,也影响了《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一系列后续室内剧、情景剧的拍摄。
“1990年出品的《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的奇迹,定位了中国电视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渴望》为范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对整个中国社会、中国城乡、中国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覆盖和冲击,对中国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普遍的覆盖,使得电视剧在中国社会确实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北大教授戴锦华看来,“电视剧扮演、接替了当代说书人的社会功能” 。
不过,《渴望》中凯丽饰演的中国好媳妇刘慧芳的火爆,也验证了当时普遍保守的群众心理。一些观众并不买账,会转投《篱笆女人和狗》或者《辘轳女人和井》——毕竟,那已是一个传统价值观开始面临全面挑战的时代。
《渴望》之后,几部引起轰动的电视剧,几乎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91年的《外来妹》,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这片创业热土上的劳动力迁移;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以“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slogan,拉开了对出国大潮的展示;1995年的《苍天在上》及之后的《大雪无痕》《黑洞》《黑冰》等反腐剧,同样也表现了经济利益驱动带来的人心浮动以及国家对于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
回望1990年代,北有《渴望》《过把瘾》,南有《外来妹》,上海观众一定也忘不了《上海一家人》《孽债》《有房出租》《夺子战争》《儿女情长》……北上广出产的电视剧不约而同将镜头对准了时代。当年《儿女情长》因为生动展现上海人的石库门生态而被誉为“上海里弄的风俗长卷”,一举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
类型剧四分天下
2000年,中国电视剧产量突破了10000集;十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15000集——这还只是播出的数量,制作上更要乘以2——如今,中国每年的电视剧拍摄量已经超过了30000集。
产量突破万集大关以后,国产剧开始了它的类型化之路。十年间,据统计显示,国产剧已呈”四分天下”的局面——现代剧、年代剧、古装剧、跨越剧。与此同时,CCTV的独大地位也不断受到地方卫视的挑战。
2002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带火了军旅题材,以《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代表的”新革命历史剧”开始流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慧瑜看来,这些故事与1950-1970年代流行的革命历史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在讲述普通人,而新革命历史剧开始讲述成功者,讲述这些成为强者的故事。” 同样的”慕强”心理,也体现在火爆荧屏的”帝王戏”中——《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楚汉传奇》《大秦帝国》,无不在讲述强者的故事,正好比《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家族年代剧,也在讲述非凡企业家的故事。这种流行趋势,在被称为”电视剧共和国”的韩国也有相似的印记:最受观众欢迎的往往是开国元君的故事,比如讲朝鲜太祖的《龙的眼泪》、讲高丽太祖的《太祖王建》、讲渤海太祖的《大祚荣》,等等。
在强者堆里杀出一条血路的,是渐渐取代了”新革命历史剧”的“谍战剧”,和取代了“历史正剧”的“穿越戏说历史剧”。
为什么“谍战剧”会取代“新革命历史剧”?在复旦大学教授倪伟看来,是因为“谍战剧”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用谍战来讲述国共关系。”2006年《暗算》热播后,又连续出现了几部热播谍战剧,《潜伏》《黎明之前》《借枪》《悬崖》等。作为红色题材剧的一种,谍战剧当然要宣扬信仰这一伟大力量。信仰的含义非常明确,是有着超越个人之上的远大目标,要求积极进取、无条件奉献乃至自我牺牲。谍战剧之所以广受欢迎,也在于它这样的一个镜像功能——很多人观看谍战剧,主要来自普遍遭遇的生存焦虑 。”
而”穿越戏说历史剧”呢?它更像是宫廷版的《奋斗》或是《杜拉拉升职记》,以往难以自我联想的帝王戏,一经现代穿越,完全可以被观众拿来自我投射。和历史正剧相比,2011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很容易就能被看作当代底层青年的升级打怪传奇,也因此俘获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但泛娱乐化的戏说很快就迎来了整顿。2011年,广电总局发布“限娱令”,对古装、年代、传奇、穿越、神怪、修仙乃至谍战、武侠、刑侦等电视剧加强限制——没想到的是“限娱令”带来的副产品——抗日剧火了。“2012年,抗日英雄从原来看上去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村里人变成了器宇轩昂、英姿飒爽的‘高富帅’,日本鬼子变成了中华武术的‘活沙袋’,打鬼子被拍成了类似‘打僵尸’的游戏剧。抗战剧基因突变,成了偶像剧、情感剧、武侠剧、谍战剧和战争剧的混血儿。”资深电视剧策划人苏晓曾如此总结。在“限娱令”下,抗日神剧意外成了奇葩电视剧的避风港。
视频网站狼来了
没过多久,“IP”来了。2015年是“IP热潮”,2016年就成了“IP疯潮”,市面上85%的IP被疯抢一空,哪怕是囤在那里不拍,静等版权过期,也要先抢下来再说。这些在80年代被称为”原著小说”的电视剧常见改编基础,在新时代统一有了一个时髦的新名字: IP。
如今回看,IP剧浪潮其实与电视剧的产业形态关系密切——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民營机构占到电视制作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90%,但90%的民营公司又规模非常小,一年也就生产一部电视剧。从产业形态来看,这是典型的分散型竞争,缺少航母型大公司,多的是“一部剧”小公司。每年只有一部剧问世,自然要将利益最大化,将风险规避到接近于零,于是买IP、越拍越长,就成了普遍办法。此时的创作者,只知迎合市场,无视价值观的中空与苍白,拍电视剧变成了一种无意识无主体的投机型创作。
但IP很快就回报以“恶龙的凝视”:价格水涨船高,类型日渐俗套,炒作没完没了,收视率真假不明。业内人士曾经总结IP剧的8种俗套类型:小鲜肉,小花朵,外貌协会;卖萌卖腐,霸道总裁玛丽苏;玄幻魔幻变虚幻;五毛特效成噱头;潮牌风尚视觉控;欧巴翻拍来淘金;网红新星成新宠;弹幕营销吐槽狂欢——随便你找来哪部IP剧,基本上都脱不了这些关键词。
伴随着IP的潮起潮落,传统电视剧产业还受到了另一大调整:视频网站狼来了。早在2006年第一波热潮来临时,视频网站还只是一个互联网平台,毫无“自制力”,仅仅是电视台之外的一个电视剧播出平台。而当2014年狼再来的时候,拜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所赐,观众们已经养成了在地铁、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能掏出手机看视频的习惯——那一年,长度不过5分钟的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火了“著名屌丝王大锤”,网络点击过2亿;如今已经做了大电影导演的大鹏,那会儿也走的是屌丝路线,自编自导自演的《屌丝男士》,点击破3亿。小人物、好玩、短平快,成了初代网络自制剧的“三板斧”,同时诞生的还有“三宗罪”:三俗、山寨、广告多。
2015年,全国电视剧播出量合计16000多集,较上年只增加了500集;但网剧数量却足足增长了7.7倍!从2014年的1400集增加到12900集,来势汹汹。“一剧两星”时代的网剧与电视剧,其实区别早已不那么明显——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家里的有线电视又被越来越多的电视盒子取代,打开手机或是电视看剧的时候,你还能分清楚哪部是电视剧,哪部是网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