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班级管理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然而,我国小学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就不必要了,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主义片面强调学生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方面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不恰当地突出班主任的权威,甚至把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的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同一性,而不是差异和多样性。而缺乏个性和主动精神,没有一种恰当的求异性思维和活动的取向,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是,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或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实际上影响了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整齐划一,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失去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质上造成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公平,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造就的是表现服从、内心对抗的“残缺不全”的人。
  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蔡元培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级中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术类小组,文体娱乐类小组,服务、勤工、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担负班级工作;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制造恶作剧、违法乱纪。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不能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只看到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指责,将会人为地迫使它与正式群体对立,严重影响班集体的活动及其发展。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推波助澜,所以,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占据优势位置,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中小学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后进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孤星”。这些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不能只看到处境优势的学生,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
  班主任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但对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1)、家庭经济贫困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仅穿戴好,使用的学习用品档次高,而且花钱出手大方,常常能笼络一批同学。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往往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寒酸”,因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经常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些班主任也歧视贫困生,这样,对贫困生心理上会造成双重压力。所以,班主任应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引导同学正常交往,同时更多地同情、帮助弱者。(2)心理不健康者。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逐渐增多。班主任理应成为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缓解学生过度的焦虑、孤僻、羞怯、嫉妒、猜疑、自卑、冲动、执拗、亢奋,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班主任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折者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后进生”。歧视“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座位安排上歧视“后进生”。有些班主任安排学生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以“考分论英雄”,“优等生”的座位都在前排,“后进生”则分布在后排。这样“后进生”就成为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边际人”。二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后进生”。一个“优等生”偶犯小错,仍然受到班主任的喜欢,而一个“后进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班主任应消除歧视,公平地对待“后进生”。“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班主任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后进生”,尤其对学习差、行为落后的学生,更要透过表象,寻求原因,把握特性。赞可夫曾指出:“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班主任对“后进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后进生”的爱心。(4)人际交往中的“孤星”。为了确定班级中学生关系的微观结构,不少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运用了社会测量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理诺最早使用社会测量法,苏联社会心理学彼得罗夫斯基进而对社会测量选择动机系统、参照性交往范围与参照性选择作了实验研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为了确定每个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设计了一种社会网络图,并由此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们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他们揭示了学生人际关系微观结构的两极。其中一级是未被其他任何人积极选择的学生,称之为“孤星”、“受轻视的人”、“被抛弃的人”。另一个极端是在班级中享受极大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被称之为“明星”、“受欢迎的人”。这些称之为“孤星”、“受轻视的人”在班级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班主任可通过科学地设置“班干部”制度来改变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以影响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和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吊恫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自古至今,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风气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树立“以德教学”的思想,严以自律,为人师表,做教师中的楷模,做学生的榜样。在新世纪阳光的普照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进行着一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把一个富
期刊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劳动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在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企业的工作效率。如何使学生在校园里就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成为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之根本。  现代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更有学校文化,班级当然也应该有班级文化。特别是职校的班级,更加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出来,也许这很困难,但却是必须的。为了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从事于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应有的理念是
期刊
由于开放型问题对于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年中考试题也常出现这类题型,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本文仅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材里的一道开放型例题解法中的几种解法列举如下供同行参考。   例: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 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用绳子测量A、B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请帮小明设计一个方案,测出A、B间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方案一、如图,先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
期刊
做好老干部工作,关键是认识问题、感情问题。认识是关键,感情是基础。教育系统的老干部都是知识分子,有其不同的特点,以我个人多年从事老干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只有真正近距离地接近老同志,才能把教育系统的老干工作做好、做实、做满意。    一、做好老干工作,需要在感情上亲近老同志    “感人者,莫先乎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老干工作要时刻倾注真情,不仅从
期刊
学校是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有着浓厚的知识氛围,铸造着良好的品质,陶冶着美好的情操。所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它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它是主要通过学校历史,形象标志,学校建筑,内部机构
期刊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
期刊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一、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
期刊
在每个教师的从教生涯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甚至故意捣蛋的现象。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责无旁贷。可是如果批评和教育的方式过于急躁和简单,则就很有可能遭遇学生的当场顶撞,激烈对抗甚至下不了台,使场面变得很尴尬。那么,如何既避免这种尴尬场面,又教育好学生,使之心悦诚服,就成了每个教师研究的课题。  要想发挥最好的批评教育效果,既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心态,又需要我们讲究批评的方法
期刊
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和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如何正确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呢?具体地说,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端正备课思想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指导工作获得成功的前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备课思想不端正的问题。当前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备课思想的五个转变:1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国家创造力的激烈竞争。谁拥有了创新性人才,谁就会独占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力,谁就能赢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胜利。因此要实施好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出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工作管理,应自觉地、主动地抓好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是当今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对学校教学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