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作者分析了多媒体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 多媒体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数学课而言,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以前学过的一本心理学教材中这样说: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华罗庚指出:“指导学生发现数学中有趣的东西,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好像把学生带进花园,而不是在门外观花,鼓励学生攻钻难题,一旦成功,就会心怀喜悦,信心大增,兴趣也随之大增。”传统的数学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个个死板的教学过程,再配上一堆堆抽象、深奥的公式、定理,使人望而生畏。而多媒体教学用形象、准确、精美的图像,取代以往小黑板上画就的框框和图形。用生动的动画,取代口沫横飞的对变化过程的解释,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扫数学课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现状,取得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用多媒体技术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转动,如飞轮、钟表,利用课件的动画功能,让角旋转(逆时针,顺时针),引出正角、负角的概念,将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又如在讲解“y=Asin(ωx φ) b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在黑板上作图太繁琐、费时。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在几何画板上描点,逐步由y=sinx变形为y=sinωx,然后变为y=sin(ωx φ),再变为y=Asin(ωx φ),最后变为y=Asin(ωx φ) b。这样通过电脑作图让学生观察其过程。动态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让他们很好地理解了这几种图形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演示动态的过程,降低教学难度。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抽象的难点问题,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y=ax2 bx c(a≠0)在[m,n]上的最值的问题时,对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移动而区间不动,或对称轴不动而区间变化时,求函数的最值,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利用课件,通过对a,b,c,m,n的动态控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知识要点,有效地掌握这个难点。再如求二面角的大小,始终是立体几何中的一大难点,实际解题中显得很抽象。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展示如何找二面角的平面角,就会很形象直观,从而降低难度。
三、增加课堂容量,优化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少不了板书、作图等常规的教学手段。尽管有的教师采用小黑板、投影胶片等来改进教学,但毕竟容量有限,而且对于本身就需要按部就班地书写或作图的课程,这样的改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板书抄题目、作图等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概念讲解、解题分析和方法指导上。例如,正余弦函数的图像,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等等,这些需要课堂上画大量图形的教学内容,就很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位置,进行分析、归纳、运算推理,再通过必要的板书或板演充分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既省时又省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但是事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不少负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改进。例如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多媒体教学当做高级投影仪来使用,一节课上下来,黑板上只有个课题。学生也一直在看投影仪,由于时间关系,也来不及记笔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多媒体教学固然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高中数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题,要有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题过程的示范,而这些靠电脑上点鼠标,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合理、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孙启美.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多媒体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数学课而言,多媒体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以前学过的一本心理学教材中这样说: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地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华罗庚指出:“指导学生发现数学中有趣的东西,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好像把学生带进花园,而不是在门外观花,鼓励学生攻钻难题,一旦成功,就会心怀喜悦,信心大增,兴趣也随之大增。”传统的数学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一个个死板的教学过程,再配上一堆堆抽象、深奥的公式、定理,使人望而生畏。而多媒体教学用形象、准确、精美的图像,取代以往小黑板上画就的框框和图形。用生动的动画,取代口沫横飞的对变化过程的解释,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扫数学课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现状,取得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用多媒体技术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转动,如飞轮、钟表,利用课件的动画功能,让角旋转(逆时针,顺时针),引出正角、负角的概念,将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又如在讲解“y=Asin(ωx φ) b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在黑板上作图太繁琐、费时。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在几何画板上描点,逐步由y=sinx变形为y=sinωx,然后变为y=sin(ωx φ),再变为y=Asin(ωx φ),最后变为y=Asin(ωx φ) b。这样通过电脑作图让学生观察其过程。动态的演示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让他们很好地理解了这几种图形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演示动态的过程,降低教学难度。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抽象的难点问题,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y=ax2 bx c(a≠0)在[m,n]上的最值的问题时,对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移动而区间不动,或对称轴不动而区间变化时,求函数的最值,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利用课件,通过对a,b,c,m,n的动态控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知识要点,有效地掌握这个难点。再如求二面角的大小,始终是立体几何中的一大难点,实际解题中显得很抽象。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展示如何找二面角的平面角,就会很形象直观,从而降低难度。
三、增加课堂容量,优化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少不了板书、作图等常规的教学手段。尽管有的教师采用小黑板、投影胶片等来改进教学,但毕竟容量有限,而且对于本身就需要按部就班地书写或作图的课程,这样的改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板书抄题目、作图等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概念讲解、解题分析和方法指导上。例如,正余弦函数的图像,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等等,这些需要课堂上画大量图形的教学内容,就很适合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位置,进行分析、归纳、运算推理,再通过必要的板书或板演充分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既省时又省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但是事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不少负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改进。例如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多媒体教学当做高级投影仪来使用,一节课上下来,黑板上只有个课题。学生也一直在看投影仪,由于时间关系,也来不及记笔记,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多媒体教学固然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高中数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题,要有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题过程的示范,而这些靠电脑上点鼠标,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合理、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孙启美.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