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到近现代人士亦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前辈很早就意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西方的许多思想家也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節奏与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作用、净化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最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意义深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天天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其实,在我们的各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了许许多多学习、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哲理。音乐课也如此,也是德育教育的有利资源,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一、找教学突破点。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为培育孩子们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德育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礼仪、行为、劳动、卫生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等。当然,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个音乐活动中,一般蕴含的德育哲理也无非一两个,所以,教学前我们需审视教材,研究所教的内容,找出其中隐含的德育要点。然后借助歌曲和音乐活动,以说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美德情感,以实践、模拟的方式引发学生心灵的榜样共鸣。再通过具体实际的活动,把树立的良好情感内化,并落实在行动上。如欣赏《命运交响曲》,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它排山倒海的气势、理解悲壮激昂的主题,继而引导学生感受它震撼心灵的哲理性和英雄性,因为“它充满了关于人类的命运的思想,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苦难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而后将板书“03 33|1—||”让其听这一巨大威力的音调。并且用班班通播放课件展示舞蹈《命运》,这样,声像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开始投入进来,随即跟着音乐唱起主题。在我的提示下,他们从音乐理论的角度,通过音乐的力度、音响、和声、节奏、情绪、视频中的舞蹈动作等各方面去感受贝多芬悲苦而壮丽的人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学生们能一步一步地从音乐审美、音乐感受这个高度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作品讲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激发了学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 细化教学设计
无论是哪个年段的音乐课,拿到教材后,首先必须了解其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及教育培养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弄清每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教学任务与活动内容。教学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学习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虽说脍炙人口流行度很广,真的要唱好却很不容易。我同样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述此歌的创作过背景:作者是一个蒙古农奴的女儿叫美丽其格,从小受尽苦难和劳苦,是新中国改变她当牛做马的命运,并得以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首歌的?在辽阔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地长调唱起这首歌……此刻,再让学生随着悠扬的音乐,看着视频中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就会显得歌声高亢悠远,情意绵绵。歌声才真挚动人,具有生命力。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我听到了感恩-----对国家;听得了感动----为作者;也听到了鞭策---为自己。还有我们的《国歌》,它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我在班班通的展示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的视觉冲击中精心仔细聆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拓宽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活动包括课堂音乐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课堂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从而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边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如《感山歌好比春江水》一课,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地区民歌、歌手及相关特点的资料,设计好解说词,确定好讲解和调控人选,将这些资料带进课堂。课堂上聆听我演唱的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进一步体会各地民歌的魅力和特点,感受老师歌声中所传达的或深情或自豪或泼辣或细腻的情感内蕴,学生辨别老师唱的民歌并说出其地区和特点、演唱歌手及其代表作品,也可以随机哼唱你喜欢歌手的其他作品,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了彼此交流意识,增进了沟通能力。当《山歌好比春江水》熟悉的旋律一经响起,课堂上空便流淌着自孩子们歌声中传达出的真正的美---来自音乐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欣赏别人,欣赏自己。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主要研究童声合唱,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中最有表现力,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演唱形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因此,让孩子们参加合唱训练,无论从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丰富其想象力,扩大视野,以及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还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合唱教学活动,使孩子们正确认识到声部与声部间的配合、领唱与合唱的配合、轮唱间的配合等等,正确建立起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爱、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组织纪律性、合作意识、谦让精神得到极大的加强,对健全学生们优秀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艺先学做人。”小时候的一句古训长记我心。而今为人师表更是把它摆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于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以育人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寓德育于美育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天天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其实,在我们的各科教学内容中,都蕴含了许许多多学习、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哲理。音乐课也如此,也是德育教育的有利资源,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一、找教学突破点。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为培育孩子们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德育教育内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礼仪、行为、劳动、卫生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等。当然,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或者一首歌里都涉及到,在一个音乐活动中,一般蕴含的德育哲理也无非一两个,所以,教学前我们需审视教材,研究所教的内容,找出其中隐含的德育要点。然后借助歌曲和音乐活动,以说和想的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德育哲理,以唱和跳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美德情感,以实践、模拟的方式引发学生心灵的榜样共鸣。再通过具体实际的活动,把树立的良好情感内化,并落实在行动上。如欣赏《命运交响曲》,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它排山倒海的气势、理解悲壮激昂的主题,继而引导学生感受它震撼心灵的哲理性和英雄性,因为“它充满了关于人类的命运的思想,充满了人类对争取自由、从苦难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而后将板书“03 33|1—||”让其听这一巨大威力的音调。并且用班班通播放课件展示舞蹈《命运》,这样,声像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开始投入进来,随即跟着音乐唱起主题。在我的提示下,他们从音乐理论的角度,通过音乐的力度、音响、和声、节奏、情绪、视频中的舞蹈动作等各方面去感受贝多芬悲苦而壮丽的人生。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学生们能一步一步地从音乐审美、音乐感受这个高度去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作品讲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和激发了学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 细化教学设计
无论是哪个年段的音乐课,拿到教材后,首先必须了解其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及教育培养要求。其次是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弄清每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教学任务与活动内容。教学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学习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虽说脍炙人口流行度很广,真的要唱好却很不容易。我同样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述此歌的创作过背景:作者是一个蒙古农奴的女儿叫美丽其格,从小受尽苦难和劳苦,是新中国改变她当牛做马的命运,并得以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首歌的?在辽阔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地长调唱起这首歌……此刻,再让学生随着悠扬的音乐,看着视频中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就会显得歌声高亢悠远,情意绵绵。歌声才真挚动人,具有生命力。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我听到了感恩-----对国家;听得了感动----为作者;也听到了鞭策---为自己。还有我们的《国歌》,它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我在班班通的展示下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的视觉冲击中精心仔细聆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拓宽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活动包括课堂音乐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课堂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从而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边互动中得到教学相长。如《感山歌好比春江水》一课,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地区民歌、歌手及相关特点的资料,设计好解说词,确定好讲解和调控人选,将这些资料带进课堂。课堂上聆听我演唱的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进一步体会各地民歌的魅力和特点,感受老师歌声中所传达的或深情或自豪或泼辣或细腻的情感内蕴,学生辨别老师唱的民歌并说出其地区和特点、演唱歌手及其代表作品,也可以随机哼唱你喜欢歌手的其他作品,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了彼此交流意识,增进了沟通能力。当《山歌好比春江水》熟悉的旋律一经响起,课堂上空便流淌着自孩子们歌声中传达出的真正的美---来自音乐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欣赏别人,欣赏自己。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主要研究童声合唱,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中最有表现力,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演唱形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因此,让孩子们参加合唱训练,无论从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丰富其想象力,扩大视野,以及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还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合唱教学活动,使孩子们正确认识到声部与声部间的配合、领唱与合唱的配合、轮唱间的配合等等,正确建立起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爱、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组织纪律性、合作意识、谦让精神得到极大的加强,对健全学生们优秀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艺先学做人。”小时候的一句古训长记我心。而今为人师表更是把它摆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于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以育人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寓德育于美育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