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进学生在具体在数学学习氛围中发挥积极性,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本文针对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进行了分析,强调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意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007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掌握好尺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现有认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让学生真正接受和了解数学学习,同时优化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根据当前主流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分析,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问题联系生活
针对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太过抽象,而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拿到课堂上来做好解释,能够完成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对接。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充分利用数学生活化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接触数学时,充满了好奇,感觉到数学和生活的融合带来的奇妙感,同时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的笔算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数学元素来组成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课桌上摆放了之前学习加减法所用的小棒,随机询问了几名学生小棒的数量并将其记录下来。随后,鼓励学生根据笔者所收集到的数据,想想这些数据可以透露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本节课所学的连加和连减算式上。这不仅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锻炼自身的计算能力。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联系现实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数据并将其整理为数学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创设趣味情境
问题情境不一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科学有趣的情境同样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味性、有意思的情景,既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十分投入,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剖析能力,进而顺利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师可组织4个学生来到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教师,将学生的视线只限制在正面、后面、左面或右面。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教师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系统性的展示这4名学生的画像,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教师是不同的,甚至从背面都无法看出这是不是教师本人。因此,从多个角度、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才能够得到具体的、确切的认识。
三、强调问题的实践性
在教师提出教学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问题来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因数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设计出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将单纯的理论学习付诸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够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认识数学学习。学生借助具体的实践过程和动手操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回答教师的问题,既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乘法时,用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相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可通过摆方块、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加法怎样列式,从而过渡到乘法的学习上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连接,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课上,组织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摆好小棒。每堆小棒摆三根,一共三堆,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摆好的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即考察学生对之前所学加法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将具体的加法算式列出来。随后,再引出本节课乘法知识的学习。相同数量的小棍相加,可以通过乘法的方式来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乘法学习的接受度,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乘法计算的规律。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明确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有趣味性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甚广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
參考文献
[1]郭海霞. 让数学课变得有趣——浅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J].才智,2013(29):162.
[2]鲁景福. 浅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10):81-8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自主学习意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007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掌握好尺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年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现有认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让学生真正接受和了解数学学习,同时优化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根据当前主流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分析,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问题联系生活
针对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太过抽象,而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拿到课堂上来做好解释,能够完成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对接。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充分利用数学生活化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接触数学时,充满了好奇,感觉到数学和生活的融合带来的奇妙感,同时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学生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的笔算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数学元素来组成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课桌上摆放了之前学习加减法所用的小棒,随机询问了几名学生小棒的数量并将其记录下来。随后,鼓励学生根据笔者所收集到的数据,想想这些数据可以透露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在本节课所学的连加和连减算式上。这不仅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数据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锻炼自身的计算能力。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联系现实生活,搜集生活中的数据并将其整理为数学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创设趣味情境
问题情境不一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科学有趣的情境同样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加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趣味性、有意思的情景,既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分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十分投入,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剖析能力,进而顺利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师可组织4个学生来到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教师,将学生的视线只限制在正面、后面、左面或右面。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教师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系统性的展示这4名学生的画像,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教师是不同的,甚至从背面都无法看出这是不是教师本人。因此,从多个角度、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才能够得到具体的、确切的认识。
三、强调问题的实践性
在教师提出教学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学问题来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因数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设计出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将单纯的理论学习付诸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够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认识数学学习。学生借助具体的实践过程和动手操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回答教师的问题,既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乘法时,用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乘法的认识,相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加深刻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可通过摆方块、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加法怎样列式,从而过渡到乘法的学习上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连接,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课上,组织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摆好小棒。每堆小棒摆三根,一共三堆,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摆好的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即考察学生对之前所学加法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将具体的加法算式列出来。随后,再引出本节课乘法知识的学习。相同数量的小棍相加,可以通过乘法的方式来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乘法学习的接受度,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乘法计算的规律。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明确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有趣味性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甚广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
參考文献
[1]郭海霞. 让数学课变得有趣——浅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J].才智,2013(29):162.
[2]鲁景福. 浅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