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我国首次举办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此举将对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准高、服务质量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各方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然而,目前我国却面临着专业社工短缺,而社工类专业毕业生又难以就业的双重困境。
一、社工被誉为“社会工程师”
社工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解、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为“社工”。
社会工作者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在一些特定机构中开展的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解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在企业中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协调劳资关系、缓解职业压力、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
很多人误把社工等同于义工。其实,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福利性、公益性助人活动的“义工”。从表面看,社工有酬劳,而义工一般是义务的。深一步看,社工是具有系统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需要经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而“义工”,主要是社会上一部分有余力的人,通过爱心与他人沟通,改善他人生活质量的人群。
社会工作者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能够起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和“社会医生”。
二、职业前景广阔但人才稀缺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将高达11.8%,人口老龄化、大龄青年等社会问题都需要大量专业社工。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1名就业援助员和1名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越来越广泛。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社区里协调邻里关系的调解人,医院里协调医患矛盾的人员,以及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等。而且,按照“大市场,小政府”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趋势,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的社会工作终究会从中剥离出来,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紧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让大量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协助党和政府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并倡导维护这些群体的权益,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各方的共同心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但在我国,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刚刚起步。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30余万人,而且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是“准社工”,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非常多,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如美国专职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必须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有65万之多,合每千人口2.3个专职社工,如果照此比例设置岗位安排社工,目前我国就需要200多万社工专业人才。
三、专业人才面临就业困境
然而,一方面专业社工人才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却因求职无门而大量流失。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面临人才短缺和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吴铎说,我国在10年前就有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时至今日,全国至少有200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以每所学校招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毕业的学生就有1万名。但据统计,我国社工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到30%,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大量专业人才学非所用。如浙江有1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为500多人,目前仅有10%-30%的学生找到或选择了相应的工作,其他一些毕业生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
社会急需大量专业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
一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设置和编制。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几乎都没有设置相应的社工类岗位,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民政部门,每年也只能招聘毕业生中的百分之一二。
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专业的学生去应聘, 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某福利机构有需要社工的岗位,但是上级主管机关不清楚社工的专业和概念,误以为需要社工的专业是“社会学”,并明文写进了文件。于是,原本需要社工的岗位就因为文件的明文规定使很多社工系学生被拒之门外。
三是薪资待遇比较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我国香港地区,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1.8万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港币以上。而在内地,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享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其薪资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
四、承待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
如今国内社工的发展遭遇尴尬的
一、社工被誉为“社会工程师”
社工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解、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为“社工”。
社会工作者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在一些特定机构中开展的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解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在企业中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协调劳资关系、缓解职业压力、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
很多人误把社工等同于义工。其实,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福利性、公益性助人活动的“义工”。从表面看,社工有酬劳,而义工一般是义务的。深一步看,社工是具有系统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需要经过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而“义工”,主要是社会上一部分有余力的人,通过爱心与他人沟通,改善他人生活质量的人群。
社会工作者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能够起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被誉为“社会工程师”和“社会医生”。
二、职业前景广阔但人才稀缺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将高达11.8%,人口老龄化、大龄青年等社会问题都需要大量专业社工。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1名就业援助员和1名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越来越广泛。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社区里协调邻里关系的调解人,医院里协调医患矛盾的人员,以及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等。而且,按照“大市场,小政府”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趋势,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的社会工作终究会从中剥离出来,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紧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让大量社会工作人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协助党和政府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并倡导维护这些群体的权益,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各方的共同心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但在我国,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刚刚起步。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30余万人,而且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是“准社工”,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非常多,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如美国专职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必须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有65万之多,合每千人口2.3个专职社工,如果照此比例设置岗位安排社工,目前我国就需要200多万社工专业人才。
三、专业人才面临就业困境
然而,一方面专业社工人才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却因求职无门而大量流失。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面临人才短缺和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吴铎说,我国在10年前就有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时至今日,全国至少有200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以每所学校招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毕业的学生就有1万名。但据统计,我国社工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到30%,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大量专业人才学非所用。如浙江有1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为500多人,目前仅有10%-30%的学生找到或选择了相应的工作,其他一些毕业生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
社会急需大量专业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
一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设置和编制。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几乎都没有设置相应的社工类岗位,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民政部门,每年也只能招聘毕业生中的百分之一二。
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专业的学生去应聘, 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某福利机构有需要社工的岗位,但是上级主管机关不清楚社工的专业和概念,误以为需要社工的专业是“社会学”,并明文写进了文件。于是,原本需要社工的岗位就因为文件的明文规定使很多社工系学生被拒之门外。
三是薪资待遇比较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我国香港地区,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1.8万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港币以上。而在内地,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享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其薪资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
四、承待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
如今国内社工的发展遭遇尴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