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二册(基础版一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第15节,该节内容是继多面体、棱柱、棱锥后更深入地研究空间几何体,该节主要讲述了圆柱、圆锥与圆台的定义、性质、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本节把立体几何与代数紧密联系在一起,本节内容渗透着静止与运动、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价转化、一般化与特殊化的数学思想,是数学与机械类专业课联系比较紧密的一节,本节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1)重点:圆柱、圆锥和圆台的侧、表面积公式,(2)难点:侧面积与表面积公式的应用;(3)关键:圆柱、圆锥与圆台的侧面展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都认识圆柱、圆锥与圆台,在初中学过矩形、扇形和圆的面积公式以及勾股定理;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对多面体、棱柱、棱锥侧面积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专业课中学生已学工程制图,能够看懂主视图,由于以前所学知识都是静态的、直观的,学生对运动变化的情境还比较陌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存在个体差异。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建构”的课堂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情境性的信息与有力的建构工具,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一计划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重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使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螺旋式地安排知识,使学生能够反复地接触重要的数学知识,突出了重点,置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于数学知识结构的中心地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旋转体的概念并能识别圆柱、圆锥和圆台的轴、高、侧面、母线;2.理解圆柱、圆锥和圆台的概念和性质;3.掌握圆柱、圆锥与圆台的侧、表面积公式,4.应用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圆柱、圆锥和圆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类比和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向学生渗透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2.感受数学再创造带来的成功感;3.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以讲授,范例、练习、演示和问题解决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抽象、归纳、巩固、提高等多种方式。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学生预习新课、准备矩形纸张,复习矩形、扇形和圆的面积公式,2.教师: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具,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制定教学设计。
六、教学媒体设计(详见表1)

七、教学过程设计(详见表2)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整体评价;和谐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思想方法运用、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的发言注重分析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评价:1.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积极情感态度;2.考察学生在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3.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生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圆柱、圆锥与圆台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公式,教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很高,对圆柱、圆锥、圆台的定义,侧、表面积的计算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重视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使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螺旋式地安排知识,使学生能够反复地接触重要的数学知识,突出了重点,置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于数学知识结构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渗透了等价转化、化归、一般化与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内容多,时间只有一课时,在探索圆台的侧面积时缺少逻辑推理,使学生不能更深入的思考;對教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使之与专业课的结合更加融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完善;班级教学中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需要在课下继续关注这些同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