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感情与心灵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的情感常常就是心灵上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周围现实和自身态度的一种体验。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塔的链式活动”,学生们经历了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赏一赏、写一写塔等美术活动,储存到他们记忆库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情绪和情感,当学生在感知塔的活动时,师生的情感体验也随着活动的进展起经历着好奇、兴奋、厌倦、激动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情感的交流成为“塔的链式活动”的一部分。美术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需要情感的参与,可以说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是学生情感律动的产物。
一、今天要做塔了!——好奇驱使探索,让情感点燃
好奇心是一种情感的需求也是对新事物刺激的反馈,这种需求促使肌体产生进一步探索的行动。用学生感知的东西,运用对这些事情的好奇之心,从而达到学生去探索,点燃心中的情感。
1.抓住身边的“塔”——诱发情感源
活动片段一:
师:(课前教师出示龙泉景点照片)这是龙泉的一个有名的景点,是哪里?
生:华严塔。
师:谁能来介绍我们家乡的华严塔?
生:(反映热烈,从生活中感知家乡的塔,从而反馈给其他的同学)
师:那你还知道哪些塔,今天我们来做做塔吧!
生:(做塔?怎么做呀?学生心情异常活跃、兴奋!)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塔,但就是没有做过塔,你带我们一起去做做吧!
塔是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别致、美观的建筑,以千姿百态、雄伟挺拔的形象屹立在世界各地,点缀着山河,为各地名胜增添风采神韵,闪烁着建筑艺术的熠熠光辉。
课例中通过展示中外各种塔,让学生感受塔的不同造型、不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并要求学生联系家乡华严塔,进一步了解塔的文化和特点。以此,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做好身边的“塔”——体验情感点
在塔的链式活动之初,学生们好奇心满满写在脸上,介绍塔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猜想。
中高年级已经学过《塔》一课,对塔的外形等已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当这些情绪、情感延续或再度被唤起时,学生将会再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渴望。学生想知道更多,自己去查资料,汇报等都是兴趣高昂。再说低段学生,大多数学生由零开始,对塔可能只存在于龙泉本地的华严塔这一基本形式,当看到更多不同的塔时,好奇心真正被唤起,原来塔可以这么多变,它还能有什么变化?起什么作用?对儿童来说,由对象激起的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强度适中有利于他们进入美术活动,主动参与探索。所有这些学生的表现无疑是对原有“塔”知识的提升,通过情感的表达,从而体验到情感点的升华。
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上街我都要从华严塔下走过,但从来没有上去过,那天,美术老师带我们一起爬了家乡的华严塔,我印象很深刻,虽然里面很简单,但很真实。每天在我身边,我却没有去认真了解过她。今天课上,我画了我心中的华严塔,她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我感觉很亲切!
二、今天你做塔了吗?——兴奋参与创作,让情感链接
1、材料与知觉的建立
活动片段二:
课间无意听见一群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A:今天你们美术课干吗了?
学生B:做塔呀!今天我们小组用废旧的鞋盒,牙膏盒,做了一个很奇特的塔,老师说我们的塔最有创意!
学生C:想不到那些平时我们扔弃的废品,经过我们的巧妙构思,拼组后作品太美了,以后我们可以去收集“垃圾”了,把这些垃圾变成艺术品。
学生D:今天你们做塔了吗?
学生C:我们早做了,今天你做搭了吗?(一群学生哈哈大笑)
校园里最近流行了一句话:今天你做塔了吗?
当我们用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废旧材料完成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时,通过对废旧材料的重组,叠加,剪贴,来唤起我们对它们的价值再体现,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把学生的知觉与材料之间形成了一个情感链接,这种情感的链接使我们的孩子兴奋参与此项创作。
2.形式与情感的关联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學生跃跃欲试想动作操作,这时候兴奋成为他们新的情感表现。每一次塔的新表现形式后,学生好像又对塔有了新的认识与感知,想要展示自己所学所知。起初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的将自己的想法描绘下来,速度格外快,创意与灵感源源不断,特别希望能在最后的评比中展露拳脚。在造型表现时,学生的兴奋情绪更是溢于言表,小组合作热火朝天,一会儿喊喊加油,一会儿讨论争执,一会儿笑逐颜开,一会愁眉苦脸,各种表情在小脸上轮番上场。在即时贴剪刻塔的活动时,将完成的作品放进一个小箱子收集起来,我听到最多的一句是:“老师,你看,这是我剪的塔!”然后又急冲冲地跑回去继续剪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大胆设想美、尽情表现美、精心照管美的主动性,使学生与美术活动融为一体。
学生的情感在作品的形式中形成了“爆发”,这是他们对本次活动中收获最大、最多的体现,用他们的话来概述“我太了不起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完成的作品”,当一件作品中融入了学生情感时,这是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这也是形式与情感关联的体现。
三、今天又要做塔呀?——沮丧滋生放弃,让情感丰富
1.面对失败,寻找新支点
活动片段三:
上课之前,走进A班,跟学生进行简单的闲聊:“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
“做塔呀!” “还做呀?,我们小组最近做的作品失败率太高了,真不想做了”。
“那你们思考过为何失败率比较高,是技法有问题?还是……”当面对失败时,我们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努力去寻找一个新的支点,从而把这个活动支撑起来。
沮丧感出现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一次塔的表现并不是都能顺顺利利完成的,有些时候学生们面对材料束手无策,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创作下去并不可行,有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等等。我们总是跨越着失败,迈向成功的,这样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回忆,即使沮丧曾经占领上峰,靠着集体的力量,总结反思着经验教训,找出突破点,学生总是鼓励着一起合作的组员:“失败是成功之母!”
2.面对厌学,树立新愿景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困难的一种心理反映和情绪表现,当同一主题进行时间过长,学生厌倦的负面情绪慢慢显现。最明显的疲软期出现在“塔的链式活动”的第四周左右,之前的好奇感渐渐消失,参与的兴奋感也慢慢减弱。面对这一现象,树立新愿景,这是对教师的智慧考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多问自己“为什么”。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塔的链式活动”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画面或造型活动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在载体,而更多的是情绪体验、情感再现、创造的萌芽、兴趣的延伸。
一、今天要做塔了!——好奇驱使探索,让情感点燃
好奇心是一种情感的需求也是对新事物刺激的反馈,这种需求促使肌体产生进一步探索的行动。用学生感知的东西,运用对这些事情的好奇之心,从而达到学生去探索,点燃心中的情感。
1.抓住身边的“塔”——诱发情感源
活动片段一:
师:(课前教师出示龙泉景点照片)这是龙泉的一个有名的景点,是哪里?
生:华严塔。
师:谁能来介绍我们家乡的华严塔?
生:(反映热烈,从生活中感知家乡的塔,从而反馈给其他的同学)
师:那你还知道哪些塔,今天我们来做做塔吧!
生:(做塔?怎么做呀?学生心情异常活跃、兴奋!)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塔,但就是没有做过塔,你带我们一起去做做吧!
塔是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别致、美观的建筑,以千姿百态、雄伟挺拔的形象屹立在世界各地,点缀着山河,为各地名胜增添风采神韵,闪烁着建筑艺术的熠熠光辉。
课例中通过展示中外各种塔,让学生感受塔的不同造型、不同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并要求学生联系家乡华严塔,进一步了解塔的文化和特点。以此,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做好身边的“塔”——体验情感点
在塔的链式活动之初,学生们好奇心满满写在脸上,介绍塔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猜想。
中高年级已经学过《塔》一课,对塔的外形等已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当这些情绪、情感延续或再度被唤起时,学生将会再现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渴望。学生想知道更多,自己去查资料,汇报等都是兴趣高昂。再说低段学生,大多数学生由零开始,对塔可能只存在于龙泉本地的华严塔这一基本形式,当看到更多不同的塔时,好奇心真正被唤起,原来塔可以这么多变,它还能有什么变化?起什么作用?对儿童来说,由对象激起的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强度适中有利于他们进入美术活动,主动参与探索。所有这些学生的表现无疑是对原有“塔”知识的提升,通过情感的表达,从而体验到情感点的升华。
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次上街我都要从华严塔下走过,但从来没有上去过,那天,美术老师带我们一起爬了家乡的华严塔,我印象很深刻,虽然里面很简单,但很真实。每天在我身边,我却没有去认真了解过她。今天课上,我画了我心中的华严塔,她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我感觉很亲切!
二、今天你做塔了吗?——兴奋参与创作,让情感链接
1、材料与知觉的建立
活动片段二:
课间无意听见一群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A:今天你们美术课干吗了?
学生B:做塔呀!今天我们小组用废旧的鞋盒,牙膏盒,做了一个很奇特的塔,老师说我们的塔最有创意!
学生C:想不到那些平时我们扔弃的废品,经过我们的巧妙构思,拼组后作品太美了,以后我们可以去收集“垃圾”了,把这些垃圾变成艺术品。
学生D:今天你们做塔了吗?
学生C:我们早做了,今天你做搭了吗?(一群学生哈哈大笑)
校园里最近流行了一句话:今天你做塔了吗?
当我们用一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废旧材料完成一件意想不到的作品时,通过对废旧材料的重组,叠加,剪贴,来唤起我们对它们的价值再体现,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把学生的知觉与材料之间形成了一个情感链接,这种情感的链接使我们的孩子兴奋参与此项创作。
2.形式与情感的关联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學生跃跃欲试想动作操作,这时候兴奋成为他们新的情感表现。每一次塔的新表现形式后,学生好像又对塔有了新的认识与感知,想要展示自己所学所知。起初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的将自己的想法描绘下来,速度格外快,创意与灵感源源不断,特别希望能在最后的评比中展露拳脚。在造型表现时,学生的兴奋情绪更是溢于言表,小组合作热火朝天,一会儿喊喊加油,一会儿讨论争执,一会儿笑逐颜开,一会愁眉苦脸,各种表情在小脸上轮番上场。在即时贴剪刻塔的活动时,将完成的作品放进一个小箱子收集起来,我听到最多的一句是:“老师,你看,这是我剪的塔!”然后又急冲冲地跑回去继续剪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大胆设想美、尽情表现美、精心照管美的主动性,使学生与美术活动融为一体。
学生的情感在作品的形式中形成了“爆发”,这是他们对本次活动中收获最大、最多的体现,用他们的话来概述“我太了不起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完成的作品”,当一件作品中融入了学生情感时,这是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这也是形式与情感关联的体现。
三、今天又要做塔呀?——沮丧滋生放弃,让情感丰富
1.面对失败,寻找新支点
活动片段三:
上课之前,走进A班,跟学生进行简单的闲聊:“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
“做塔呀!” “还做呀?,我们小组最近做的作品失败率太高了,真不想做了”。
“那你们思考过为何失败率比较高,是技法有问题?还是……”当面对失败时,我们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努力去寻找一个新的支点,从而把这个活动支撑起来。
沮丧感出现在学生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一次塔的表现并不是都能顺顺利利完成的,有些时候学生们面对材料束手无策,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创作下去并不可行,有时候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等等。我们总是跨越着失败,迈向成功的,这样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回忆,即使沮丧曾经占领上峰,靠着集体的力量,总结反思着经验教训,找出突破点,学生总是鼓励着一起合作的组员:“失败是成功之母!”
2.面对厌学,树立新愿景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困难的一种心理反映和情绪表现,当同一主题进行时间过长,学生厌倦的负面情绪慢慢显现。最明显的疲软期出现在“塔的链式活动”的第四周左右,之前的好奇感渐渐消失,参与的兴奋感也慢慢减弱。面对这一现象,树立新愿景,这是对教师的智慧考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多问自己“为什么”。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塔的链式活动”中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画面或造型活动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在载体,而更多的是情绪体验、情感再现、创造的萌芽、兴趣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