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和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从课堂教学中,知识、动机、教师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阐述,以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有效课堂 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的许多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也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构建课改的基石。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知识、动机、教师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阐述,以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学生则忙于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正是现阶段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其必然的生存空间的,就学生而言,接受式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1 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和教参上提供的;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而产生的。在其三类知识中,第一类知识占了大部分,比如:知识结构,例题,练习题等;其次是第二类,如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题目求解思路的归纳,辅助方法、一题多解的介绍,题目的引伸、变形等,这是当前教师最为看重的,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威信的树立也往往根植于此。而第三类知识就很少了,而这类知识恰恰是新课改所特别提倡的。就此看来,如果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
1.2 动机。
教师运用设计来激励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并设置了目标和运用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认知策略和手段,教师们在这一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上课开始时首先表明了课时内需要完成和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突出读题之初的困惑和解题之后的喜悦,并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这一行为更是从应试角度展开,目光直指高考,并没有解释学习这类知识的重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但却不利于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1.3 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有片面性,这一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首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提到了高考,例题也是过去的高考试题。这种关注过分倾向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其次,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其实在课上同学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是显见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表现教师也注意到,但都没有充分关注,在解题前留给学生1-2分钟的思考,这很好,但在解题后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回味,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余地。我认为课堂时间紧可少讲一个例题,也应该把学生流露出来的这种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第三,教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关注不够,学生的尊重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课堂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知识容器”,教育的“育人性”体现不够,每个学生都有受尊重和被欣赏的需求,教师显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我们的上课教师只关注了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的传授,关注了高考而忽略了其他。
1.4 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控制、调整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力求使学生跟上自己的进度,甚至争取让学生的思路超前。在课堂气氛上,除个别环节外,整体上是宽松的,学生发言也比较踊跃。但是,许多可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或合作能完成的环节。如知识结构图、总结、易混概念的辨析,解题过程的分析等仍有老师包办。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怕影响教学进度;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其外,只有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灵感的火花,能顺着学生的设想,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激励性的评价,结果是新的求解方法出现了(第三类知识),正是在这种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认真的备课,认真的组织教学反思。
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 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不马上为学生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突出之。这就表明了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抉择。
2.2 问题导向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教师能精心思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处理方面,教师都力求创设各种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构建,变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有时间和过程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变化也是令人可喜的。
2.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关于这一点,教师都做得比较好,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受益终身。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和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有效课堂 教学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的许多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也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才能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构建课改的基石。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知识、动机、教师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进行阐述,以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学生则忙于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正是现阶段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其必然的生存空间的,就学生而言,接受式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1 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和教参上提供的;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而产生的。在其三类知识中,第一类知识占了大部分,比如:知识结构,例题,练习题等;其次是第二类,如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题目求解思路的归纳,辅助方法、一题多解的介绍,题目的引伸、变形等,这是当前教师最为看重的,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威信的树立也往往根植于此。而第三类知识就很少了,而这类知识恰恰是新课改所特别提倡的。就此看来,如果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
1.2 动机。
教师运用设计来激励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并设置了目标和运用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认知策略和手段,教师们在这一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上课开始时首先表明了课时内需要完成和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突出读题之初的困惑和解题之后的喜悦,并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这一行为更是从应试角度展开,目光直指高考,并没有解释学习这类知识的重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但却不利于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1.3 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有片面性,这一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首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提到了高考,例题也是过去的高考试题。这种关注过分倾向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其次,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其实在课上同学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是显见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表现教师也注意到,但都没有充分关注,在解题前留给学生1-2分钟的思考,这很好,但在解题后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回味,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余地。我认为课堂时间紧可少讲一个例题,也应该把学生流露出来的这种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第三,教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关注不够,学生的尊重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课堂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知识容器”,教育的“育人性”体现不够,每个学生都有受尊重和被欣赏的需求,教师显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我们的上课教师只关注了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的传授,关注了高考而忽略了其他。
1.4 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控制、调整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力求使学生跟上自己的进度,甚至争取让学生的思路超前。在课堂气氛上,除个别环节外,整体上是宽松的,学生发言也比较踊跃。但是,许多可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或合作能完成的环节。如知识结构图、总结、易混概念的辨析,解题过程的分析等仍有老师包办。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怕影响教学进度;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其外,只有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灵感的火花,能顺着学生的设想,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激励性的评价,结果是新的求解方法出现了(第三类知识),正是在这种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认真的备课,认真的组织教学反思。
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 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不马上为学生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突出之。这就表明了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抉择。
2.2 问题导向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教师能精心思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处理方面,教师都力求创设各种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构建,变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有时间和过程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变化也是令人可喜的。
2.3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关于这一点,教师都做得比较好,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受益终身。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是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和进一步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