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中学贵州毕节551701)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倡导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展与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压抑,影响了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研究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在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我首先播放一段远古人类活动的想象视频,直观地把远古人类的相貌、制作劳动工具、生活环境以及狩猎的情况展现出来,并配以文字说明,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教材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远古人类生活,学生的注意力就像被磁铁吸引了一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于是我就向他们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探讨的方法和角度,启发从“征税标准”和“征税内容”这两方面来比较思考,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渐演变成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又是以征收实物逐渐演变成为征收货币的演变规律。并且还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同时说明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现行的赋税制度进行进~步思考,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学到了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去,激发学生在探究历史的兴趣基础上,提高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其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入挖掘教材
探究历史现象之下的真相与规律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做一个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的桥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应该正确地查找、筛选资料,适合教学内容的就用,不适合教学的坚决不用;还应该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一堂历史课也如同一首交响乐,应该抑扬顿挫,有舒缓,有高潮,这样的课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在备课时首先进行知识梳理,理清重点和难点,把它们设计成高潮部分,让学生能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理解上有所突破。教材所写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背后蕴涵着的规律、经验教训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以前我在挖掘教材时只局限于“有什么”、“是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容、表现、发展过程以及其阶段性特征等。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挖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目的、条件等,有时还需要具体地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多种角度。实际上这仍不够,教师还要挖掘“这说明什么”、“从中认识到什么”,让学生去客观地评价某一史实,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观点或启示。
四、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的体会
1.只有创设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一切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历史特点,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提出或者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在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促使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合理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只有明确质疑点,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书本的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
3.提高学生的求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的探索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标新立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2005(6).
[2]走进新课程,2003(9).
[3]马兰.自主探究学习 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6).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倡导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展与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压抑,影响了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研究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在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我首先播放一段远古人类活动的想象视频,直观地把远古人类的相貌、制作劳动工具、生活环境以及狩猎的情况展现出来,并配以文字说明,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教材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远古人类生活,学生的注意力就像被磁铁吸引了一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清朝前期的经济——地丁银”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内容来进行探究,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发展规律。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无从探究,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于是我就向他们指出思考问题的方向,提供探讨的方法和角度,启发从“征税标准”和“征税内容”这两方面来比较思考,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逐渐演变成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又是以征收实物逐渐演变成为征收货币的演变规律。并且还得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同时说明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现行的赋税制度进行进~步思考,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学到了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去,激发学生在探究历史的兴趣基础上,提高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其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入挖掘教材
探究历史现象之下的真相与规律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做一个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的桥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应该正确地查找、筛选资料,适合教学内容的就用,不适合教学的坚决不用;还应该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一堂历史课也如同一首交响乐,应该抑扬顿挫,有舒缓,有高潮,这样的课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在备课时首先进行知识梳理,理清重点和难点,把它们设计成高潮部分,让学生能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在理解上有所突破。教材所写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背后蕴涵着的规律、经验教训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以前我在挖掘教材时只局限于“有什么”、“是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容、表现、发展过程以及其阶段性特征等。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挖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目的、条件等,有时还需要具体地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多种角度。实际上这仍不够,教师还要挖掘“这说明什么”、“从中认识到什么”,让学生去客观地评价某一史实,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观点或启示。
四、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的体会
1.只有创设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一切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历史特点,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提出或者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在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促使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合理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只有明确质疑点,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书本的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
3.提高学生的求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的探索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标新立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2005(6).
[2]走进新课程,2003(9).
[3]马兰.自主探究学习 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