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文化变迁十分剧烈、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世界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当下迪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已经成为建设美丽香格里拉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迪庆州博物馆正是凝聚民族历史记忆的空间,肩负起了推动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迪庆州博物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9.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柱。而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在迪庆,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本文以迪庆州博物馆在促进迪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出的努力与贡献进行深入的探析。力求在迪庆实施文化兴州战略,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中,把迪庆州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它的研究推向深入。
二、迪庆州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资源
迪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滇、藏、川三省区结合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经济开发区。2011年全州总人口约40万,其中藏族占32.36%,傈僳族占26.72%,汉族占18.34%,纳西族占11.60%,彝族占4.19%。境内生活有26个民族,共有9种语言和5种文字。
迪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民族迁徙的交汇性、土司制度的长期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又蕴育了各族群众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中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采,可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而当各民族文化长期集于一隅交融互渗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多元景致。因此,迪庆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堪称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
(二)博物馆概况
迪庆州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传播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1997年9月,迪庆州博物馆建成开馆,老馆位置在建塘镇逸夫小学旁,总占地面积2338平方米。2007年9月,迪庆州博物馆搬迁到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旁。新博物馆占地面积3239平方米,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展厅面积3576.84平方米,库房面积289.8平方米,办公用房436.32平方米,多媒体室107.1平方米,序厅765.45平方米。馆内设有展示展演区、库房储藏区、研究管理区以及辅助设施设备区,目前为三级博物馆,馆内有“自然的香格里拉”、“历史的香格里拉”、“文化的香格里拉”、“今日的香格里拉”四个陈列厅,自 2007年新馆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
三、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这一文化阵地,对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保存和传承我们即将逝去的文化,使得文化的根脉得以薪火相传。迪庆州博物馆作为一家民族博物馆,在建馆风格上,无论是建筑整体环境所体现的民族和区域特色,还是对民俗文物的静态展示,无不体现迪庆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多样性和连续性。整个博物馆的固定基本陈列以迪庆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历史篇”、“民俗篇”、“宗教篇”、“人文篇”为主要的陈展内容,成为了独克宗古城内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历史篇”从纵向的角度,以场景再现、实物展览、壁画、图片、雕塑、文字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迪庆积淀的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维西戈登遗址”等新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4500年前,迪庆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金沙江岩画”则是狩猎时期迪庆原始先民的岩壁史迹;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的石棺葬是我国西南部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的实物见证;“吐蕃铁桥遗址”及大量藏文石刻的发现,表明唐蕃时期,迪庆是唐朝、吐蕃、南诏交往的要冲;而迪庆境内尚存的众多古驿道和道旁的石刻则是唐宋以来那条横贯迪庆的“茶马古道”繁忙历史的真实记录。
“民俗篇”则以横向的角度,以大量的实物、场景复原、图片、文字等综合性的展示手段,系统地阐述了迪庆主体民族——藏族的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社会关系等社会形态。其中用大面积的展览空间复原了迪庆家庭生活的场景,很直观地向大家传递了迪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它是迪庆藏族社会的缩影。
“宗教篇”则从宏观的角度,以大量的佛教展品:如羌姆舞面具、佛像、唐卡、法器等实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迪庆社会的宗教信仰情况,每一件实物都凝聚着迪庆各族人民的智慧,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故事传说。伴随这些故事和传说,我们可以去寻觅迪庆悠久、厚重、神秘的宗教文化,寻找到它清晰的历史脉络。
“人文篇”则以微观的角度,以大量的实物展品、图片和文字展示,展示了迪庆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板块,我们可以欣赏各民族建筑的炫彩瑰丽;领略各民族歌舞的多姿多彩;探寻各民族服饰的异彩纷呈;叩问各民族节庆的千姿百态;触摸各民族习俗的深刻内涵;研究各民族医学的精湛高深。
总之,在迪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迪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它是迪庆香格里拉的灵魂,也是各民族前进的动力,而迪庆州博物馆则是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二)保护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某种程度上衡量一个博物馆的建设标准,其中一项重要条件便是收藏文化遗产质量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少。迪庆州博物馆是迪庆文化遗产的重要收藏和保护中心,是迪庆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1.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是通过民族学调查征集和社会调查征集的途径,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搜集、挖掘、整理、分类、登记、研究等工作。迪庆州博物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从建馆至今从未停止过对文物的征集活动。所征集到的文物包括迪庆社会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实物,目前馆藏文物已经达到了3055件套。其中,二级文物有6件,三级文物有57件。这些藏品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和专人管理,馆内设立有保管部门。对这些藏品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健全、账目目清楚、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验方便。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通过田野调查,迪庆州博物馆基本摸清了在迪庆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形态、传承脉络、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如纳西东巴造纸术、土陶制造工艺等。同时还发现了拥有才艺的工作者、表演者、讲述者和传承者,迪庆州博物馆为申报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迪庆州博物馆发挥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的征集和静态的展示,还对迪庆境内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并存入库房,以供专家学者使用,发挥了迪庆州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库和数据库的功能。
因此,迪庆州博物馆是保存、展示、传承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
(三)宣传独特民族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
香格里拉的迷人不仅因为有其绚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因为散落于美景间一个个独特的民族风貌,使香格里拉成为了民族的香格里拉,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州博物馆把这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浓缩起来,集中地展示,成为宣传香格里拉独特民族风貌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博物馆外部利用者是观众。迪庆州博物馆的观众主要由旅游团观众、学生观众、家庭观众、边远地区的观众组成。每年参观迪庆州博物馆的观众近40万人次。其中旅游团队和学生观众占了70%以上。
迪庆州博物馆是游客了解迪庆民族文化的坐标,是游客了解、解读、体验香格里拉的圣地,成为迪庆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对外宣传香格里拉的一张名片。迪庆州博物馆除了注重静态陈列对内宣传,也重视动态的对外宣传。例如:每年四月到十月是迪庆的旅游旺季,博物馆利用其正前方的月光广场,安排值班人员,晚上7点到9点,播放民族音乐,组织社区群众跳民族舞蹈;利用每年的“欢乐香巴拉”、“藏历新年茶话会”等民族节日,在广场组织民族歌舞的展演。又例如:迪庆州博物馆在办好民族文化陈列的同时,与相关单位联系举办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书画、美术、摄影展览,使广大观众尤其是游客,既看了民族文物展览,又参观到了民族书画、美术、摄影展览,从而提升了民族文化在观众心目中的立体感。
(四)维护民族和谐共融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源于各族群众,发展于各族群众。因此,各族群众也是民族文化的受益者。
首先,对于本民族群体来说,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得到展示,促进了本民族群体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对于不同民族群体来说,各民族的文化在博物馆里得到展示,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共融。例如:在历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上,迪庆州博物馆举办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展览,不仅在馆内展出,还做到了“送展进校,送展入企业”的巡回展览。这些展览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厂矿企业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每次展出都有上千人次的观众,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再次,对于学生们来说,迪庆州博物馆是迪庆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辅助课堂,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精彩讲述以及直观的实物展示,在这里,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视野得以开阔,思想得以启迪,在这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窗户,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另外,迪庆州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牢固树立起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理念,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建馆理念。无论是固定展览还是临时的巡回展览,整体地反映了迪庆的传统民族文化;力求做到既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也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充分全面地展示民族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文学艺术、人生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使观众不仅能看到一个民族外在的物质形态,而且深入、系统地了解该民族的传统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体系等。使参观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民族和谐共融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分子。
目前,迪庆州博物馆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云南藏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历史从远古走来,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长期沉淀和积累形成的,它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根脉。博物馆作为这一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遗存的载体,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结晶的聚集地,透过历史遗存,发掘、传播、传承并解惑民族文化的先进元素,提升社会大众的品味,满足当下社会政治需求和公民成长的需求,是历史赋予的责无旁贷的重任。迪庆州博物馆正是肩负起保护和传承迪庆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唱响文化兴、人心齐、藏区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旋律,为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工作进程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
[2]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编.中国民族文博[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
[3] 阎宏斌,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5] 迪庆州博物馆陈列设计大纲[Z].以及相关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俞昌奉(1971-),女,云南香格里拉人,本科,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库房部库房管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
【关键词】迪庆州博物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9.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柱。而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又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在迪庆,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本文以迪庆州博物馆在促进迪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出的努力与贡献进行深入的探析。力求在迪庆实施文化兴州战略,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中,把迪庆州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它的研究推向深入。
二、迪庆州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资源
迪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的滇、藏、川三省区结合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经济开发区。2011年全州总人口约40万,其中藏族占32.36%,傈僳族占26.72%,汉族占18.34%,纳西族占11.60%,彝族占4.19%。境内生活有26个民族,共有9种语言和5种文字。
迪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民族迁徙的交汇性、土司制度的长期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的独特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又蕴育了各族群众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中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环境的文化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神采,可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而当各民族文化长期集于一隅交融互渗时,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多元景致。因此,迪庆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堪称是民族文化的“聚宝盆”。
(二)博物馆概况
迪庆州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传播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1997年9月,迪庆州博物馆建成开馆,老馆位置在建塘镇逸夫小学旁,总占地面积2338平方米。2007年9月,迪庆州博物馆搬迁到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旁。新博物馆占地面积3239平方米,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展厅面积3576.84平方米,库房面积289.8平方米,办公用房436.32平方米,多媒体室107.1平方米,序厅765.45平方米。馆内设有展示展演区、库房储藏区、研究管理区以及辅助设施设备区,目前为三级博物馆,馆内有“自然的香格里拉”、“历史的香格里拉”、“文化的香格里拉”、“今日的香格里拉”四个陈列厅,自 2007年新馆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
三、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这一文化阵地,对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保存和传承我们即将逝去的文化,使得文化的根脉得以薪火相传。迪庆州博物馆作为一家民族博物馆,在建馆风格上,无论是建筑整体环境所体现的民族和区域特色,还是对民俗文物的静态展示,无不体现迪庆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多样性和连续性。整个博物馆的固定基本陈列以迪庆民族文化为主题,以“历史篇”、“民俗篇”、“宗教篇”、“人文篇”为主要的陈展内容,成为了独克宗古城内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历史篇”从纵向的角度,以场景再现、实物展览、壁画、图片、雕塑、文字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了迪庆积淀的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维西戈登遗址”等新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4500年前,迪庆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金沙江岩画”则是狩猎时期迪庆原始先民的岩壁史迹;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的石棺葬是我国西南部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的实物见证;“吐蕃铁桥遗址”及大量藏文石刻的发现,表明唐蕃时期,迪庆是唐朝、吐蕃、南诏交往的要冲;而迪庆境内尚存的众多古驿道和道旁的石刻则是唐宋以来那条横贯迪庆的“茶马古道”繁忙历史的真实记录。
“民俗篇”则以横向的角度,以大量的实物、场景复原、图片、文字等综合性的展示手段,系统地阐述了迪庆主体民族——藏族的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社会关系等社会形态。其中用大面积的展览空间复原了迪庆家庭生活的场景,很直观地向大家传递了迪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它是迪庆藏族社会的缩影。
“宗教篇”则从宏观的角度,以大量的佛教展品:如羌姆舞面具、佛像、唐卡、法器等实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迪庆社会的宗教信仰情况,每一件实物都凝聚着迪庆各族人民的智慧,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故事传说。伴随这些故事和传说,我们可以去寻觅迪庆悠久、厚重、神秘的宗教文化,寻找到它清晰的历史脉络。
“人文篇”则以微观的角度,以大量的实物展品、图片和文字展示,展示了迪庆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板块,我们可以欣赏各民族建筑的炫彩瑰丽;领略各民族歌舞的多姿多彩;探寻各民族服饰的异彩纷呈;叩问各民族节庆的千姿百态;触摸各民族习俗的深刻内涵;研究各民族医学的精湛高深。
总之,在迪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迪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它是迪庆香格里拉的灵魂,也是各民族前进的动力,而迪庆州博物馆则是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二)保护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某种程度上衡量一个博物馆的建设标准,其中一项重要条件便是收藏文化遗产质量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少。迪庆州博物馆是迪庆文化遗产的重要收藏和保护中心,是迪庆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1.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博物馆的藏品征集是通过民族学调查征集和社会调查征集的途径,对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搜集、挖掘、整理、分类、登记、研究等工作。迪庆州博物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从建馆至今从未停止过对文物的征集活动。所征集到的文物包括迪庆社会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实物,目前馆藏文物已经达到了3055件套。其中,二级文物有6件,三级文物有57件。这些藏品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和专人管理,馆内设立有保管部门。对这些藏品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健全、账目目清楚、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验方便。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通过田野调查,迪庆州博物馆基本摸清了在迪庆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形态、传承脉络、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如纳西东巴造纸术、土陶制造工艺等。同时还发现了拥有才艺的工作者、表演者、讲述者和传承者,迪庆州博物馆为申报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迪庆州博物馆发挥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的征集和静态的展示,还对迪庆境内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并存入库房,以供专家学者使用,发挥了迪庆州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库和数据库的功能。
因此,迪庆州博物馆是保存、展示、传承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
(三)宣传独特民族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
香格里拉的迷人不仅因为有其绚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因为散落于美景间一个个独特的民族风貌,使香格里拉成为了民族的香格里拉,世界的香格里拉。迪庆州博物馆把这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浓缩起来,集中地展示,成为宣传香格里拉独特民族风貌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博物馆外部利用者是观众。迪庆州博物馆的观众主要由旅游团观众、学生观众、家庭观众、边远地区的观众组成。每年参观迪庆州博物馆的观众近40万人次。其中旅游团队和学生观众占了70%以上。
迪庆州博物馆是游客了解迪庆民族文化的坐标,是游客了解、解读、体验香格里拉的圣地,成为迪庆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对外宣传香格里拉的一张名片。迪庆州博物馆除了注重静态陈列对内宣传,也重视动态的对外宣传。例如:每年四月到十月是迪庆的旅游旺季,博物馆利用其正前方的月光广场,安排值班人员,晚上7点到9点,播放民族音乐,组织社区群众跳民族舞蹈;利用每年的“欢乐香巴拉”、“藏历新年茶话会”等民族节日,在广场组织民族歌舞的展演。又例如:迪庆州博物馆在办好民族文化陈列的同时,与相关单位联系举办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书画、美术、摄影展览,使广大观众尤其是游客,既看了民族文物展览,又参观到了民族书画、美术、摄影展览,从而提升了民族文化在观众心目中的立体感。
(四)维护民族和谐共融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源于各族群众,发展于各族群众。因此,各族群众也是民族文化的受益者。
首先,对于本民族群体来说,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得到展示,促进了本民族群体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对于不同民族群体来说,各民族的文化在博物馆里得到展示,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共融。例如:在历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上,迪庆州博物馆举办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展览,不仅在馆内展出,还做到了“送展进校,送展入企业”的巡回展览。这些展览在边远的民族地区、厂矿企业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每次展出都有上千人次的观众,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再次,对于学生们来说,迪庆州博物馆是迪庆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辅助课堂,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精彩讲述以及直观的实物展示,在这里,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视野得以开阔,思想得以启迪,在这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窗户,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另外,迪庆州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牢固树立起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理念,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建馆理念。无论是固定展览还是临时的巡回展览,整体地反映了迪庆的传统民族文化;力求做到既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也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充分全面地展示民族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文学艺术、人生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使观众不仅能看到一个民族外在的物质形态,而且深入、系统地了解该民族的传统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体系等。使参观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民族和谐共融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分子。
目前,迪庆州博物馆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云南藏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历史从远古走来,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是长期沉淀和积累形成的,它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的根脉。博物馆作为这一文化底蕴浓厚的历史遗存的载体,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结晶的聚集地,透过历史遗存,发掘、传播、传承并解惑民族文化的先进元素,提升社会大众的品味,满足当下社会政治需求和公民成长的需求,是历史赋予的责无旁贷的重任。迪庆州博物馆正是肩负起保护和传承迪庆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唱响文化兴、人心齐、藏区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旋律,为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工作进程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
[2]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编.中国民族文博[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
[3] 阎宏斌,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
[5] 迪庆州博物馆陈列设计大纲[Z].以及相关内部资料.
作者简介:俞昌奉(1971-),女,云南香格里拉人,本科,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库房部库房管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