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活动符合其兴趣和动机,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只有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培养。例如在进一步探究“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学生在课上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从水果或蔬菜的选取、器材准备、实验过程记录、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分析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学生注意观察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又小结出了结论。而有些实验则要求学生先注意观察的顺序,再动手操作。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外部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则要求学生由外向内依次观察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而后动手解剖。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新教材一改过去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在设计“探究酸雨的危害”这一实验时,笔者先提出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学生积极性很高,说设计一个对照实验,那么如何来设计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对于这个实验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温度保持多少摄氏度?”“酸雨用什么来配置?”等。笔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课堂上又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应当选择什么地方?将种子分成几组?每一组应当用多少粒种子最适宜,只有一粒行吗?”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升华。因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教会学生思维方法,逐步养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探究课的教学,笔者是逐步深入的。在教学的最初阶段,采取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实验用具,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等的方法。不失时机地给大家展示规范的实验装置,告诉学生对照实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印象深刻的科学方法教育,这样学生逐渐加以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结论先告诉学生,然后学生顺着教师讲的和课本上的路子去做。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不了问题,实验方法不但没有改进,知识也没有创新,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也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新教材在说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时,运用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有部分学生做的结果与课本上一致,而有几个组的学生由于吹得时间过长,现象是先变浑浊后变澄清。此时,让学生分析原因,有些学生由于看过部分课外知识,能够加以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其他方法来验证,是否能用注射器向甲瓶中反复注入空气,笔者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可见,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培养其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勤于发现问题,善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活动符合其兴趣和动机,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只有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培养。例如在进一步探究“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时,学生在课上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从水果或蔬菜的选取、器材准备、实验过程记录、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分析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培养其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学生注意观察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又小结出了结论。而有些实验则要求学生先注意观察的顺序,再动手操作。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外部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则要求学生由外向内依次观察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而后动手解剖。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新教材一改过去注重科学知识的弊端,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在设计“探究酸雨的危害”这一实验时,笔者先提出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学生积极性很高,说设计一个对照实验,那么如何来设计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对于这个实验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温度保持多少摄氏度?”“酸雨用什么来配置?”等。笔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课堂上又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应当选择什么地方?将种子分成几组?每一组应当用多少粒种子最适宜,只有一粒行吗?”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升华。因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教会学生思维方法,逐步养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探究课的教学,笔者是逐步深入的。在教学的最初阶段,采取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实验用具,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等的方法。不失时机地给大家展示规范的实验装置,告诉学生对照实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印象深刻的科学方法教育,这样学生逐渐加以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结论先告诉学生,然后学生顺着教师讲的和课本上的路子去做。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不了问题,实验方法不但没有改进,知识也没有创新,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也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新教材在说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时,运用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有部分学生做的结果与课本上一致,而有几个组的学生由于吹得时间过长,现象是先变浑浊后变澄清。此时,让学生分析原因,有些学生由于看过部分课外知识,能够加以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其他方法来验证,是否能用注射器向甲瓶中反复注入空气,笔者马上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可见,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培养其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勤于发现问题,善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