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二十一世纪初为教育界所重视以来,并没有规范为一种教学模式,因为网络教育世界是没有围墙的校园,既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教室,又不像第二课堂那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说是一种游离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外的教育模式,根据其特性,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开辟可以借鉴存在主义的一些理念,但仍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德育 第三课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二十一世纪初为教育界所重视以来,并没有规范为一种教学模式,因为网络教育世界是没有围墙的校园,既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教室,又不像第二课堂那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说是一种游离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外的教育模式,根据其特性,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课堂。
现在网络交流在学生中的受众面很广泛,诸多教育研究者呼吁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张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全方位的覆盖和影响。这个愿望是好的,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 只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目标,我们不能把这个目标当做手段。笔者认为,利用网络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思维或模式的创新,但仅仅是阵地、手段的不同而已。顺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注重交流,不重视学生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想的美好愿望仍会落空,仍与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应景式的过程教育。更糟糕的是,类似于“围追堵截”的生硬的工作方式会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给学生造成思想控制的不安全感或压抑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互动性、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等特征让人自然地将之与存在主义理论联系起来。的确,存在主义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独到的启示意义,值得借鉴和探讨。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二元对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倡导的民主、平等,契合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特性。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存在主义教育力图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鼓励发展自我认识、发展自我责任感。
归根结底,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获得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权利,这种目标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通过网络,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主义强调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即“我和你”的对话。
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Martin Buber)认为:“一场对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会话,其中每个人对于另外一个来说,始终是一个主体。” 所以,存在主义教育家尤其推崇苏格拉底问答法,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培养人的自由,最适合全人的培养,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这种重视交流和互动的教育方法与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是吻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启发、互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再次,从教育内容上看,二者都强调学生的品格教育以及教育过程的生活化。
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注重情感、人文主义、品格教育、个性教育。它反对动辄以“真理”的名义和霸权的话语方式来强迫学生接受各种教条化的知识,这些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客观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漠视。这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是一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策与国情教育以及人文科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内化并不是通过灌输实现的,而需要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开辟一个集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第三课堂。
最后,从教育评价来看,存在主义教育下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的。
双方各自发挥着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在传统的客主之间互换,消解了对立关系,促进了平等对话与交流以及相互尊重。在网络世界里,参与互动的教师和学生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员,任何一个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互相激励,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个人离开了社会关系就没有什么价值。教育工作者要谨记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克服存在主义教育以个人为本位而不注重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这一缺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志成 主编 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雅斯贝尔斯 王立权 译《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德育 第三课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二十一世纪初为教育界所重视以来,并没有规范为一种教学模式,因为网络教育世界是没有围墙的校园,既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教室,又不像第二课堂那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说是一种游离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外的教育模式,根据其特性,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课堂。
现在网络交流在学生中的受众面很广泛,诸多教育研究者呼吁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张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全方位的覆盖和影响。这个愿望是好的,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 只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目标,我们不能把这个目标当做手段。笔者认为,利用网络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思维或模式的创新,但仅仅是阵地、手段的不同而已。顺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注重交流,不重视学生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想的美好愿望仍会落空,仍与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应景式的过程教育。更糟糕的是,类似于“围追堵截”的生硬的工作方式会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给学生造成思想控制的不安全感或压抑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互动性、给予学生主体地位等特征让人自然地将之与存在主义理论联系起来。的确,存在主义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独到的启示意义,值得借鉴和探讨。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二元对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倡导的民主、平等,契合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特性。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存在主义教育力图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鼓励发展自我认识、发展自我责任感。
归根结底,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获得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权利,这种目标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通过网络,教育者要帮助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存在主义强调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即“我和你”的对话。
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Martin Buber)认为:“一场对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会话,其中每个人对于另外一个来说,始终是一个主体。” 所以,存在主义教育家尤其推崇苏格拉底问答法,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培养人的自由,最适合全人的培养,因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 这种重视交流和互动的教育方法与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是吻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学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受教育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启发、互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再次,从教育内容上看,二者都强调学生的品格教育以及教育过程的生活化。
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注重情感、人文主义、品格教育、个性教育。它反对动辄以“真理”的名义和霸权的话语方式来强迫学生接受各种教条化的知识,这些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客观知识往往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漠视。这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是一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策与国情教育以及人文科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内化并不是通过灌输实现的,而需要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开辟一个集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第三课堂。
最后,从教育评价来看,存在主义教育下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的。
双方各自发挥着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在传统的客主之间互换,消解了对立关系,促进了平等对话与交流以及相互尊重。在网络世界里,参与互动的教师和学生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员,任何一个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互相激励,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个人离开了社会关系就没有什么价值。教育工作者要谨记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克服存在主义教育以个人为本位而不注重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这一缺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志成 主编 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雅斯贝尔斯 王立权 译《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