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胡锦涛同志关心教育事业,曾要求教师重视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主动”的机会,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笔者根据近几年基层教学的实践及心得,认为要让学生t c主动”起来,可以从“做中学”、“思中悟”、“堂上展”、“课后行”,即主动参与体验、主动探究质疑、主动展示、主动践行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参与体验 探究质疑 展示 践行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社会各界都很关心它的进程和成果。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教育事业,胡锦涛同志曾在2007年8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说: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各界寄希望于广大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更加“主动”,这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新课程的思想性要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人文性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实践性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简言之,新课程的上述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强调了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状况的关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要以积极自觉的态度,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不断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应积极为学生多创造“主动”的机会。在课内课外腾出必要的时间、空间,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去参与、探究、展示、践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根据近几年基层教学的实践及心得,我认为给学生创造“主动”的机会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做中学”:主动参与,主动体验
如果把传统教育比喻为“观摩游泳”,那么新课程则要求创设情景和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游泳”。让学生下水游泳一试水的深浅冷暖,并在游泳中与教练及同伴不断沟通、总结、探索,获得感受,发现不足,从而提高游泳技能。
“自己游泳”所强调的就是保证学生参与和体验的主动性,而要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努力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通,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理解度。
这几年我曾课前布置过“我的消费我评说”、“改革开放我家的变化”、 “社区环境污染源的调查”等作业,都是让学生联系自身、家庭及社区实际来解答,这使他们对教学充满亲切感,参与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对学好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确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也给他們提供了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那时正好是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我及时将抗震救灾作为一个新专题纳入复习范围。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打破常规,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震及抗震救灾的资料(一般出现于新授课中,复习课极少这样)。学生搜集的资料有地震的成因、破坏情况,朗诵篇目《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温总理的话语,抗震中感人的事迹(如蒋敏、谭千秋及一临终哺乳的母亲等),一些生命奇迹,外媒如CNN的客观报道等等。资料全面详实,文本图片均有。由于他们强烈关注和认真准备,无论是讲故事、朗诵,还是谈体会都是真情投入,其他同学则是肃静倾听,课堂充满着沉痛和感动的气氛,讲的和听的同学不少都眼含泪水或失声哽咽。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体验感受真切自然,主动性得到释放。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担当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二、“思中悟”:主动探究,主动质疑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思考、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点评和质疑,教师不要匆忙或盲目为其下结论。学生经过自己理解领悟的东西会比教师灌输的来得更全面和深刻。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启发、点拨、指引等作用,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教师以详和的心态、言行,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密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形成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维,产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熏陶了学生的情操思想。教师在这过程中只需要做倾听者、点拨者。
我们知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源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因此教师可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我上《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一课,讲自觉承担责任要学会反思时,我出示了“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却仅有12%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的背景材料,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很快下面传来“多数同学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说明他们没有承担关心父母的责任”,好像这就是答案了。“知道父母的生日的也不一定是关心父母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好吃懒做,家务一件不做”, “父母生病也不问候一声,光记住生日没用”,“落到实处才好”,“你落到实处吗”,“目前没有,以后我会自觉承担责任的”, “所以要学会反思,反思有利于我们成长嘛”。课堂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在探究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知识得到深化,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
再如上面讲过的“抗震救灾”复习专题,在学生展示资料,感知体验后,我及时抛出“以上有关地震及抗震救灾资料说明了什么”的开放性问题,要求结合课本的有关知识回答。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的给予鼓励,不足的给予补充,偏离的给予纠正,学生相互判断点评。结果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如生命的特点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的优 趱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形象,舆论监督等等。学生在主动探究和点评中发散性思维得培养。
三、“堂上展”:主动展示作品,展示自我风采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而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被忽略了,学生期望获得认可、展现自我的舞台也被挤占了。现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山东杜郎口中学从一所后进学校到考试成绩稳居县里三甲,其模式成功的一个亮点,就是课堂上教师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占领”讲台、黑板,或讲课,或课堂展示,为学生留足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得同伴的认可,使个体在竞争中得到满足,也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我在2009-2010年度主讲街道公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就有意识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一个是小品表演,先链接观看凤凰台一段视频(有关一报社侵犯某艾滋孤儿隐私权),引人情景,要求设计故事結局,并由学生自愿选择角色即兴表演,角色包括“报社负责人”、“艾滋孤儿”、“艾滋孤儿的监护人”、“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另一个是课件展演。事先课前布置制作,鼓励完成的同学课堂当众在展台操作、演示、说明。几个同学的表现各有特色,他们制作的课件内容全面、形式精美、操作顺利、讲解清晰,效果不错。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当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操作技能、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这两个学生展示活动环节确实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在评课中被视为一个亮点,老师们均认为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四、“课后行”:主动践行
思想品德教学要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学生的“知”可以在课堂上主动体验、探究中获得,但“行”主要靠学生课后去主动落实。知是前提,行才是落脚点。主动践行与否是衡量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这里要扮演好监督者角色,并根据反馈的践行信息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还是“抗震救灾”专题复习课中,经过学生主动体验和感悟,课后我教的几个班级均发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倡议,并几乎人人都捐款为灾区献爱心,其中初三(5)班和(7)班的捐献额居全校前两位。在那一年的5月19日,所有的学生均准时参加当天下午为四川地震死难者的默哀仪式,过程庄重肃穆,充分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尊重。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学生们真的长大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握新课程实质,精心组织教学,合理设计活动,积极给学生多创造“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主动探究质疑、主动展示、主动践行,就能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参与体验 探究质疑 展示 践行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社会各界都很关心它的进程和成果。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教育事业,胡锦涛同志曾在2007年8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说: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因此各界寄希望于广大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更加“主动”,这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新课程的思想性要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人文性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实践性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简言之,新课程的上述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强调了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状况的关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要以积极自觉的态度,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不断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应积极为学生多创造“主动”的机会。在课内课外腾出必要的时间、空间,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去参与、探究、展示、践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根据近几年基层教学的实践及心得,我认为给学生创造“主动”的机会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做中学”:主动参与,主动体验
如果把传统教育比喻为“观摩游泳”,那么新课程则要求创设情景和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游泳”。让学生下水游泳一试水的深浅冷暖,并在游泳中与教练及同伴不断沟通、总结、探索,获得感受,发现不足,从而提高游泳技能。
“自己游泳”所强调的就是保证学生参与和体验的主动性,而要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努力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通,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理解度。
这几年我曾课前布置过“我的消费我评说”、“改革开放我家的变化”、 “社区环境污染源的调查”等作业,都是让学生联系自身、家庭及社区实际来解答,这使他们对教学充满亲切感,参与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对学好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确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我也给他們提供了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那时正好是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我及时将抗震救灾作为一个新专题纳入复习范围。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打破常规,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地震及抗震救灾的资料(一般出现于新授课中,复习课极少这样)。学生搜集的资料有地震的成因、破坏情况,朗诵篇目《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温总理的话语,抗震中感人的事迹(如蒋敏、谭千秋及一临终哺乳的母亲等),一些生命奇迹,外媒如CNN的客观报道等等。资料全面详实,文本图片均有。由于他们强烈关注和认真准备,无论是讲故事、朗诵,还是谈体会都是真情投入,其他同学则是肃静倾听,课堂充满着沉痛和感动的气氛,讲的和听的同学不少都眼含泪水或失声哽咽。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体验感受真切自然,主动性得到释放。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担当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才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二、“思中悟”:主动探究,主动质疑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思考、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点评和质疑,教师不要匆忙或盲目为其下结论。学生经过自己理解领悟的东西会比教师灌输的来得更全面和深刻。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启发、点拨、指引等作用,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教师以详和的心态、言行,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密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能形成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维,产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熏陶了学生的情操思想。教师在这过程中只需要做倾听者、点拨者。
我们知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源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因此教师可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我上《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一课,讲自觉承担责任要学会反思时,我出示了“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却仅有12%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的背景材料,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很快下面传来“多数同学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说明他们没有承担关心父母的责任”,好像这就是答案了。“知道父母的生日的也不一定是关心父母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好吃懒做,家务一件不做”, “父母生病也不问候一声,光记住生日没用”,“落到实处才好”,“你落到实处吗”,“目前没有,以后我会自觉承担责任的”, “所以要学会反思,反思有利于我们成长嘛”。课堂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在探究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知识得到深化,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
再如上面讲过的“抗震救灾”复习专题,在学生展示资料,感知体验后,我及时抛出“以上有关地震及抗震救灾资料说明了什么”的开放性问题,要求结合课本的有关知识回答。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的给予鼓励,不足的给予补充,偏离的给予纠正,学生相互判断点评。结果是多元的,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如生命的特点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的优 趱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形象,舆论监督等等。学生在主动探究和点评中发散性思维得培养。
三、“堂上展”:主动展示作品,展示自我风采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而课堂更多地成为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被忽略了,学生期望获得认可、展现自我的舞台也被挤占了。现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山东杜郎口中学从一所后进学校到考试成绩稳居县里三甲,其模式成功的一个亮点,就是课堂上教师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占领”讲台、黑板,或讲课,或课堂展示,为学生留足了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获得同伴的认可,使个体在竞争中得到满足,也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我在2009-2010年度主讲街道公开课《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就有意识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一个是小品表演,先链接观看凤凰台一段视频(有关一报社侵犯某艾滋孤儿隐私权),引人情景,要求设计故事結局,并由学生自愿选择角色即兴表演,角色包括“报社负责人”、“艾滋孤儿”、“艾滋孤儿的监护人”、“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另一个是课件展演。事先课前布置制作,鼓励完成的同学课堂当众在展台操作、演示、说明。几个同学的表现各有特色,他们制作的课件内容全面、形式精美、操作顺利、讲解清晰,效果不错。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接受了知识,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当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操作技能、语言表达及交流能力。这两个学生展示活动环节确实为公开课增色不少,在评课中被视为一个亮点,老师们均认为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四、“课后行”:主动践行
思想品德教学要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学生的“知”可以在课堂上主动体验、探究中获得,但“行”主要靠学生课后去主动落实。知是前提,行才是落脚点。主动践行与否是衡量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这里要扮演好监督者角色,并根据反馈的践行信息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还是“抗震救灾”专题复习课中,经过学生主动体验和感悟,课后我教的几个班级均发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倡议,并几乎人人都捐款为灾区献爱心,其中初三(5)班和(7)班的捐献额居全校前两位。在那一年的5月19日,所有的学生均准时参加当天下午为四川地震死难者的默哀仪式,过程庄重肃穆,充分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尊重。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学生们真的长大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把握新课程实质,精心组织教学,合理设计活动,积极给学生多创造“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主动探究质疑、主动展示、主动践行,就能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