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预发反手,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能力 培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激起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望各位不吝同仁指正。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题目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所以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执教《钱学森》一文时,让学生说出文章题目,然后会有哪些问题,你对钱学森有哪些了解?这样一问,学生就有了疑问,他们就去敢于想象问题了。当学生对课文熟悉之后,我就让孩子们继续进行质疑,以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当学生学到钱学森的语言时,学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将学的情况在小组交流,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学生的主動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
二、创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学生归纳出黄山奇石的几种命名规律后,个个兴趣浓厚。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让学生为黄山奇石改名,要求名字既体现景物特点,又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学生兴趣大增,妙语连珠。“猴子观海”被改成了“猴子看海”、“猴子望海”、“猴子赏海”、“猴子眺海”,接着我让学生比较“看”、“望”、“赏”、“眺”与“观”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观”和“赏”才能突出猴子对云海的着迷,等等。学生活用文本,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深入了许多。
三、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一)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例如,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
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
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又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
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二)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
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
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
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
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养成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最终使他们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能力 培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激起小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望各位不吝同仁指正。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根据题目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所以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执教《钱学森》一文时,让学生说出文章题目,然后会有哪些问题,你对钱学森有哪些了解?这样一问,学生就有了疑问,他们就去敢于想象问题了。当学生对课文熟悉之后,我就让孩子们继续进行质疑,以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当学生学到钱学森的语言时,学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将学的情况在小组交流,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学生的主動参与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
二、创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探索发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牵动学生,使之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兴奋、追随的状态。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学生归纳出黄山奇石的几种命名规律后,个个兴趣浓厚。我突然有了新的想法,让学生为黄山奇石改名,要求名字既体现景物特点,又给人以美感,还要富有吸引力,学生兴趣大增,妙语连珠。“猴子观海”被改成了“猴子看海”、“猴子望海”、“猴子赏海”、“猴子眺海”,接着我让学生比较“看”、“望”、“赏”、“眺”与“观”之间的区别于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观”和“赏”才能突出猴子对云海的着迷,等等。学生活用文本,不知不觉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深入了许多。
三、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一)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例如,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
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
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又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
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二)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
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
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
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
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要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养成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最终使他们具备不断获取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