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随风潜入校园,潜进课堂,潜进每位老师的心田。在东风春雨的滋润下,我们的课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老师和同学们收获着、成长着。而真正高效的教学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而成的。现就以人教版必修3中《琵琶行》的教学为例,体会语文教学之趣。
一、趣之前提——教师的精心设计
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我在上每一篇文章之前,都有一种预想,希望我的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怎样的情感体验。在这些愿望的驱使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学。
(一)内容的设计
帕斯卡尔一段著名的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篇文章内容的设计,最能体现其思想性和自主性。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有三个关键内容:一是琵琶曲之妙,二是情感之妙,三是环境描写之妙。结合三个要点和文中的名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设置趣点,设计如下: 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曲——诉尽心中无限事;风物意——江心秋月总关情
(二)问题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琵琶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
A.结合核心内容之“青衫湿”提问
(1)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引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在寻求二人共同经历的基础上,解“泪”的内含。
B.对琵琶曲的描绘是本文传神之笔
乐曲的动人之处,除本身曲调的高低抑扬,婉转悠长外,还因着那一分鲜为人知的故事,鲜为人解的情愫。因此,围绕琵琶曲调和其中传递出来的情愫,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2)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我们能否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人生经历变化的轨迹呢?
C.谁解风物语?(分析各处景物描写的妙处)
在引导和探究中,让学生领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一派朦胧忧郁的月光里,聆听凄美动人的琵琶曲。
二、趣之灵魂——师导生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A. 教师的“导”体现在:
(1)趣味导入课堂:由唐宣宗李忱为白居易写的悼念诗导入:
(2)问题趣导研文本:将教师精心设计的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
(3) 补充点拨探深意: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教师可对疏忽点或难点作补充点拨。
B.学生的“主”,新课标要求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学生应该全心投入到解读,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等各个环节。
三、趣之升华——师生互动
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似乎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呼吁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应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这是课堂构建成功的关键。在《琵琶行》教学结束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我让学生以诗词的形式改写《琵琶行》全诗,要求基调,内容,情感保持一致,同时教师也现场改写,师生之间展开一场隐形的竞争,同学们热情高涨,改写后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它既是炫目的先秦繁星,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既是珠落玉盘的琵琶,又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既是魏王的老骥之志,又是孔明的锦囊妙计;既是李白的杯中酒,又是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如此之美,作为语文人,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课堂枯萎,而是不断地给它注入活水,让它清泉汩汩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趣之前提——教师的精心设计
爱因斯坦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我在上每一篇文章之前,都有一种预想,希望我的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怎样的情感体验。在这些愿望的驱使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教学。
(一)内容的设计
帕斯卡尔一段著名的话“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篇文章内容的设计,最能体现其思想性和自主性。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有三个关键内容:一是琵琶曲之妙,二是情感之妙,三是环境描写之妙。结合三个要点和文中的名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设置趣点,设计如下: 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曲——诉尽心中无限事;风物意——江心秋月总关情
(二)问题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琵琶行》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
A.结合核心内容之“青衫湿”提问
(1)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引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在寻求二人共同经历的基础上,解“泪”的内含。
B.对琵琶曲的描绘是本文传神之笔
乐曲的动人之处,除本身曲调的高低抑扬,婉转悠长外,还因着那一分鲜为人知的故事,鲜为人解的情愫。因此,围绕琵琶曲调和其中传递出来的情愫,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2)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我们能否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人生经历变化的轨迹呢?
C.谁解风物语?(分析各处景物描写的妙处)
在引导和探究中,让学生领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一派朦胧忧郁的月光里,聆听凄美动人的琵琶曲。
二、趣之灵魂——师导生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A. 教师的“导”体现在:
(1)趣味导入课堂:由唐宣宗李忱为白居易写的悼念诗导入:
(2)问题趣导研文本:将教师精心设计的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
(3) 补充点拨探深意: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教师可对疏忽点或难点作补充点拨。
B.学生的“主”,新课标要求下,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学生应该全心投入到解读,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等各个环节。
三、趣之升华——师生互动
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似乎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呼吁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应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这是课堂构建成功的关键。在《琵琶行》教学结束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我让学生以诗词的形式改写《琵琶行》全诗,要求基调,内容,情感保持一致,同时教师也现场改写,师生之间展开一场隐形的竞争,同学们热情高涨,改写后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它既是炫目的先秦繁星,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既是珠落玉盘的琵琶,又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既是魏王的老骥之志,又是孔明的锦囊妙计;既是李白的杯中酒,又是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如此之美,作为语文人,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课堂枯萎,而是不断地给它注入活水,让它清泉汩汩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