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尖叫声中成长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气和氧化》一节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氧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他们知道动植物呼吸都需要氧气,这些氧气一般来自空气,它与我们始终是直接接触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因为他们没有留意或关注过氧气的这些应用。这使得他们对氧气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不过,教材是在前一节《空气》中氧气的利用后,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化学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化学实验的开始,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准备较多演示实验,这样可以使他们对现象观察得更加仔细。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化学实验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氧气的性质,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实验一:
  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少量氧气飘进鼻孔,闻一闻它的气味。(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句话正确吗?出示图片。钢瓶内装的是什么物质?呈什么状态?用什么方法?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观看图片。
  液态氧为______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____变化
  (2)大家看桌上的这瓶氧气是怎么放置的!为什么不是瓶口朝下倒放在桌面上?(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瓶口朝下倒放在桌面上,氧气易下沉瓶口,容易从玻璃片与瓶口的接触处扩散出来,而集气瓶正放可以减小氧气的扩散)
  (3)可不可以说氧气难溶于水?出示金鱼图片(不可以,不然鱼就无法生存了)
  可不可以说氧气易溶于水?(不可以,因为我们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面积为水所覆盖,若氧气很容易溶于水,那么地球上的动物怎么生存呢?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能归纳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反思: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然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引出如何闻氧气的气味,这样说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第一点:色、态、味。概括: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学生一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我马上投影一张液态氧的图片,学生恍然大悟:“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样描述才是正确的。提醒学生:颜色变化是不是一定是化学变化?
  实验二:
  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若木条重新复燃。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学习氧气的检验方法。
  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化学性质)注意观察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 现象:①发白光、放出热量?; ②集气瓶内壁有水珠;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注意:这是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箭头左边表示反应物,箭头右边表示生成物,箭头上方的点燃表示反应条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并能正确描述现象。
  说明氧气具有什么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虽然也有氧气,但是氧气的浓度不高,这说明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
  反思: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通过观察蜡烛、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引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实验三: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描述现象:
  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我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所以老师要进行简单的处理,我在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放在教室外。
  反思:在铺有细砂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的硫,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燃烧,观察其现象。然后把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燃烧的现象,闻一闻气味,用手触摸瓶壁,有什么感觉?应该说现象比较明显,但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硫在空气中扩散开来,应很快就把点燃的硫放入氧气瓶中,这样就导致了后面的部分同学看得不大清楚,可视性大打折扣。
  我们知道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但要记住把反应后的集气瓶及时拿到教室外。
  实验四:
  前面演示的蜡烛,碳,硫,等本身是燃料或者说是非金属,它们都能在氧气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量。那么金属可以燃烧吗?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做?(集气瓶底放有少量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一根火柴,一端系在燃烧匙的铁丝端,点燃火柴,当火柴将要烧完时立即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思考: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瓶中火柴棍有什么作用?……
  反思:针对该实验的每一个注意点都需要非常清楚得交待给学生。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二、对于达成教学目标的体会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不太容易,但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学生的不断“尖叫”,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社会适应力,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关注个别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如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发挥破冰热身
期刊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力度却大大小于现代文,方法也多是串讲、翻译和解析为主,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让学生发出“学古文难而无味”的感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这与某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相关联。怎样才能改变文言文教学无味有低效的现象呢?笔者参照各路
期刊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是初级中学历史教材所要求讲述的日本两次重要的社会改革,如何在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分析日本迅速发展的深层原因: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卓越的模仿能力,在这两个时期的表现尤其突出。通过历史分析使学生明白积极的引进与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这种有益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大化改新时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的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动,源头活水汩汩来。  一、品读诗歌,唤醒美感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古代社会,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
期刊
《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诗,作者利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和北方雪的孤独奋飞。在《雪》的教学中,我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在欣赏的同时,层层推进,力图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从而把握其构思和选材的精妙,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第一段,作者以满怀感情的笔触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雪。首先作者以“暖国的雨”的单调引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好像是手捧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用爱做主线,分析后进原因,触动后进生内心,动员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他们的转化。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怎样来促进后进生转化呢?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班主任老师的诚爱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
期刊
【摘要】学生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  【关键词】课堂;生命;关注;发展    一堂课,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导入、过渡、重难点的解决,甚至结尾的艺术,全都考虑周全。课上,教师按照预期的教学设计认真演绎,不允许有多余的枝杈伸展出来,更不能有任何突发事件;学生呢,很识趣的积极配合
期刊
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无从下笔,理不出头绪,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没有丰富的、恰当的词或句来表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贯彻“多读多记多写”的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作文教学三步曲  初中作文,主要是记人记事记物的记叙文,中考一般不会超范围。  例如,记叙文教学时,笔者出了一个题目:“记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第一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摘 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自主·互动”教学格局,都成为当代中国初中教育中的成功者。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异曲同工,他们在各自教学模式下,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调动教师积极投入教书育人工作,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课堂!  【关键词】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学生投入;教师投入;优质课堂    一、解读“自主·互动”与“先学后教”  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