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1.讲故事创设情境激趣。结合教学内容讲故事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在《我的母亲》一课时想到:如今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于亲情比较淡薄,尤其是初二学生,他们处于叛逆期,更难理解母亲对于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爱。我就先讲述了自己母亲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母亲的故事。讲故事时,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从细微处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激趣。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创设情境方法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参与之乐、成功之乐,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
1.有效预习。课前有效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读通。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解决。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读懂。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第四步:三读课文,赏读。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一般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
第五步:质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2.以法导学。教学活动是一项双向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授学生以“渔”。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台阶》是嘉兴本土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叙述了父亲的人生故事,这样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教者运用“台阶法”(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懂自己)进行教学。
小说《台阶》语言朴实,但耐人寻味。为了透过小说的语言来披文入情的解读文本,教者在上一个问题:“小说叙述了父亲()的故事后?”设计了又一个问题:“父亲是一个()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继续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由整体感知阶段顺利过渡到品味语言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者指导学生采用批注阅读法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例如:“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中“总觉得”一词的品评批注。同时,对于文中的关于父亲的描写的语句,笔者除了进行揣摩外,还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披文入情,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既同情又敬仰的感情态度。这样,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批注、揣摩、诵读、归纳等方法,学生对文中父亲“要强、坚忍、老实、吃苦耐劳、谦卑”等性格也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鉴于以上认识,教者在“读懂自己”部分,用一个小故事,配以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让学生写下自己对父亲要说的话,比较自己的父亲与文中父亲的异同,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理解文中父亲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的潜内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理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授之学生以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了打开语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最终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1.讲故事创设情境激趣。结合教学内容讲故事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引起学习兴趣。例如,在《我的母亲》一课时想到:如今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于亲情比较淡薄,尤其是初二学生,他们处于叛逆期,更难理解母亲对于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爱。我就先讲述了自己母亲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母亲的故事。讲故事时,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处,从细微处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激趣。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赞可夫曾说:“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们可以设置引读性的疑问,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机。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创设情境方法等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参与之乐、成功之乐,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
1.有效预习。课前有效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读通。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解决。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读懂。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第四步:三读课文,赏读。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一般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
第五步:质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2.以法导学。教学活动是一项双向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授学生以“渔”。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台阶》是嘉兴本土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叙述了父亲的人生故事,这样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教者运用“台阶法”(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懂自己)进行教学。
小说《台阶》语言朴实,但耐人寻味。为了透过小说的语言来披文入情的解读文本,教者在上一个问题:“小说叙述了父亲()的故事后?”设计了又一个问题:“父亲是一个()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继续发挥主动探究的精神,由整体感知阶段顺利过渡到品味语言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者指导学生采用批注阅读法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例如:“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中“总觉得”一词的品评批注。同时,对于文中的关于父亲的描写的语句,笔者除了进行揣摩外,还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披文入情,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既同情又敬仰的感情态度。这样,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批注、揣摩、诵读、归纳等方法,学生对文中父亲“要强、坚忍、老实、吃苦耐劳、谦卑”等性格也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回归,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鉴于以上认识,教者在“读懂自己”部分,用一个小故事,配以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让学生写下自己对父亲要说的话,比较自己的父亲与文中父亲的异同,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理解文中父亲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的潜内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理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授之学生以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拥有了打开语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最终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