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我们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的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动,源头活水汩汩来。
  一、品读诗歌,唤醒美感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古代社会,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这种渗透于骨子里的深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驱使他们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诗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些诗歌,恰是开启学生性灵的一把金钥匙。带着学生一起朗诵、欣赏,揣摩情感、品味语言,一定能唤醒学生的美感。学生在《乡情似水》一文中写:“乡情似水,悄然淌入游子的心田,洗涤疲惫的双足。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总在清风乍起时,缓缓牵起温柔的思念,织成一张密密的网……”这样饱含真情的文章极具诗意的、古典的美感。
  二、利用教材,引发共鸣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最为重要的语文资源。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乡土文学作品,如《端午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故都的秋》等。作家们常常把目光锁定于那块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土地,乡土赋予他们创作灵感并成为他们挖掘不尽的宝藏。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这些作品,那么他们会产生一种“这有什么,我也能写”的想法。他会觉得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固然有趣,可没有自己村后那片藏着各种野花、野草的山林有趣;润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虽然也很有效,可我和小伙伴夏天一起捕蝉也不赖;更不用说家乡的“荷花节”、“月季展”,还有“陀螺大赛”呢!我们相信,此时的学生,写起他们的生活定会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吧。
  二、组织活动,激发热情
  1.克服障碍,走出学校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在校园的“圈子”里生活,写作文自然题材有限。因此,不妨克服障碍,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宝塔”,让家乡的山山水水滋润作文的田园。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乐意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多看、勤听、常说,熟知了家乡景、事、人,何愁写起作文来不风行水上?我曾带着学生进行一次“齐梁故里”的探访,学生对“齐梁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回来后还从网络上、博物馆查找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激发了写作的热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的学生们正是随着对家乡的感情的加深,不断产生着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2.成果展示,积极反思。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了解家乡,搜集素材之外,还要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运用的内容,挖掘的主题,赋予这一素材的社会意义等。这样做会促进学生在写作文中运用乡土素材能力的提高。
  当然,成果展示的目的不仅是评判乡土素材运用的多少与优劣,更应该是创造一个真诚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和心得的机会。在交流与分享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提出疑问或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反思的过程,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作的热情和能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乡土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宽了学生取材的范围,写作教学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三、细心观察,点燃智慧
  1.亲近自然风光。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具有自然特色的乡土资源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田间地头、村野阡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美丽多姿,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学生来到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天目湖,碧波万顷,清冽透彻;泛舟湖上,白帆点点;波光粼粼,野鸭起落;流泉飞瀑,悬崖披绿;松涛竹海,猴鹿出没……美如斯,醉难忘。他们变得不再哀叹,不再搜索枯肠,而是激情澎湃、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此时,作文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一场盛宴。人在画中游,作文岂不快哉?
  2.观察家乡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邻里乡亲、家乡新貌均可入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家乡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让学生在作文中紧扣时代的脉搏。
  总之,乡土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打开我们的心灵,走向乡土,融入乡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一处遗迹、一种习俗、一句农谚、一种特产、一段古老的传说……我们相信,浸润着乡土文化的作文一定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根据西班牙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则童话,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直白,寓意浅显,对于感情和心智正在走向成熟,渴望浪漫、惊险和刺激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缺少吸引力的。怎样浅文深教,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略显“幼稚”的童话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我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经过反思思考,我精心设计了一节与众不同的阅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散文。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感受到其间处处传达着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之心境,但不管怎样改变都改变不了儿童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态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情感,文章采用比照的结构形式,选取了几个场景来展现。因此,在教授此文时,采用“比照”形式来解读文章,岂不更好?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和常见的比较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本人在美术教学中具体实践“综合·探索”的一点个人经验,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以美术为媒体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原理,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引导;实践;综合探索;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
期刊
最近,为促进常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我们常州市新北区开展了初中学校心理保健师的培训,盛请相关领域的名师专家前来开讲点评。专家之言,寥寥几语,却四两拨千斤,拨得云开见日出。  最近在看郑金洲老师编著的《课改新课型》,期中导论提到要重构课堂,在课堂重构的要点中提到要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小学课堂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几个方面: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②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期刊
二次函数是初三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初中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总是有很多的困惑,对学习二次函数总是无从下手,不理解函数的意义,许多学生甚至患有恐“函”病,一见到函数题就怕。那么,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相关基础知识点时怎么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熟练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紧扣二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  首先,我们在给学生讲解二次函
期刊
心仪异性是从心理产生的对异性的一种欣赏和赞美,是一种审美愿望的实现与自我陶醉,人人都曾有过,只是有的人表现于言行上,有的人却把它暗暗地珍藏在心里,有的把它当成学习工作的动力,有的则使它成了正常生活的羁绊。  世上有一种感情很美妙,值得用一生去珍藏。但再美妙的东西也不值得拿自己的学业和前途作赌注。心仪、喜欢、倾慕,是因为对方优秀。只有自己也优秀将来才能配得上他或她的优秀。  正处于中学时代的花季少男
期刊
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就有先进、中间和后进之分。十个指头有长短,作为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与个性发展中,出现一定的差异,这属正常现象,我们只有认识这种“正常”才不会对学生表现出的优、良、中、差感到大惊小怪、怨天尤人。头脑中应该出现的印象只能是:这一切正常。  张某是我班的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在班里排末位。课后,我经常找他了解情况,给予他鼓励……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社会适应力,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关注个别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如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发挥破冰热身
期刊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力度却大大小于现代文,方法也多是串讲、翻译和解析为主,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让学生发出“学古文难而无味”的感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这与某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相关联。怎样才能改变文言文教学无味有低效的现象呢?笔者参照各路
期刊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是初级中学历史教材所要求讲述的日本两次重要的社会改革,如何在教学中从历史的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分析日本迅速发展的深层原因:日本在引进外来文化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卓越的模仿能力,在这两个时期的表现尤其突出。通过历史分析使学生明白积极的引进与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这种有益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大化改新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