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教学小学数学时,重视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在操作活动中,在激励性评价中,在拓宽数学视野中,多角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激情、 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从而收获扎实、高效、创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情趣;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039-02
在数学教学中,多方位激发、培养孩子数学情趣,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激发数学情趣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在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我曾到超市录取了一段影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录像的镜头“逛超市”,在“购物”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熟悉的“逛超市”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引出数学问题,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得主动而有情趣。
(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教学时要重视创设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互动”,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小博士,你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先恐后提出许多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学情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加强实际操作,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表象到达思维,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兴趣盎然中获得认知,发展思维。
(一)在实际操作中培养情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必须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加强实际操作,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考虑到是三年级学生,而且是首次接触到分数,我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1/2。从找物体的“一半”入手:圆片的一半,铅笔的一半,黑板的一半……再“做”出许多物体的一半;说出“各种”的一半。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整体的“一半”就是1/2。接下来认识1/4的时候,学生已经能主动地“找”、“折”、“说”1/4。在小组合作中,各展其能,积极性高涨,丰富了表象,建立了分数的初步意义。
(二)在实际操作中培养数学情趣,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操作中不但在观察、分析、比较,还在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种图形。在实际操作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剪拼过程中转化的过程,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在激励性评价中培养数学情趣
(一)让每一个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学生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有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或深或浅、感受或多或少、发现或有或无,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时,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会想方设法把学习的内容弄懂,上课时也格外投入。
(二)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响应。要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成果汇报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分类时,学生探究后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四边形有的是有直角的,有的是没有直角的,可以分两类;生2:我发现学过的四边形有些两组对边平行,有些一组对边平行;……对学生的发现,哪怕是课本中已展示的,我都给与肯定,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发言中,大家都觉得弄明白了不再发言时,一名女生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了还可以分成对称的和不对称的两类”。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分法是课本上没有写明的,教参上也没有的。她超越了看得见的边角特点,联想到对称性,多了不起的发现啊!没有等我布置任务,孩子们按照她的方法主动观察学具、摆弄着,继而响起一片掌声,伴随着会心的微笑……
四、在拓宽数学视野中培养数学情趣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单从数学学科来说,它蕴含着丰富的美。数学的抽象性与广泛性,本身就是一种美。小学数学中美的内容有的是外显的。例如,图形的对称所展示的美,人们可以从对图形和物体形状的观察中体验,多数是隐形的。例如,把一个圆形,分割成8份、16份、32份相等的近似三角形拼摆后,神奇般地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曲与直的这种变化,体现了数学方法的美。又如,数“9”分别乘1、2、3、……9,得9、18、27、36、……81;在分别把这些数的个位与十位数相加,所得之和都是9,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之美。运用十进制计数法,可以写出非常大的自然数;对于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可以采用用循环节的简便计法,在完成有限与无限的体味,展开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符号美,抽象美。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活动中,数学知识的魅力是现实的又充满了活力的。从学习“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中不光是感受到游戏的愉悦,而且可以联系到工程、工艺上奇巧的创意设计。又如形式活泼又有竞赛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算二十四”,富有思考启发性的“数学迷宫”、“小小不倒翁”,结合地理知识的“我为珠峰量身高”等游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喜形于色,争先恐后地参加,切实感受到超越游戏的数学魅力。再有,数学家的成就无不给学生无尽的遐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的精确值比西方同等成就足足早了一千年,陈景润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是世界數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在教学三年级时,曾经引导孩子们计算自然数从1加到100的和。孩子们接到学习任务后,有的在直接计算,有的在组合数据,有的在沉思。几分钟过去了,我们进行交流,全班竟有大部分学生采用了(或略有不同)高斯的求和算法。看到孩子们那自信的表情,我顺势给他们讲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9岁时计算这个题目的故事,孩子们受到极大鼓舞,自信十足,仿佛自己就是高斯呢(大部分孩子也正好9岁)!
总而言之,凭着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把数学课上得扎实、精彩。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情趣;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039-02
在数学教学中,多方位激发、培养孩子数学情趣,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激发数学情趣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信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在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我曾到超市录取了一段影像,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录像的镜头“逛超市”,在“购物”中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熟悉的“逛超市”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引出数学问题,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得主动而有情趣。
(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教学时要重视创设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互动”,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例如:在一年级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小博士,你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先恐后提出许多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学情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加强实际操作,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使学生的学习从感觉表象到达思维,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兴趣盎然中获得认知,发展思维。
(一)在实际操作中培养情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必须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加强实际操作,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考虑到是三年级学生,而且是首次接触到分数,我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1/2。从找物体的“一半”入手:圆片的一半,铅笔的一半,黑板的一半……再“做”出许多物体的一半;说出“各种”的一半。在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整体的“一半”就是1/2。接下来认识1/4的时候,学生已经能主动地“找”、“折”、“说”1/4。在小组合作中,各展其能,积极性高涨,丰富了表象,建立了分数的初步意义。
(二)在实际操作中培养数学情趣,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操作中不但在观察、分析、比较,还在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种图形。在实际操作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剪拼过程中转化的过程,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在激励性评价中培养数学情趣
(一)让每一个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学生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有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或深或浅、感受或多或少、发现或有或无,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时,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会想方设法把学习的内容弄懂,上课时也格外投入。
(二)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肯定其积极因素,倡导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响应。要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成果汇报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分类时,学生探究后进行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四边形有的是有直角的,有的是没有直角的,可以分两类;生2:我发现学过的四边形有些两组对边平行,有些一组对边平行;……对学生的发现,哪怕是课本中已展示的,我都给与肯定,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发言中,大家都觉得弄明白了不再发言时,一名女生忽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发现了还可以分成对称的和不对称的两类”。值得说明的是:这种分法是课本上没有写明的,教参上也没有的。她超越了看得见的边角特点,联想到对称性,多了不起的发现啊!没有等我布置任务,孩子们按照她的方法主动观察学具、摆弄着,继而响起一片掌声,伴随着会心的微笑……
四、在拓宽数学视野中培养数学情趣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单从数学学科来说,它蕴含着丰富的美。数学的抽象性与广泛性,本身就是一种美。小学数学中美的内容有的是外显的。例如,图形的对称所展示的美,人们可以从对图形和物体形状的观察中体验,多数是隐形的。例如,把一个圆形,分割成8份、16份、32份相等的近似三角形拼摆后,神奇般地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曲与直的这种变化,体现了数学方法的美。又如,数“9”分别乘1、2、3、……9,得9、18、27、36、……81;在分别把这些数的个位与十位数相加,所得之和都是9,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之美。运用十进制计数法,可以写出非常大的自然数;对于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可以采用用循环节的简便计法,在完成有限与无限的体味,展开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符号美,抽象美。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活动中,数学知识的魅力是现实的又充满了活力的。从学习“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中不光是感受到游戏的愉悦,而且可以联系到工程、工艺上奇巧的创意设计。又如形式活泼又有竞赛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算二十四”,富有思考启发性的“数学迷宫”、“小小不倒翁”,结合地理知识的“我为珠峰量身高”等游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喜形于色,争先恐后地参加,切实感受到超越游戏的数学魅力。再有,数学家的成就无不给学生无尽的遐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的精确值比西方同等成就足足早了一千年,陈景润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是世界數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在教学三年级时,曾经引导孩子们计算自然数从1加到100的和。孩子们接到学习任务后,有的在直接计算,有的在组合数据,有的在沉思。几分钟过去了,我们进行交流,全班竟有大部分学生采用了(或略有不同)高斯的求和算法。看到孩子们那自信的表情,我顺势给他们讲了德国大数学家高斯9岁时计算这个题目的故事,孩子们受到极大鼓舞,自信十足,仿佛自己就是高斯呢(大部分孩子也正好9岁)!
总而言之,凭着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把数学课上得扎实、精彩。让孩子们感受数学,热爱数学,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