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情感、品味语言,加深对文意的了解。但是,读书不能“死读书”,更不能“读死书”,要做到开卷有益,开启智慧课堂就要“阅读+”,即读书要入文多读、入情多思、入味多品、出乎其外。
关键词:阅读+;语文;智慧课堂
读书原本是一种动态、立体式的活动,想读书随时随地就要可以阅读。但是,学生阅读时为了省时省力,习惯采用横向单一性的平面阅读,此种阅读方式给予读者的信息量较少。而“阅读+”却是一种能有效获得更多信息量的阅读方式,更是实现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感知阅读。
一、入文多读
入文多读就是扫除书中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篇章结构和艺术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步。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何谓循序渐进?其实,读书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易到难,从近到远,从浅到深,慢不得,也急不得,先读通一书,再读一书。读一书就是按顺序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读,早先没有读通的,就不能再往后读,这样才不会断章取义或生吞活剥。
另外,有些人讀书收效不大,是因为在“熟”和“精”二字上下的功夫不够。读书要多读、反复读,不能有贪多的倾向,这就要求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之上熟读、精读,注意抓住重点词句,即“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还有,心净方能入深。三心二意的读书肯定是读不好的,要教育学生不仅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在嘈杂的环境也能静心读书,做到凝神静气,不意动神摇,思想集中,不心猿意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入情多思
入情多思是融入文本对象的情感之中,对文本中思想情感的体会、领悟和理解,是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
入文是入情的前提和基础,入情则是入文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生发,在情境中升华。“美文不厌百回读”,例如教师讲解《故都的秋》时,与学生平等对话,要求自己与学生分别从文章段落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并且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三、入味多品
书之味就是书的内容,书之精神。这种味道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需要细细品读。所以,品书中之味,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是真理。好的文章中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文章的内涵必是深刻的。所以,读书“品”是一种“回味”,这“味”字才是读书的关键。例如:散文的语言特色是美,好散文的语言优美自然,凝练灵活,诗情画意,富于哲理,作家的风格也不拘一格。
四、出乎其外
“读书须知出入法。”古人读书习惯于遵循“出入法”,“入”指的是读者进入作品的意境,体味作家的思想情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出”是对作品的升华与超脱,指读者整体把握作品后不仅融入了作家的思想,而且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不拘于文本,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所以,入文多读、入情多思、入味多品都是“入”,“入”是“出”的基础。
阅读活动的基础要求是理解作品内涵,而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捕捉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味”,在审美体验中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例如,毕淑敏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中呼唤“让生命自然流淌”,教人深刻反思。但如果读者不进入作品,就不能真切感受它散发出触动人灵魂的力量,同时也只有跳出作品,才能感受作品的生命。
综上所述,“阅读+”的外延广泛,它是开启智慧课堂的一把钥匙。入文多读、入情多思、入味多品、出乎其外……只是“阅读+”的一部分,若要有效阅读,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文章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实现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阅读,就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的超越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观生命的价值意义和不同色彩,从而追求、领悟自身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余慈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逻辑分析与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2012(4).
[2]周燕娥,蒋成荣.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文[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2).
作者简介:张麒麟,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关键词:阅读+;语文;智慧课堂
读书原本是一种动态、立体式的活动,想读书随时随地就要可以阅读。但是,学生阅读时为了省时省力,习惯采用横向单一性的平面阅读,此种阅读方式给予读者的信息量较少。而“阅读+”却是一种能有效获得更多信息量的阅读方式,更是实现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感知阅读。
一、入文多读
入文多读就是扫除书中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篇章结构和艺术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步。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何谓循序渐进?其实,读书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易到难,从近到远,从浅到深,慢不得,也急不得,先读通一书,再读一书。读一书就是按顺序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读,早先没有读通的,就不能再往后读,这样才不会断章取义或生吞活剥。
另外,有些人讀书收效不大,是因为在“熟”和“精”二字上下的功夫不够。读书要多读、反复读,不能有贪多的倾向,这就要求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之上熟读、精读,注意抓住重点词句,即“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还有,心净方能入深。三心二意的读书肯定是读不好的,要教育学生不仅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在嘈杂的环境也能静心读书,做到凝神静气,不意动神摇,思想集中,不心猿意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入情多思
入情多思是融入文本对象的情感之中,对文本中思想情感的体会、领悟和理解,是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
入文是入情的前提和基础,入情则是入文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生发,在情境中升华。“美文不厌百回读”,例如教师讲解《故都的秋》时,与学生平等对话,要求自己与学生分别从文章段落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并且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三、入味多品
书之味就是书的内容,书之精神。这种味道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需要细细品读。所以,品书中之味,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是真理。好的文章中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文章的内涵必是深刻的。所以,读书“品”是一种“回味”,这“味”字才是读书的关键。例如:散文的语言特色是美,好散文的语言优美自然,凝练灵活,诗情画意,富于哲理,作家的风格也不拘一格。
四、出乎其外
“读书须知出入法。”古人读书习惯于遵循“出入法”,“入”指的是读者进入作品的意境,体味作家的思想情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出”是对作品的升华与超脱,指读者整体把握作品后不仅融入了作家的思想,而且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不拘于文本,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所以,入文多读、入情多思、入味多品都是“入”,“入”是“出”的基础。
阅读活动的基础要求是理解作品内涵,而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捕捉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味”,在审美体验中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例如,毕淑敏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中呼唤“让生命自然流淌”,教人深刻反思。但如果读者不进入作品,就不能真切感受它散发出触动人灵魂的力量,同时也只有跳出作品,才能感受作品的生命。
综上所述,“阅读+”的外延广泛,它是开启智慧课堂的一把钥匙。入文多读、入情多思、入味多品、出乎其外……只是“阅读+”的一部分,若要有效阅读,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文章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实现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阅读,就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的超越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观生命的价值意义和不同色彩,从而追求、领悟自身生命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余慈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逻辑分析与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2012(4).
[2]周燕娥,蒋成荣.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文[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12).
作者简介:张麒麟,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