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服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呼啸山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带有哥特式风格的现实主义巨著。在以往关于《呼啸山庄》的精神分析的文献中普遍把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仅仅看作本我和自我的象征。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性格决定命运,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内省的方法分析呼啸山庄两位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命运的心理原因。得出他二人的悲剧命运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力量的失衡,正是这种心理走向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的转变,自我和超我在较量下对本我的服从才是小说主人公悲剧结局的深层原因,也是正确和全面地评价主人公的有力依据。
  关键词:呼啸山庄;本我、自我和超我;心理走向;命运悲剧
  作者简介:肖筱君(1989-),女,满族,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本文第一作者;廖正刚(1964-),男,汉族,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艾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出版后没有像其姐姐的小说《简爱》一样立刻获得成功,《呼啸山庄》因为与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不相容而大受抨击。到了20世纪,《呼啸山庄》声誉日高。以往的研究多次用弗洛伊德三我原则分析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把他们看作是本我和自我的象征,强调他们的残忍和自私,这种分析方法是不全面的。在三我原则的重新解读下可以发现二人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二人的悲剧命运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力量的失衡。
  一、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作为心理机制的人类精神演变的理论,既是一门临床医学也是一种解读文本的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阐述,人的精神可以分为三种力量:本我(本能中心的力量)自我(再现主体身份以及与外界现实妥协的力量)超我(再现内化了的来自父母和社会的规训,或称作良心)[1]。
  本我源于自身的力比多,无条件的按照“快乐原则”行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的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地满足。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是源自有身体表面而来的感觉,它是身体表面的一种投射。自我一旦存在,就充当本我和外界之间的媒介。它对本能的要求施加控制,决定是否允许他们获得满足,将这种满足的获得拖延至于外界契合的时间和场合,或者完全抑制它们引起的兴奋。[2]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来自于童年时期父母制定的行为规则和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一个人的良心,要求人按照符合外界的善之标准行事。
  因此,本我和超我总是处于矛盾中,而自我就负责调节这种矛盾冲突,力求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但当这三者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就会导致人的不寻常的举动甚至是精神异常。
  二、人格结构论下主人公的心理走向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被公认为是代表本我的人物。以往文献中把他对辛德雷和林顿的疯狂报复看作是本我仇恨的肆意表达,他也长久的被认为是一个恶魔似的人物。但是,这种分析方式不能看透他的心理走向,作者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塑造一个简单的为爱复仇的主人公形象。
  老恩肖去世后希斯克利夫受到辛德雷的折磨,除了把他当做奴仆使唤,还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限制他和凯瑟琳交往。但是这时他还没有产生仇恨的心理,还对未来的生活抱有希望。保姆耐莉的安慰使得“希斯克利夫深锁的眉头也慢慢展开了,开始显得愉快可爱了……要表现的友好和气,他也乐意顺从了。”[3]47这说明希斯克利夫希望自己能够融入林顿和辛德雷当中,表现体面,并且获得尊重。在耐莉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打扮得体的出现在众人面前,但是辛德雷无法容忍希斯克利夫获得自尊和自我,辛德雷叫仆人立刻赶走他“把这家伙赶出屋去——打发他到阁楼上去,午饭以后才准下来。要是让他和他们单独在一起,不消一分钟,他的指头就会插到苹果馅饼里去,还会偷水果吃。” [3]47希斯克利夫的仇恨在这样的非人虐待中不断滋生,本我对人的信任和友爱受到了压抑,所以他不得不调整与外界的相处方式,自我为了保护本我不受到伤害,变得防备,敏感,压抑,渐渐的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在听到凯瑟琳对耐莉说“我要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所以我永远也不会让他知道我有多么爱他” [3]66时,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呼啸山庄。他知道要想满足本我的爱情需求和凯瑟琳在一起,他就必须变得富有,自由,体面。卑微的自我渴望着改变,所以在那个下着大雨的夜晚,他消失了,几年后再回来,他已经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变成了一个高大,优雅,富有的绅士。希斯克利夫完成了他从本我到超我的转变,将自我调整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勇敢的面对了凯瑟琳的爱情,同时报复着她的哥哥和丈夫,凯瑟琳在这种较量中崩溃了,失去了生命,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报复。他的超我也没能战胜本我,越是复仇他越能看到死去的爱人凯瑟琳的影子,那影子似乎一直在召唤他。外表上他是一个有财产的绅士,他的本我仍然是呼啸山庄原野上和凯瑟琳相依为命的孤儿,他怀念本我,怀念只属于彼此的爱人,自我的复仇只是一种无力的祭奠,一种对逝去爱人的无力的发泄。他在书中后半部分对小凯瑟琳的残暴和对哈利顿的扭曲培养让人不寒而栗。弗洛伊德说:“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5]但当小凯瑟琳最后和哈里顿走到一起后,他的内心崩溃了,他彻底被本我征服,超我已经别无留恋,自我做出了他本能的选择,那就是死亡。在他放弃生命之前,他停止了他对下一代的报复,变成了一个温和的人。希斯克利夫从善到恶,又从恶到善的人生性格正印证了他从本我到自我和超我,又从超我,自我回归到本我的心理轨迹。
  评论家很少对女主角凯瑟琳进行点评,多数认为凯瑟琳是自我的代表,由于爱慕虚荣,向往世俗文明而嫁给了埃德加。用三我原则分析,她的本我和希斯克利夫一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我准知道只要让我重回到那边长满石楠的小山头上,我就会恢复我本来的样子”。[3]林顿的灵魂跟她的相比却是“月光异于闪电,冰霜异于烈火”。因为她想通过林顿的财产帮助希斯克利夫获得自由,所以最终选择嫁给林顿,这仍然表明她的内心是向着本我的,接近林顿是她维护本我幸福的一个手段。但是,在对保姆耐莉谈到林顿时说“他长得漂亮,和他待在一起让人高兴。”“我愿意在这一带当个最显贵的女人,而且我会因为有他这样一个丈夫感到自豪” [3]64这说明凯瑟琳对于林顿也有一定的爱,是自我对超我的向往而促成的一种爱。“我在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一直就是希斯克利夫的痛苦;他的每一项痛苦我都从开始起就注意到,感受到。我活着,思想里最主要的就是他。如果一切都灭亡了而他还在,那我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一切依然都在,而他消逝了,整个天地就会变得一切陌生,我也似乎不是它的一部分了”[3]68。对比之下,这种超我的爱情跟本我力比多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比似乎根本微不足道。内心向着本我,行为却向着超我。凯瑟琳不敢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不敢抛弃她的丈夫,无法做一个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人。所以她的自我在两个男人中试图保持平衡,即能完成妻子的义务又能与真爱相伴。“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林中的绿叶,我清楚,时间会使他变色,正如寒冬会给树木换装一样。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却像脚下永远长存的岩石,并不供你赏心悦目,却让你少不了它。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 [3]68这段独白充分的证明了凯瑟琳的本我爱的是希斯克利夫。本我的爱强大于自我和超我的爱。最终,凯瑟琳在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行为中失去平衡,自我被现实撕裂,在本我和超我的较量中倒向了本我,她在临终前意识回到童年的时光里。凯瑟琳从本我到超我,在两种张力中试图达到自我的平衡,既要荒原上自由的爱情又要世俗的财富和地位,但现实是悲哀的,最终她毁灭于本我强大的力量。   三、心理走向决定命运悲剧
  综上所述,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天生凶残的人,只是在环境的压迫下为了实现本我的释放而调整自我,接近超我,最后,心怀仇恨的自我无力维持和本我、超我的关系,自我毁灭了。凯瑟琳在以往的文献中经常被看作是拜金的自我的代表。但通过用三我原则分析可得出凯瑟琳的一生也充分地展现出她的人格在本我,自我,超我中的转移,以及本我战胜了自我和超我而造成的人生悲剧。
  弗洛伊德说:心理活动的最后目的,就质说,可视为一种趋乐避苦的努力,由经济的观点来看,则表现为将心理器官中所现存的激动量或刺激量加以分配,不使它们积储起来而引起痛苦”。[4]希斯克利夫的生存困境和失去爱人的痛苦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在三我之间不断徘徊,最终停在了本我上,得到了自我解脱。而在凯瑟琳的选择迷茫中,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当代人的影子,是选择本我更多还是超我更多?是跟随内心还是追求物质?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徘徊,有时倾向本我,有时又倾向超我,人是“服侍三个主人的可怜造物,他常被三种危险所威胁:来自外部世界的,来自于本我力比多的,和来自于超我的严厉攻击”。[6]我们的内心里就这样住着三个人,它们一起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走向。
  “你教我懂得了你曾经多么——残忍,虚伪。你为什么要嫌弃我?你为什么要背叛你自己的心, 凯茜? [3]139这段在凯瑟琳弥留之际希斯克利夫的独白证明了他们的本我是牢牢统一的,他们不畏惧权威,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这使得他们在资产阶级家庭环境下惺惺相惜,产生患难与共的爱情,虽然都一度迷失自己,追求社会规则和社会道德下的超我和自我,但是最终他们无法走出本我强大的控制,为真爱而死去。作者艾米莉对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转变和回归本我的精彩描写,使人物命运变得合理。也使得《呼啸山庄》成为一部奇书,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将永远是爱情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刘捷.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Storr,Anthony.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 尹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M]. 周定之 译. 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4]弗洛伊德,高敏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M]. 车文博 主编.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00.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起到磨炼意志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足球是一项团体性的竞争运动,推广校园足球的政策在我国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针对推广校园足球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提升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园足球;小学体育;发展  当今世界各種工作繁杂而多样,但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都需要极强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
期刊
【摘要】在当下精准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中教学的重点模式之一,精准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通过教师的精确辅导,精准定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再进行一些重点难点的讲解时,也能够通过精准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行精准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教师应对精准式教学模式加以研究,并通过自身教学特点加以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
期刊
摘 要:《嘉丽妹妹》是美国现代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重要作品,和《珍妮姑娘》是姐妹篇。小说通过乡下姑娘嘉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变迁,反映了美国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社会现实。在工业社会,像嘉丽这样的出身贫寒的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明星;而像赫斯渥这样的成功人士也有成为乞丐的可能。  关键词:嘉丽;赫斯渥;成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期刊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本文基于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分析《鸡蛋》中父亲遭遇的伦理困境,对于其在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亲情疏离,在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中梦想破灭,在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中人格分裂的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探究父亲在这些伦理困境的挤压下从一个快乐的农民沦为一个畸形商人的过程。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期刊
摘 要:约翰·巴勒斯是美国自然文学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自然是他作品创作的最重要的题材,读者从他的作品中既能窥见自然的美,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他的作品不仅有对自然历史事实方面的叙述,还有对自然事物与环境的深入观察与哲学思考。  关键词:约翰·巴勒斯;自然文学;自然;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文
期刊
摘 要:马西娅.格拉吉的小说《公主向前走》通过讲述主人公维多利亚公主在爱情婚姻中的困扰和成长经历,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胆怯、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本文拟就小说中反映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应相互沟通以理解和接受真实的自我和他人作些分析,以期更全面的解读《公主向前走》这本现代女性的心灵鸡汤。  关键词:陌生人形象;沟通  作者简介:王霞(1986-),女,重庆市璧山县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讲师,硕士
期刊
项目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项目名称:英美文学教学之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课题编号:2011B181。  摘 要: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南方依然有黑人奴隶的身影。本文试图以黑人奴隶托比为切入点,分析美国南方强烈的种族主义思想。  关键词:托比;奴隶制;种族主义;南方  作者简介:刘永莉,1982年出生,女,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硕士研究生,湖北民
期刊
摘 要:在文学创作上,海明威认为作家要远离金钱,努力创作出真实的作品,才能进行持续有效的创作。尽管海明威的可持续创作观还不成熟,但是确已形成,并且指引着海明威创作。  关键词:可持续创作;海明威;金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所有的作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文思如泉涌,保持强劲的创作力,然而,现实却是他们无法保证
期刊
摘 要:《血色子午线》以美国西部荒野为创作空间,赤裸裸的暴力与血淋淋的战争跃然于这悲凉的荒野上。该作讲述了继1846-1848的美墨战争之后,一群名为格兰顿帮歹徒在位于美国西南部与墨西哥北部的边境肆意杀戮大量的印第安人残暴行径。在一个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暴力充斥的社会,人性被异化,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人类遵循着一种“适者生存”的丛林原则。此外,在科马克·麦卡锡的叙事空间中,充斥着男性的话语权
期刊
摘 要:2年,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力,该剧采用了宗教元素和革命精神融合的言说方式,充溢着西方基督教的教诲和话语模式,但其主旨仍是颂扬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切·格瓦拉》剧的演出引起了民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对社会问题和理想主义的再思考。在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切·格瓦拉》的主旨符合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中国家意志所代表的方向,也因此获得了政治性生存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