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炉考略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有香炉,即用伴琴,无论春秋之孔夫子,战国之俞伯牙,蜀中之司马相如,三国之诸葛孔明,魏晋之竹林七贤,宋徽宗赵估,清乾隆帝弘历,文人官宦,现代之古琴大师,新如门生。无论高下,皆必一尊香炉,一炷香篆,青烟袅袅而上,抒几曲琴韵。弹琴者,陶陶于其中,听琴者,脉脉作知音状………
  伴琴之炉,两汉以“博山”,唐宋以瓷炉,明清多铜炉(亦各有交叉),孰优孰劣,不一而足也。
  以吾之所见,古画、古文中多有形识,以鼎彝居多焉。然当今社会吾听琴会友颇多,新见琴家之案首,亦依古制,均置香炉,然皆普器也。京都北方,江浙南方,铜瓷均有,新老不一,虽较北方稍好,亦不重视之,此为缺憾也。
  自古名日“文房百器,炉为首器;文人百艺,琴为首艺”。二者相伴三千年矣。琴家重琴与琴艺,炉家重炉与修炼。如何各为首领,却不能高携?不能同辉于高境焉?古人则不然,多以上三代之鼎彝,宋瓷之官器相伴,今人当重视之。
  倘若琴会,倘若雅集,若琴家所抚唐宋之“太古”,炉家着宣德之彝炉,琴音逸然于殿堂,沉烟浮逸于呼吸,其情、其景、其韵,又将何等高雅?
  何种形制,堪为琴炉?则古来尚无完规。然则大凡所用,皆小巧精妙为宜,至于何种形制,何种皮色,何时年份等,均无考量。吾幼爱古乐,尤喜古琴,故时常关注,又查经典,参阅列表以为比照,诚愿后来琴家择优,可至不复出些笑话焉。
  昔年秋季大拍,有公司印“古琴专场”图录一册,画面有古琴一张,琴旁置炉一尊,为金带围鱼耳炉,颇为不妥。鱼耳炉之意为鱼水之欢,盖卧室之用,以龙涎诸香提神撩情,助男女相悦云雨,不出卧室。琴乃至洁之器,置厅、阁、堂榭、雅室、清居,或松下、竹前,二者相去甚远,当为众家谨记。
其他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石雕琢对中华文明影响之悠久、之深远从这些古代诗词中可见一斑。悠悠数千载,玉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中行至今日,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作为玉雕创作者,笔者有幸亲历了當代玉雕数十年来的演变,对海派玉雕发展的体会尤为深刻。  海派玉雕,顾名思义,是以体现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玉雕艺术流派,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期刊
明代 文征明 泛舟图  文征叫(1470-1559),明代中期著名画家、书法家。初名壁,一作璧,字征明,以字行,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文天祥后裔,以岁贡生芦试史部,授翰林院待诏,人称“文待诏”。他文学宗吴宽,书法宗李应祯,画宗沈周,三人均为其父好友,其面名满当世,影响颇大,有吴门派之称。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和祝允明、唐寅、徐
期刊
中国玉器以其温润莹洁的玉料、端庄多姿的造型、华美典雅的纹饰、精美绝伦的做工而为人们所珍爱,更以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而为世人所崇敬。它作为一种承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物质载体,一直为华夏子孙所挚爱、珍藏和研究。  当代中国玉器在传承了数千年中国玉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卓越的进步。近几十年来,一批优秀的玉雕大师及玉工巧夺天工地创作了许多优秀精美的玉雕作品,为中国玉文化增添着华美的新篇章,
期刊
历史的渊源  中国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但严格地说,玉器在历史上大的发展高潮仅有三次,分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汉代和明清时期。在这里,且不说良渚文化时期,江南一带就有玉器制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玉文化;也不说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许多玉工。就说明清时,苏州的玉雕曾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琢玉的主要地区在江南一带,苏州和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两个琢玉地。明代起,苏州成为东南经济
期刊
扬州玉雕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几千年历史变革中,随着扬州城的兴衰起伏,扬州玉雕也经历了几度枯荣。历代玉雕艺师创新求变,勤谨实践,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体现、代表扬州传统玉雕特色的“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历史上曾与北方玉雕形成两大流派,即“北雄南秀”。而在当代玉雕的发展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沛然而
期刊
清张祖翼、元寓《观获读书后图卷》,纵29.5厘米,横697厘米。纸本,设色。由张祖翼《观获读书后图》题签、元寓绘《观获读书后图》、汪绍志《题观获读书后图》、方铸《题观获读书后图》、张祖翼《观获读书后图记》、附录《秦文恭公原题》等六部分组成。始作于光绪三十二(1906年)年冬月,完卷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嘉平月。  张祖翼《观获读书后图题签》,隶书:“观获读书后图”,行书:“光绪三十三年丙午嘉
期刊
零散上拍的日本资金银壶,2011年秋拍呈现规模化顺向,甚至形成了专
期刊
由同家文物局组织的2011年度文物拍卖企业々业人员资格考试于
期刊
江苏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既成的传统文化定势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收藏观念的确立与形成。这不仅对江苏绘画本身的发生发展、绘画流派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巨大影响,而
期刊
蚌埠不产玉,却是全国闻名的玉器生产、加工、销售、集散中心。目前,蚌埠玉器产业有超过3万从业人员,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在中国的玉器市场中,蚌埠玉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玉文化在蚌埠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左传》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著名的荆山之玉——和氏璧,也与蚌埠有关;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怀远龙王庙遗址、五河台子山遗址先后发掘出土了一批原始社会时期的玉器和制玉工具,200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