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性评价是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体育教学与评价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四年级技巧单元教学中,笔者运用表现性评价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现将具体过程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技巧教学贯穿小学3个水平阶段,各阶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平一是“学习体操类活动的基本动作”,水平二是“掌握体操类基本活动”,水平三是“掌握简单技术动作组合”。四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实验班学生多数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喜欢挑战和竞争,身体素质具备一定基础,认知思维方面相比三年级时有了较大发展,初步具备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学生已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收集信息的方法,能够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结合表现性评价“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的特点,四年级技巧组合单元选取“技巧组合动作”作为此次教学实践的内容,以“表现、创编和合作”为教学核心。
  二、梳理单元思路,确定单元目标
  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与表现性评价相匹配的目标也必然是那些具有情境性、复杂性的高级的目标。表现性评价能够让教学“以终为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能力差异,明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有“弹性”的学习任务,不能“一刀切”。因此,笔者认为主题式单元设计更适合表现性评价,但需要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卡,并将其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素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如,四年级技巧组合单元共分为9次课,围绕“我是体操小明星”这一中心主题,以及“我是体操小教练”“我是体操小裁判”“我是附小好学生”3个“分支主题”(表1),笔者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并试图通过这种主题式、递进性的教学环节设计,实现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丰富运动体验、掌握学习方法、乐于相互合作、勇于展现自我等四年级技巧组合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依据目标,设计有乐趣、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为了检测学生在特定目标上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活动,应该明确、具体并有一定的挑战性,还要能激起学生的学练欲望。通过前期对学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独创”“展示”“难度挑战”等内容具有较高兴趣。同时,体操项目多为个体展示,在教学中除了个体展示之外,加入小组展示能够达成“学会合作”的目的,进一步拓展技巧学习的多样性。技巧组合单元学习任务及任务描述见表2。
  其实,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发展的空间不限于课堂,如何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持续保持对技巧学习的兴趣,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就要求教师前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如,“动作对比卡”“学习卡”“找不同游戏卡(让学生找错误动作)”“体能练习菜单”、技巧视频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四、研讨评价指标,细化评分标准,开发评价工具
  评价指标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进行设计。四年级技巧组合表现性评价指标设计见表3。
  根据指标可以再进一步细化组合动作学习评价等级,如,“运动能力”中组合动作的评分,可以细化为难度系数(A~D级,以动作数量为主)和等级水平(1~5星,以动作完成度为主)(表4)。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学生代表全程参与,收集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反复进行修改整合之后,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讲解,确保标准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仅靠文字化的标准难以让学生正确操作,为避免学生在使用标准中出现偏差,在解读标准和学练过程中,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工具——“看的见”的标准图示(图1),以及“可记录”的学习卡(图2)。
  五、实施教学,评价是学习也是指导
  根据学习任务,笔者将四年级技巧组合单元的9课时划分为了“单个动作学习”“固定组合学习”“个性创编”和“展示评价”4个阶段(图3)。在单元开始前,可利用午休和班会时间向学生讲解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观看技巧组合视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同时进行了技巧知识、纪律安全、器材收放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图3 单元学习内容安排
  在历时2个多月的单元教学中,笔者每周用1节体育课进行学练,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课后练习时间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如,“创编属于自己的技巧组合”这一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课堂上教师指导練习方法、明确动作要求,课下学生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的时间,自己主动进行创编动作的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图4~5)。在“我是体操小教练”主题中,笔者制订相应的奖励政策,调动了优秀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帮助“学困生”,如果“学困生”动作质量有提高,经测试后,双方都能够获得小奖章加分。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学练氛围,优秀生进一步理解了动作的要点,提高了表达能力和指导能力,成为了教师的小助手。通过“双人同步展示”的练习,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同伴的不足,这是以往追求单人技术掌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育人效果。
  图4 学生课后自主练习
  图5 学生创编的动作组合及教师点评
  单元教学结束后,笔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技巧练习的兴趣有明显提升,并且100%的学生能够准确写出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燕式平衡、挺身跳、交叉转体等动作名称,能够说出展髋立腰、低头团身等动作要点,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说出自己给同伴评分的依据;94.8%的学生能够流畅地完成一套规定动作(前滚翻成直腿坐—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或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滚翻);87.5%的学生能够节奏一致地完成双人同步展示;93.8%的学生能够较流畅地完成4个动作以上的技巧组合。另外,学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跳绳成绩比上一学期均有提高。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表现性评价研究”(项目编号:CADA17075)及北京教育学院卓越教师工作室研修项目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对于青少年群体以及6岁至10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参与运动的根本目的并不一定是赢得比赛的胜利,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尊重裁判员和对方运动员,并且通过努力做出最好的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不论运动水平如何,都能体会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青少年时期学生希望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在跑跑跳跳中接触新鲜的事物(学习)。“三人篮球”运动能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求:场地面积较全场的“五人篮球”小,参赛
2019年7月,笔者收到《中国教育学会关于第三批教育科研体育与卫生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正巧,笔者的“吴晓丽体育名师工作室”需要用课题引领工作室发展。可是,笔者以往在科研课题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如何才能成为体育科研的“行家里手”呢?向书本学习是一条可行之路。  于是笔者选读了徐世贵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了解了科研基础理论,知晓了科研过程,明白了科研方法,懂得了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泛读了拉尔
一、沟通前用心准备  案例描述:双胞胎小罗兄弟俩身体素质好,学习也比较优秀,体育教师A选他俩进入校篮球队训练,可是他俩常常迟到、早退。体育教师通过了解,发现问题出在家长方面:家长希望他俩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不支持孩子去训练,怕耽误学习。A老师决定去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请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篮球训练。怎样沟通呢?同事给他支招:1.夸孩子。从学习、纪律、习惯、品德等方面(最好從班主任和课任教师那里全面了解)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跑步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动作,在幼儿发展期十分重要。笔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角色扮演增强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以“小鸡角色扮演”为主线贯穿整个体育游戏,在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相关身体素质的同时,有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超越自我。  游戏一:小鸡找食  游戏目标:1.能够向前快速奔跑25m,锻炼下肢力量,提升自身协调能力;2.能够积极参与
在篮球训练中,高强度的技战术训练以及对抗往往让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处于疲劳状态,针对性的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笔者“因地制宜”地利用篮球进行肌肉放松,减轻关节的压力,可以有效加速校队球员在篮球训练后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放松腓肠肌  放松目的:缓解小腿肌肉疲劳,避免拉伤。  放松方法:学生坐于垫上,双手撑于臀部后侧,右腿屈膝大约成60°,右脚踩于地面,将球置于左腿腓肠肌处(图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健康第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了能胜任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使命担当,促进新时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必备素质与能力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以德修身,涵养体育教师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方向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体现了国家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意志……据不完全调查,全国几乎有一半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概念、内涵、意义、框架。”[1]为什么一线教师不读课程标准?是不愿读、不屑读的态度问题,还是读不懂、读了也用不好的能力问题?浙江省在破解该类难
一、案例背景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小学1~6年级的1分钟跳绳为高优指标,学生成绩超过单项评分100分后,以超过的次数所对应的分数进行加分,如:小学六年级1分钟跳绳满分标准为男生157次、女生166次,满分后每多跳2次加1分,最高可加20分。并且,学生体测的学年总分也被很多学校视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因此,加分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练动机,让
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学校师生在南京市玄武区小学生冬锻比赛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長绳项目中,以零失误328个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纪录。该项目不但考验学生跳长绳的技术以及不同人数之间的变换配合,还考验师生之间团结合作的信心与决心。通过日常的训练,笔者和同事们不断实践,优化训练方法,初步取得成效。  一、项目介绍  集体3分钟“1~4人变换”8字穿梭跳长绳项目的参赛选手为男女生各12
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持续14年,是学校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其缺乏系统性,多年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也未能有效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体育课程的一体化构建可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体育课程,助力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提升,整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精准评价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目前的现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