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因学生心智存在障碍,家庭教育缺失,德育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之间、家校之间配合欠佳,“全员育人”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是培智学校的德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要破解“全员育人”实践的困境,必须转变和创新德育方式、方法,不断优化全员育人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及家长专业素养与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特殊教育;全员育人;德育
引言
所谓“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包含了思想启迪、道德养成和文化传承等;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全员育人”,顾名思义是指育人的“全员性”。狭义上的“全员育人”,指学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全校所有教职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不仅指学校内部的“全员”,而是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等因素所组成的全方位的大的育人系统。教育和德育不应是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而应该是“全员育人”的工作。
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心智的不健全,缺乏主动辨别对错好坏的能力,很多时候不懂得择善而从,如果仅仅靠一两个老师或班主任的努力,很难帮助学生成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这就更需要“全员育人”,同时也对育人的不同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更要求不同主体间能够做到无缝对接、各尽其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性及人员特征,“全员育人”面临着主体责任难落实,不同主体素质参差不齐,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出现很多相互冲突、相互推诿、逃避责任、不能率先垂范等多种问题,特别是很多时候存在教育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勇于承担,言行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特别是培智学校的德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
1.应该正视的问题和现状
首先,怎样加强与不同教师的配合,形成对孩子的有效教育,这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目前来说,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级基本都配备了两个带班班主任,一正一副,同时基本都是班级的主要科任教师,两位班主任之间能够形成合力,相互配合,遇到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思考与观察,处理方法和效果也更加灵活,但是只靠两个班主任力量毕竟有限,许多老师不了解学生特点,特别是遇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时,这些老师往往思考得比较简单,处理方法也很直接,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比如有特殊儿童因为觉得老师“瞪”了自己,竟然打电话报警,当这位老师听这个学生说自己报警,不但不重视这一事件,竟继续刺激学生,说不相信学生报了警,导致这个学生还要报警加以证明!这种情况孰是孰非我们真是难以明辨,也为教育学生造成了困扰。还有的学生性格执拗,但是有一些明辨是非的能力,老师们对他们的要求和对聋生及其他学生要求不同,他们就不服气,表现出偏激情绪和行为,不适当引导就出现许多隐患,这时候我们班主任单单对自己的学生批评教育,也许能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安抚学生,平息事件,但是不得不說有很多隐患被隐藏,可能随时再出现。这难道只是学生的问题?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反思的问题?很多时候简单的把问题归咎到学生身上,既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也是对我们教育者本身的放任和不负责任。即使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但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言传身教,正身律己,给学生好的表率,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途。
其次,除了教师之间的配合与以身示范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全员育人还要充分调动家长的作用,必须引导家长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职责。许多家长的职责都被我们教师主动或被动的替代,以致出现家长完全不负责任,对孩子不管不问的漠视,孩子冷了热了,病了痛了,孩子少什么缺什么,孩子心里有什么想法,家长一概不知,更有甚者,听说孩子生病了只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宿管老师带去看病,推三阻四不到学校,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教育,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再比如我们班一些学生,许多偏执的想法追根溯源就能发现是家长作用的缺失,家庭没有教会他如何更加恰当的处理矛盾,如何更加平静的看待问题,如何换位思考。全员育人,家长的作用和位置不可取代,必须想办法发挥出来。
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除了教师和家长的问题,还应该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在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应该一视同仁,还应该发挥孩子自身的自主性,真真正正触动每一个主体,让教师和家长主动想办法针对孩子的情况开展教育,让孩子从内心相信、尊敬教师和家长,听得进话,并能够自己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自己的基本判断,然后才能更加坚定的去坚持正确的事情,让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化成学生自己的修养。
2.“全员育人”的实施之路
在推进全员育人工作过程中,需要破解育人实践的困境,立足全员育人"全"的重心,从育人对象的共育、育人要素的共融、育人机制的共通中,实现育人路径的共进。 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反感的倾向,又可以把外化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内化的道德教育,并使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建立更为合理和规范的制度,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和奖惩激励制度,为每位教职工订立明确的德育考核目标,防止出现目标不明,不能以身示范,甚至错误示范的情况。激励机制不健全会导致错误的导向,会让德育成为孤岛,要从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竞争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全员育人激励机制。
再次,必须强化每个主体间的配合和相互了解,防止全员育人变成零零散散的敲打。
最后,必须通过培训和不断引导,提升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素养,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在说、在做,学生就在不断的看和学,如果说学生身上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往往可以从教师或家长身上找到根源,必须慎之又慎!与此同时,家访作为家校协同育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学校和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利用好家访建立起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及时有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从"以养为主"的生长形态,向"学养结合"的教育形态转型,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必须加强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把德育融入和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德育不是面子工程,不能空喊口号空讲形式,必须实打实的想办法去获得实效,只有将德育融入育人各个环节,做好全员育人的管理与实践,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有益的帮助,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郑秀英,李 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4
[2] 王辉,陈文东.基于“育人共同体”的全员育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21(04)
[3] 张廷. 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No.213(10):82-85.
[4] 张润林,肖健美. 教师家访规范化工作指引[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
[5] 陈琼.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推进学科德育的融入与贯穿[J]. 贵州教育,2013,No.482(08):7-9.
[6] 王雅萍,格根苏布达. 以“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为依托探索小学素质教育[J]. 内蒙古教育,2013,(01):20-23.
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关键词】特殊教育;全员育人;德育
引言
所谓“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包含了思想启迪、道德养成和文化传承等;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全员育人”,顾名思义是指育人的“全员性”。狭义上的“全员育人”,指学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涵盖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这一系统工作的开展,强调的是全校所有教职工参与育人的全员性。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不仅指学校内部的“全员”,而是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等因素所组成的全方位的大的育人系统。教育和德育不应是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而应该是“全员育人”的工作。
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心智的不健全,缺乏主动辨别对错好坏的能力,很多时候不懂得择善而从,如果仅仅靠一两个老师或班主任的努力,很难帮助学生成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这就更需要“全员育人”,同时也对育人的不同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更要求不同主体间能够做到无缝对接、各尽其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性及人员特征,“全员育人”面临着主体责任难落实,不同主体素质参差不齐,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出现很多相互冲突、相互推诿、逃避责任、不能率先垂范等多种问题,特别是很多时候存在教育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勇于承担,言行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特别是培智学校的德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
1.应该正视的问题和现状
首先,怎样加强与不同教师的配合,形成对孩子的有效教育,这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目前来说,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级基本都配备了两个带班班主任,一正一副,同时基本都是班级的主要科任教师,两位班主任之间能够形成合力,相互配合,遇到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思考与观察,处理方法和效果也更加灵活,但是只靠两个班主任力量毕竟有限,许多老师不了解学生特点,特别是遇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时,这些老师往往思考得比较简单,处理方法也很直接,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比如有特殊儿童因为觉得老师“瞪”了自己,竟然打电话报警,当这位老师听这个学生说自己报警,不但不重视这一事件,竟继续刺激学生,说不相信学生报了警,导致这个学生还要报警加以证明!这种情况孰是孰非我们真是难以明辨,也为教育学生造成了困扰。还有的学生性格执拗,但是有一些明辨是非的能力,老师们对他们的要求和对聋生及其他学生要求不同,他们就不服气,表现出偏激情绪和行为,不适当引导就出现许多隐患,这时候我们班主任单单对自己的学生批评教育,也许能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安抚学生,平息事件,但是不得不說有很多隐患被隐藏,可能随时再出现。这难道只是学生的问题?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反思的问题?很多时候简单的把问题归咎到学生身上,既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也是对我们教育者本身的放任和不负责任。即使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但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言传身教,正身律己,给学生好的表率,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途。
其次,除了教师之间的配合与以身示范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全员育人还要充分调动家长的作用,必须引导家长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职责。许多家长的职责都被我们教师主动或被动的替代,以致出现家长完全不负责任,对孩子不管不问的漠视,孩子冷了热了,病了痛了,孩子少什么缺什么,孩子心里有什么想法,家长一概不知,更有甚者,听说孩子生病了只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宿管老师带去看病,推三阻四不到学校,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教育,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再比如我们班一些学生,许多偏执的想法追根溯源就能发现是家长作用的缺失,家庭没有教会他如何更加恰当的处理矛盾,如何更加平静的看待问题,如何换位思考。全员育人,家长的作用和位置不可取代,必须想办法发挥出来。
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除了教师和家长的问题,还应该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在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应该一视同仁,还应该发挥孩子自身的自主性,真真正正触动每一个主体,让教师和家长主动想办法针对孩子的情况开展教育,让孩子从内心相信、尊敬教师和家长,听得进话,并能够自己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自己的基本判断,然后才能更加坚定的去坚持正确的事情,让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化成学生自己的修养。
2.“全员育人”的实施之路
在推进全员育人工作过程中,需要破解育人实践的困境,立足全员育人"全"的重心,从育人对象的共育、育人要素的共融、育人机制的共通中,实现育人路径的共进。 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反感的倾向,又可以把外化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内化的道德教育,并使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建立更为合理和规范的制度,明确德育主体的责任和奖惩激励制度,为每位教职工订立明确的德育考核目标,防止出现目标不明,不能以身示范,甚至错误示范的情况。激励机制不健全会导致错误的导向,会让德育成为孤岛,要从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竞争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全员育人激励机制。
再次,必须强化每个主体间的配合和相互了解,防止全员育人变成零零散散的敲打。
最后,必须通过培训和不断引导,提升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素养,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在说、在做,学生就在不断的看和学,如果说学生身上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往往可以从教师或家长身上找到根源,必须慎之又慎!与此同时,家访作为家校协同育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学校和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利用好家访建立起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及时有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从"以养为主"的生长形态,向"学养结合"的教育形态转型,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必须加强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把德育融入和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一所学校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德育不是面子工程,不能空喊口号空讲形式,必须实打实的想办法去获得实效,只有将德育融入育人各个环节,做好全员育人的管理与实践,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有益的帮助,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郑秀英,李 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4
[2] 王辉,陈文东.基于“育人共同体”的全员育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21(04)
[3] 张廷. 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No.213(10):82-85.
[4] 张润林,肖健美. 教师家访规范化工作指引[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
[5] 陈琼.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推进学科德育的融入与贯穿[J]. 贵州教育,2013,No.482(08):7-9.
[6] 王雅萍,格根苏布达. 以“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为依托探索小学素质教育[J]. 内蒙古教育,2013,(01):20-23.
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