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新语(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之的“黑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学艺术界来说确是一场空前浩劫,因为任何作品都可以“批判”为“大毒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我曾在一篇短篇小说的开头写了句:“太阳火猛,晒得路畔的小草都搭拉着脑袋。”即在广播中招来一顿狂批:“矛头直指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
  毛泽东提出发展文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横扫”、“大破”,实际情况成了“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琴棋书画是“封建遗毒”,花草虫鱼是“资产阶级情调”,都被“革”得尸骨无存。杭州西山公园,原以竹楼、牡丹闻名,1969年我重到西山公园,已变成竹编篱笆上爬着丝瓜、扁豆,花坛里则种着有点颜色的卷心菜。公园犹且如此,作家更是蓝墨水干涸,画家更是毛笔封尘。
  1972年,“文化大革命”略为放松,一度出现“解冻”迹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见艺术界知名人士。杭州国画大师吴之参与会见,周总理问吴之:“潘天寿先生有否来?”吴之回答潘已去世(潘于1971年含冤死去,遗诗:“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周总理婉惜道:“这是国家一大损失。”
  吴之受到鼓舞,重新执笔,画出了《篱边斗大花》(图10)等作品。谁知,“四人帮”及其喽,随时窥测“阶级斗争新动向”,又在1974年掀起“双批”斗争。《篱边斗大花》被批为“黑画”,吴之被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家”,1977年病逝,至1980年始被平反昭雪。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又名溪,浙江浦江人,工诗、文、书、画,擅长写意花鸟。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师指点。1925年毕业后至苏州第一师范等学校任美术教师。1932年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张振铎聚会上海,成立画社,定名“白社”。主张清白为人,且“白”字五笔,表示社员共五人。1944年潘天寿任国立西湖艺专校长,聘吴之为国画科主任。
  一幅《篱边斗大花》,何以能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呢?说来十分好笑。这幅画满菊花、篱笆的画上,题着:“老鞠(同菊)灿若霞,篱边斗大花。一九七二年新秋,吴溪老写于看吴山楼。”这两句题菊诗句,原为吴昌硕题画诗。“篱边斗大花”,指竹篱笆边开出了斗一样大的花朵。“斗”字是量器升斗之斗。惯于颠倒黑白的“批判家”,硬把“斗”字解释为“斗争”的“斗”。“文化大革命”“革”尽百花,但还留着一种花,那便是向日葵。“葵花朵朵向太阳”,你要“斗大花”,岂不是要斗倒“向太阳”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了吗?
  其实,“斗争”的“斗”繁体笔划很多,简化字才用“斗”。老一辈书画家,在草书中多不用简化字,而用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试看吴之同样写于1973年的《缶道人(吴昌硕)题红梅诗》草书轴(图11),“华”、“铁”、“旧”、“种”、“树”、“艳”、“击”、“阳”、“厌”、“园”、“饥”、“驱”等字,都是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都不用简化字。
  最近,我在金华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一幅吴之作于1930年的《篱菊公鸡》横披(图12),上面题着:“篱(老)鞠灿若霞,篱边斗大花。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庚午中秋前一日,写于芦子城西隅,以应小云仁兄雅属。仙华山逸吴士绥并录老缶句题之。”
  如果1974年的“红色批判家们”批判吴之《篱边斗大花》之“黑画”的论点都能成立,则吴之是一个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活神仙,早在1930年就算到要有“文化大革命”,就准备好反攻的“炮弹”了。
  
  书画如有知愿得好主人
  
  1990年5月9日,我在金华一次书画展览会上,看重一幅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特地站在边上拍了一张照片(图13)。
  此图系纸本中堂,左侧画竹两杆,挺拔毓秀,形神俱备。非惯于画竹者,达不到这一水平。竹叶落笔犀利,风狂雨骤,片刻而就。复有细枝嫩叶,点缀周边,显示无限生机。竹后以淡墨画一巨石,简洁老到,形态嶙峋。图右下方画兰两丛,兰叶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作者署名左下角:“闵园丁写”。
  图右较空,似作者有意留待名家题字,乃有海派前辈蒲华(作英)题诗:“双兰双竹自相亲,饶有秋光秀入神。澧水湘波遥在望,汀洲奇石倚嶙峋。蒲华观即口占小诗。”
  作者闵园丁,名泳翊,字园丁,系朝鲜国贵族。十九世纪末,日寇侵占朝鲜,闵园丁逃亡至上海,以翰墨自娱。书学颜真卿,画擅兰竹,笔力雄健。闵园丁的生卒不详,但题诗的蒲华卒于1911年,即清朝最后一年,可见此图当作于清末。
  蒲华题诗末书“观即口占小诗”,意为观画后即席题诗。开头,我以为这是闵、蒲两人一起参加上海书画社团笔会的合作。查了查资料,蒲华在世时参加过上海的“飞丹阁书画会”和“豫园书画善会”,但闵园丁并没参加过这两个组织。后查画史,才知闵园丁名所居为“千寻竹斋”,每于星期日召集上海书画名家,宴集其间。看来,这个逃亡贵族还是颇有经济实力的。
  我在1996年5月号《收藏》杂志《老充头和小名头》一文中偶而提到:见到过的真迹精品有……“近代朝鲜贵族闵园丁《双兰双竹图》(上有蒲作英即席题诗)”。过了些日子,一个星期天近中午的时候,突然有个青年人找到我家里来。他没带任何东西,只是手里拿着一本刊有拙稿的《收藏》杂志。他说他是从上海特地跑来的,目的是想收藏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
  我问他:“你为什么对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情有独钟?”
  他说:“我是朝鲜族人。”
  “你准备花多少钱收购这幅画?”
  “一万元左右吧!”
  “你的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
  “夫妻俩月工资四千余元。”(这在当时算高工资)
  “你只要写封信来问问就好了,何必老远跑来呢?”
  “现在交通发达,跑一趟也方便。”
  其实,这一趟并不方便。当时,我住在金华环城北路,既不分弄,也无门牌,光在这条路上,他就找了一两个钟头。我为青年人的真诚所感动,告诉他:这画不是我的,持有人也在上海,我可以为你写封信,请他将这幅画让给你。
  后来,这笔交易没谈成,主要是要价过高。再后来,持有人过世了,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也不知归于何人了。现在,我连青年人的姓名也记不得了。但这件事情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一个人很想得到某一幅书画,结果得不到,未始不是憾事。书画不会讲话,要不然,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能为爱好书画的朝鲜族人所得,岂非美事?可惜,“骏马每被痴汉跨,佳人常陪拙夫眠”,好画不得其所,实属憾事。
  
  书画价格的沉浮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年),是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遗作,现在都是天价,但在生前,只以低价卖掉一幅画。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依靠当小职员的弟弟长期寄钱接济。最后,他以自杀了却残生。
  现代画家黄宾虹(1865-1950年),所画山水,浑厚华滋,价格越来越高。但在生前,并不被人看好,甚至受人调侃:“远看像西瓜,近看像蛤蟆。原来是山水,啊呀我的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宾虹写了幅手卷《论画》,送给友人章劲宇。章劲宇是章炳麟(太炎)的弟弟,人称“章疯子”。章不重视,将《论画》与我的一位藏友曹天风交换一幅清末小名家崔某的园林手卷。我见过《论画》,写在宣纸上,字有指头大。写错的地方,不是添注乙正,而是用纸片另写一字,轻轻粘在上面,全卷似叮着一只只白色小蝴蝶。他这办法很好,便于装裱时工人挖去错字,补上正字。卷末写着:“尚有《论书》一篇,待写就再送请指正。”黄宾虹生前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受人欣赏。”看来有自知之明,言之中的了。
  清朝嘉庆年间,书法作品,以成亲王永为最贵。永(1752-1823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封成亲王,工书,学欧阳询,出入羲、献,临摹唐宋各家,颇有造诣。嘉庆皇帝命将永作品刻石,亲自作序,拓印颁赐王亲国戚、封疆大臣。拓本难求,何况真迹!当时的震钧在《天咫偶闻》里说:“书则最贵成邸(永)……宋之四家(苏、黄、米、蔡)最昂,然亦仅倍成邸。”即,成亲王的书作价格,相当于宋四家的一半。时过境迁,现在黄庭坚《砥柱铭》的拍卖成交价4.3亿元,而成亲王永的拍卖价格大概是两三万元。
  这些事例,说明古今中外的书画家作品价格,会因时代变迁而升降,乃至幅度大得惊人。我写这篇短文的契机,是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幅清朝周峻的《兰竹图》(图14),标价只有1500元-3000元,颇为打抱不平。周峻,生卒不详,字云峰,吴(苏州)人,其画墨兰、墨竹,师蒋予检,出入于郑思肖、徐渭。他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即:“张之万抚吴时,考试画学,拔为第一。”意为:张之万担任江苏巡抚(相当今日省长)时,考试画学,选拔周峻为第一名。清朝地方官,并无“考试画学”的任务。可以想见,张之万这个“风流巡抚”所破格举办的“考试画学”,只是一次绘画比赛。江苏为“人文之邦”,画家如林,周峻能荣获第一,何等荣耀!当时,他的画作,定遭热捧,定获重价。可惜时过境迁,如今已沦为三四流画作的价格了。
  我为什么称张之万为“风流巡抚”?试看:张之万(1811-1898年),字子青,直隶(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状元,任至江苏巡抚、体仁阁大学士(相国)。精书法(图15),工山水(图16),与戴熙有“南戴北张”之称。身为封疆大臣,精工书画,别出心裁,考核画学,怎能不说是“风流巡抚”呢!画史称张之万的山水“用笔绵邈,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张之万甄选的周峻的画风,也是这一路子。试看这幅《兰竹图》,构图平稳,笔墨精工,浓淡映衬,左右开弓,运转自如,题句“渭水自高君子节,湘江空寄美人思”。落款“戊辰暮春之初,云峰周峻写意”。书法水平也高。这个戊辰,当是同治七年(1868年)。
  其实,在如今的拍卖市场里,不但周峻的作品吃不开,就是张之万的作品,也吃不开。换句话说,“骨秀神清”的“士大夫画”都吃不开。封建社会的书画,或可分“在朝派”、“在野派”。“在朝派”,如清朝的“四王”、“六家”;“在野派”,如清朝的“四僧”、“八怪”。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力挺“在野派”,恶贬“在朝派”。其实,书画中的不同流派,各有短长,毋须妄加褒贬。收藏书画,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必人云亦云。
  欣赏书画,自己心里应有一杆秤,不为拍卖市场的价格所迷惑,所左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喜欢张之万,就收藏张之万的作品,何必在乎他是状元、当过巡抚呢!
  我为周峻抱不平,可惜我也没买过周峻的作品,主要是没有机会!
   (未完待续)(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该“半两”(见图)与一直径为29毫米的“半两”置于一处合照,目的是证明大“半两”之大。此大“半两”最大直径68.5毫米,币最厚处7.8毫米,肉最厚处3.8毫米,现重95.6克,青铜材质,铸工规整,品相极美。漂亮的五花锈,将钱背置于80倍的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充满眼球的是刺眼的密布的银白色蘑菇,故其应是开门之品。此“半两”虽不及方药雨前辈的“半两”之大重,但仍是很难一见之珍品,更何况前辈之特大“半两
期刊
唐王朝进入中期后,迅速由兴而衰,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了历时八年(公元755-763年)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市场凋敝,政府财政匮乏。“得壹元宝”与“顺天元宝”大钱,就是在这动乱年代产生的钱币。  笔者喜爱收集古钱,现将家藏的这两枚大钱简介给泉友欣赏。  第一枚是“得壹元宝”大钱。  1992年初春,笔者去
期刊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军阀坐大,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还想过皇帝瘾,在各种心怀鬼胎的政治势力的支持下于1915年(民国四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正式复辟帝制。12月26日,蔡锷将军在云南宣布“讨袁”,反对帝制,一时间各省相继通电拥护“讨袁”。到1916年3月22日,面对四面楚歌的时局,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袁一共当了83天的未正式登基的皇帝,虽然复辟帝制只有短短
期刊
读过2010年10期老董泉苑《“崇宁通宝”的稀世珍品》一文后,使我想起泉友曾在四川钱币市场买的一枚类似钱,名曰“崇德通宝”。在征得泉友的同意下,把该钱照片一组发给“老董泉苑”,并谈点对此类钱的个人看法:一、这类钱通体锈色浮浅,没有千年古泉真锈感觉。二、形制不规范,像前者边廓窄,穿阔宽,穿口不居中,有点不符合“崇宁通宝”制式。三、钱文有些笔划体现不了瘦金书铁画银钩的韵味,如“崇”字,宝盖左角成直角,
期刊
明末是中国私家收藏史上的繁盛时期。无论是画家数量,还是鉴藏家群体,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据徐沁《明画录》记载,明代画家有八百余人,他们大都参与到了艺术市场中来。范允临《输蓼馆集》记载:“今吴人目不识一字,不见一古人真迹,而辄师心自创,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画哪得佳耶?”如此庞大的生产创作群体,有力地保证了绘画市场的供给。  杭州是人文底蕴深厚、风景秀丽的江南名城。南宋时,
期刊
温远达老人生于1917年,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没有像齐白石那样越过73、84两个不吉岁数,而是实打实一年一年数过来,数到2010,实足年龄94岁。但他现在不想过九十四,“九死”不好,就直接95岁了。我笑问如果到了明年2011年怎么算?他也笑着回答我,“那就再过一回95,过两个95!”一圈人都笑了。这老先生真直率得可爱。  温老1917年生于四川泸州,194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幼承庭训,四岁始学书画,
期刊
黄宾虹是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书法家、诗人和书画鉴定家,与齐白石同为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双璧,同年出生(1864年),同享高寿,同得大名,两人的绘画语言,尽管风格各异,一个趋于严谨,一个趋于雅淡,但却同获成就,一同名垂青史。  黄宾虹先生曾遍历国内名山大川,不愧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画家。他曾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山,他的画在用墨用水上有独到之处,中年严于用笔,晚年精于用墨。其山水画特点是“黑密厚重
期刊
编者按:  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1908~2002年)是加拿大著名的人像摄影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到过渥太华的名人,都以能获得一张卡什拍摄的肖像为荣。西方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设立专柜收藏卡什的作品。  卡什生于土耳其的阿美尼亚。1924年,卡什当时16岁,就投奔住在加拿大的叔父纳卡什(G. Nakarsh)。他的叔父是个摄影师。他跟随他的叔父在照相馆里当学徒,从而走
期刊
“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去年年底在国内完成采风创作后,于今年1月7日至1月28日首赴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丝路沿线国家采风创作。  首次国外采风创作受到我国驻外使领馆负责人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孙振勇在接见仪式上表示,今年是中土建交40周年,也是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在这么重要的年份和历史时刻,“彩绘丝路”采风团首站来到这里,
期刊
初见喜元先生所作之黄宾虹老先生肖像画作,即感清雅。画面构图沉稳大气,人物造型朴实严谨,以形带神,注重将情感运于笔墨之间,却绝不以笔墨伤害画面造型。用色可谓沉而不暗,黑白相间的布鞋,深浅错落的灰袍,饱满红润的面颊,一个真实、丰满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用色上“沉稳”的分寸感和“劲健”的力度感,却又没有燥、躁之气。画作在深浅交织、光影错落的表达中,漾出些许雅致的格调。  细品之下,方见余味,画中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