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之的“黑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学艺术界来说确是一场空前浩劫,因为任何作品都可以“批判”为“大毒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我曾在一篇短篇小说的开头写了句:“太阳火猛,晒得路畔的小草都搭拉着脑袋。”即在广播中招来一顿狂批:“矛头直指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
毛泽东提出发展文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横扫”、“大破”,实际情况成了“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琴棋书画是“封建遗毒”,花草虫鱼是“资产阶级情调”,都被“革”得尸骨无存。杭州西山公园,原以竹楼、牡丹闻名,1969年我重到西山公园,已变成竹编篱笆上爬着丝瓜、扁豆,花坛里则种着有点颜色的卷心菜。公园犹且如此,作家更是蓝墨水干涸,画家更是毛笔封尘。
1972年,“文化大革命”略为放松,一度出现“解冻”迹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见艺术界知名人士。杭州国画大师吴之参与会见,周总理问吴之:“潘天寿先生有否来?”吴之回答潘已去世(潘于1971年含冤死去,遗诗:“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周总理婉惜道:“这是国家一大损失。”
吴之受到鼓舞,重新执笔,画出了《篱边斗大花》(图10)等作品。谁知,“四人帮”及其喽,随时窥测“阶级斗争新动向”,又在1974年掀起“双批”斗争。《篱边斗大花》被批为“黑画”,吴之被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家”,1977年病逝,至1980年始被平反昭雪。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又名溪,浙江浦江人,工诗、文、书、画,擅长写意花鸟。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师指点。1925年毕业后至苏州第一师范等学校任美术教师。1932年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张振铎聚会上海,成立画社,定名“白社”。主张清白为人,且“白”字五笔,表示社员共五人。1944年潘天寿任国立西湖艺专校长,聘吴之为国画科主任。
一幅《篱边斗大花》,何以能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呢?说来十分好笑。这幅画满菊花、篱笆的画上,题着:“老鞠(同菊)灿若霞,篱边斗大花。一九七二年新秋,吴溪老写于看吴山楼。”这两句题菊诗句,原为吴昌硕题画诗。“篱边斗大花”,指竹篱笆边开出了斗一样大的花朵。“斗”字是量器升斗之斗。惯于颠倒黑白的“批判家”,硬把“斗”字解释为“斗争”的“斗”。“文化大革命”“革”尽百花,但还留着一种花,那便是向日葵。“葵花朵朵向太阳”,你要“斗大花”,岂不是要斗倒“向太阳”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了吗?
其实,“斗争”的“斗”繁体笔划很多,简化字才用“斗”。老一辈书画家,在草书中多不用简化字,而用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试看吴之同样写于1973年的《缶道人(吴昌硕)题红梅诗》草书轴(图11),“华”、“铁”、“旧”、“种”、“树”、“艳”、“击”、“阳”、“厌”、“园”、“饥”、“驱”等字,都是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都不用简化字。
最近,我在金华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一幅吴之作于1930年的《篱菊公鸡》横披(图12),上面题着:“篱(老)鞠灿若霞,篱边斗大花。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庚午中秋前一日,写于芦子城西隅,以应小云仁兄雅属。仙华山逸吴士绥并录老缶句题之。”
如果1974年的“红色批判家们”批判吴之《篱边斗大花》之“黑画”的论点都能成立,则吴之是一个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活神仙,早在1930年就算到要有“文化大革命”,就准备好反攻的“炮弹”了。
书画如有知愿得好主人
1990年5月9日,我在金华一次书画展览会上,看重一幅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特地站在边上拍了一张照片(图13)。
此图系纸本中堂,左侧画竹两杆,挺拔毓秀,形神俱备。非惯于画竹者,达不到这一水平。竹叶落笔犀利,风狂雨骤,片刻而就。复有细枝嫩叶,点缀周边,显示无限生机。竹后以淡墨画一巨石,简洁老到,形态嶙峋。图右下方画兰两丛,兰叶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作者署名左下角:“闵园丁写”。
图右较空,似作者有意留待名家题字,乃有海派前辈蒲华(作英)题诗:“双兰双竹自相亲,饶有秋光秀入神。澧水湘波遥在望,汀洲奇石倚嶙峋。蒲华观即口占小诗。”
作者闵园丁,名泳翊,字园丁,系朝鲜国贵族。十九世纪末,日寇侵占朝鲜,闵园丁逃亡至上海,以翰墨自娱。书学颜真卿,画擅兰竹,笔力雄健。闵园丁的生卒不详,但题诗的蒲华卒于1911年,即清朝最后一年,可见此图当作于清末。
蒲华题诗末书“观即口占小诗”,意为观画后即席题诗。开头,我以为这是闵、蒲两人一起参加上海书画社团笔会的合作。查了查资料,蒲华在世时参加过上海的“飞丹阁书画会”和“豫园书画善会”,但闵园丁并没参加过这两个组织。后查画史,才知闵园丁名所居为“千寻竹斋”,每于星期日召集上海书画名家,宴集其间。看来,这个逃亡贵族还是颇有经济实力的。
我在1996年5月号《收藏》杂志《老充头和小名头》一文中偶而提到:见到过的真迹精品有……“近代朝鲜贵族闵园丁《双兰双竹图》(上有蒲作英即席题诗)”。过了些日子,一个星期天近中午的时候,突然有个青年人找到我家里来。他没带任何东西,只是手里拿着一本刊有拙稿的《收藏》杂志。他说他是从上海特地跑来的,目的是想收藏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
我问他:“你为什么对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情有独钟?”
他说:“我是朝鲜族人。”
“你准备花多少钱收购这幅画?”
“一万元左右吧!”
“你的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
“夫妻俩月工资四千余元。”(这在当时算高工资)
“你只要写封信来问问就好了,何必老远跑来呢?”
“现在交通发达,跑一趟也方便。”
其实,这一趟并不方便。当时,我住在金华环城北路,既不分弄,也无门牌,光在这条路上,他就找了一两个钟头。我为青年人的真诚所感动,告诉他:这画不是我的,持有人也在上海,我可以为你写封信,请他将这幅画让给你。
后来,这笔交易没谈成,主要是要价过高。再后来,持有人过世了,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也不知归于何人了。现在,我连青年人的姓名也记不得了。但这件事情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一个人很想得到某一幅书画,结果得不到,未始不是憾事。书画不会讲话,要不然,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能为爱好书画的朝鲜族人所得,岂非美事?可惜,“骏马每被痴汉跨,佳人常陪拙夫眠”,好画不得其所,实属憾事。
书画价格的沉浮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年),是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遗作,现在都是天价,但在生前,只以低价卖掉一幅画。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依靠当小职员的弟弟长期寄钱接济。最后,他以自杀了却残生。
现代画家黄宾虹(1865-1950年),所画山水,浑厚华滋,价格越来越高。但在生前,并不被人看好,甚至受人调侃:“远看像西瓜,近看像蛤蟆。原来是山水,啊呀我的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宾虹写了幅手卷《论画》,送给友人章劲宇。章劲宇是章炳麟(太炎)的弟弟,人称“章疯子”。章不重视,将《论画》与我的一位藏友曹天风交换一幅清末小名家崔某的园林手卷。我见过《论画》,写在宣纸上,字有指头大。写错的地方,不是添注乙正,而是用纸片另写一字,轻轻粘在上面,全卷似叮着一只只白色小蝴蝶。他这办法很好,便于装裱时工人挖去错字,补上正字。卷末写着:“尚有《论书》一篇,待写就再送请指正。”黄宾虹生前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受人欣赏。”看来有自知之明,言之中的了。
清朝嘉庆年间,书法作品,以成亲王永为最贵。永(1752-1823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封成亲王,工书,学欧阳询,出入羲、献,临摹唐宋各家,颇有造诣。嘉庆皇帝命将永作品刻石,亲自作序,拓印颁赐王亲国戚、封疆大臣。拓本难求,何况真迹!当时的震钧在《天咫偶闻》里说:“书则最贵成邸(永)……宋之四家(苏、黄、米、蔡)最昂,然亦仅倍成邸。”即,成亲王的书作价格,相当于宋四家的一半。时过境迁,现在黄庭坚《砥柱铭》的拍卖成交价4.3亿元,而成亲王永的拍卖价格大概是两三万元。
这些事例,说明古今中外的书画家作品价格,会因时代变迁而升降,乃至幅度大得惊人。我写这篇短文的契机,是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幅清朝周峻的《兰竹图》(图14),标价只有1500元-3000元,颇为打抱不平。周峻,生卒不详,字云峰,吴(苏州)人,其画墨兰、墨竹,师蒋予检,出入于郑思肖、徐渭。他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即:“张之万抚吴时,考试画学,拔为第一。”意为:张之万担任江苏巡抚(相当今日省长)时,考试画学,选拔周峻为第一名。清朝地方官,并无“考试画学”的任务。可以想见,张之万这个“风流巡抚”所破格举办的“考试画学”,只是一次绘画比赛。江苏为“人文之邦”,画家如林,周峻能荣获第一,何等荣耀!当时,他的画作,定遭热捧,定获重价。可惜时过境迁,如今已沦为三四流画作的价格了。
我为什么称张之万为“风流巡抚”?试看:张之万(1811-1898年),字子青,直隶(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状元,任至江苏巡抚、体仁阁大学士(相国)。精书法(图15),工山水(图16),与戴熙有“南戴北张”之称。身为封疆大臣,精工书画,别出心裁,考核画学,怎能不说是“风流巡抚”呢!画史称张之万的山水“用笔绵邈,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张之万甄选的周峻的画风,也是这一路子。试看这幅《兰竹图》,构图平稳,笔墨精工,浓淡映衬,左右开弓,运转自如,题句“渭水自高君子节,湘江空寄美人思”。落款“戊辰暮春之初,云峰周峻写意”。书法水平也高。这个戊辰,当是同治七年(1868年)。
其实,在如今的拍卖市场里,不但周峻的作品吃不开,就是张之万的作品,也吃不开。换句话说,“骨秀神清”的“士大夫画”都吃不开。封建社会的书画,或可分“在朝派”、“在野派”。“在朝派”,如清朝的“四王”、“六家”;“在野派”,如清朝的“四僧”、“八怪”。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力挺“在野派”,恶贬“在朝派”。其实,书画中的不同流派,各有短长,毋须妄加褒贬。收藏书画,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必人云亦云。
欣赏书画,自己心里应有一杆秤,不为拍卖市场的价格所迷惑,所左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喜欢张之万,就收藏张之万的作品,何必在乎他是状元、当过巡抚呢!
我为周峻抱不平,可惜我也没买过周峻的作品,主要是没有机会!
(未完待续)(责编:唐陌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学艺术界来说确是一场空前浩劫,因为任何作品都可以“批判”为“大毒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呀!我曾在一篇短篇小说的开头写了句:“太阳火猛,晒得路畔的小草都搭拉着脑袋。”即在广播中招来一顿狂批:“矛头直指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
毛泽东提出发展文艺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横扫”、“大破”,实际情况成了“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琴棋书画是“封建遗毒”,花草虫鱼是“资产阶级情调”,都被“革”得尸骨无存。杭州西山公园,原以竹楼、牡丹闻名,1969年我重到西山公园,已变成竹编篱笆上爬着丝瓜、扁豆,花坛里则种着有点颜色的卷心菜。公园犹且如此,作家更是蓝墨水干涸,画家更是毛笔封尘。
1972年,“文化大革命”略为放松,一度出现“解冻”迹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见艺术界知名人士。杭州国画大师吴之参与会见,周总理问吴之:“潘天寿先生有否来?”吴之回答潘已去世(潘于1971年含冤死去,遗诗:“莫嫌笼狭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周总理婉惜道:“这是国家一大损失。”
吴之受到鼓舞,重新执笔,画出了《篱边斗大花》(图10)等作品。谁知,“四人帮”及其喽,随时窥测“阶级斗争新动向”,又在1974年掀起“双批”斗争。《篱边斗大花》被批为“黑画”,吴之被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家”,1977年病逝,至1980年始被平反昭雪。
吴之(1900-1977年),初名士绥,又名溪,浙江浦江人,工诗、文、书、画,擅长写意花鸟。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得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师指点。1925年毕业后至苏州第一师范等学校任美术教师。1932年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张振铎聚会上海,成立画社,定名“白社”。主张清白为人,且“白”字五笔,表示社员共五人。1944年潘天寿任国立西湖艺专校长,聘吴之为国画科主任。
一幅《篱边斗大花》,何以能批为“向无产阶级反扑”的“黑画”呢?说来十分好笑。这幅画满菊花、篱笆的画上,题着:“老鞠(同菊)灿若霞,篱边斗大花。一九七二年新秋,吴溪老写于看吴山楼。”这两句题菊诗句,原为吴昌硕题画诗。“篱边斗大花”,指竹篱笆边开出了斗一样大的花朵。“斗”字是量器升斗之斗。惯于颠倒黑白的“批判家”,硬把“斗”字解释为“斗争”的“斗”。“文化大革命”“革”尽百花,但还留着一种花,那便是向日葵。“葵花朵朵向太阳”,你要“斗大花”,岂不是要斗倒“向太阳”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了吗?
其实,“斗争”的“斗”繁体笔划很多,简化字才用“斗”。老一辈书画家,在草书中多不用简化字,而用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试看吴之同样写于1973年的《缶道人(吴昌硕)题红梅诗》草书轴(图11),“华”、“铁”、“旧”、“种”、“树”、“艳”、“击”、“阳”、“厌”、“园”、“饥”、“驱”等字,都是从繁体演变的草体字,都不用简化字。
最近,我在金华一个展览会上看到一幅吴之作于1930年的《篱菊公鸡》横披(图12),上面题着:“篱(老)鞠灿若霞,篱边斗大花。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庚午中秋前一日,写于芦子城西隅,以应小云仁兄雅属。仙华山逸吴士绥并录老缶句题之。”
如果1974年的“红色批判家们”批判吴之《篱边斗大花》之“黑画”的论点都能成立,则吴之是一个能知过去未来之事的活神仙,早在1930年就算到要有“文化大革命”,就准备好反攻的“炮弹”了。
书画如有知愿得好主人
1990年5月9日,我在金华一次书画展览会上,看重一幅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特地站在边上拍了一张照片(图13)。
此图系纸本中堂,左侧画竹两杆,挺拔毓秀,形神俱备。非惯于画竹者,达不到这一水平。竹叶落笔犀利,风狂雨骤,片刻而就。复有细枝嫩叶,点缀周边,显示无限生机。竹后以淡墨画一巨石,简洁老到,形态嶙峋。图右下方画兰两丛,兰叶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作者署名左下角:“闵园丁写”。
图右较空,似作者有意留待名家题字,乃有海派前辈蒲华(作英)题诗:“双兰双竹自相亲,饶有秋光秀入神。澧水湘波遥在望,汀洲奇石倚嶙峋。蒲华观即口占小诗。”
作者闵园丁,名泳翊,字园丁,系朝鲜国贵族。十九世纪末,日寇侵占朝鲜,闵园丁逃亡至上海,以翰墨自娱。书学颜真卿,画擅兰竹,笔力雄健。闵园丁的生卒不详,但题诗的蒲华卒于1911年,即清朝最后一年,可见此图当作于清末。
蒲华题诗末书“观即口占小诗”,意为观画后即席题诗。开头,我以为这是闵、蒲两人一起参加上海书画社团笔会的合作。查了查资料,蒲华在世时参加过上海的“飞丹阁书画会”和“豫园书画善会”,但闵园丁并没参加过这两个组织。后查画史,才知闵园丁名所居为“千寻竹斋”,每于星期日召集上海书画名家,宴集其间。看来,这个逃亡贵族还是颇有经济实力的。
我在1996年5月号《收藏》杂志《老充头和小名头》一文中偶而提到:见到过的真迹精品有……“近代朝鲜贵族闵园丁《双兰双竹图》(上有蒲作英即席题诗)”。过了些日子,一个星期天近中午的时候,突然有个青年人找到我家里来。他没带任何东西,只是手里拿着一本刊有拙稿的《收藏》杂志。他说他是从上海特地跑来的,目的是想收藏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
我问他:“你为什么对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情有独钟?”
他说:“我是朝鲜族人。”
“你准备花多少钱收购这幅画?”
“一万元左右吧!”
“你的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
“夫妻俩月工资四千余元。”(这在当时算高工资)
“你只要写封信来问问就好了,何必老远跑来呢?”
“现在交通发达,跑一趟也方便。”
其实,这一趟并不方便。当时,我住在金华环城北路,既不分弄,也无门牌,光在这条路上,他就找了一两个钟头。我为青年人的真诚所感动,告诉他:这画不是我的,持有人也在上海,我可以为你写封信,请他将这幅画让给你。
后来,这笔交易没谈成,主要是要价过高。再后来,持有人过世了,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也不知归于何人了。现在,我连青年人的姓名也记不得了。但这件事情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一个人很想得到某一幅书画,结果得不到,未始不是憾事。书画不会讲话,要不然,闵园丁的《双兰双竹图》能为爱好书画的朝鲜族人所得,岂非美事?可惜,“骏马每被痴汉跨,佳人常陪拙夫眠”,好画不得其所,实属憾事。
书画价格的沉浮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年),是个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遗作,现在都是天价,但在生前,只以低价卖掉一幅画。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依靠当小职员的弟弟长期寄钱接济。最后,他以自杀了却残生。
现代画家黄宾虹(1865-1950年),所画山水,浑厚华滋,价格越来越高。但在生前,并不被人看好,甚至受人调侃:“远看像西瓜,近看像蛤蟆。原来是山水,啊呀我的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宾虹写了幅手卷《论画》,送给友人章劲宇。章劲宇是章炳麟(太炎)的弟弟,人称“章疯子”。章不重视,将《论画》与我的一位藏友曹天风交换一幅清末小名家崔某的园林手卷。我见过《论画》,写在宣纸上,字有指头大。写错的地方,不是添注乙正,而是用纸片另写一字,轻轻粘在上面,全卷似叮着一只只白色小蝴蝶。他这办法很好,便于装裱时工人挖去错字,补上正字。卷末写着:“尚有《论书》一篇,待写就再送请指正。”黄宾虹生前说过:“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受人欣赏。”看来有自知之明,言之中的了。
清朝嘉庆年间,书法作品,以成亲王永为最贵。永(1752-1823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封成亲王,工书,学欧阳询,出入羲、献,临摹唐宋各家,颇有造诣。嘉庆皇帝命将永作品刻石,亲自作序,拓印颁赐王亲国戚、封疆大臣。拓本难求,何况真迹!当时的震钧在《天咫偶闻》里说:“书则最贵成邸(永)……宋之四家(苏、黄、米、蔡)最昂,然亦仅倍成邸。”即,成亲王的书作价格,相当于宋四家的一半。时过境迁,现在黄庭坚《砥柱铭》的拍卖成交价4.3亿元,而成亲王永的拍卖价格大概是两三万元。
这些事例,说明古今中外的书画家作品价格,会因时代变迁而升降,乃至幅度大得惊人。我写这篇短文的契机,是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幅清朝周峻的《兰竹图》(图14),标价只有1500元-3000元,颇为打抱不平。周峻,生卒不详,字云峰,吴(苏州)人,其画墨兰、墨竹,师蒋予检,出入于郑思肖、徐渭。他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即:“张之万抚吴时,考试画学,拔为第一。”意为:张之万担任江苏巡抚(相当今日省长)时,考试画学,选拔周峻为第一名。清朝地方官,并无“考试画学”的任务。可以想见,张之万这个“风流巡抚”所破格举办的“考试画学”,只是一次绘画比赛。江苏为“人文之邦”,画家如林,周峻能荣获第一,何等荣耀!当时,他的画作,定遭热捧,定获重价。可惜时过境迁,如今已沦为三四流画作的价格了。
我为什么称张之万为“风流巡抚”?试看:张之万(1811-1898年),字子青,直隶(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状元,任至江苏巡抚、体仁阁大学士(相国)。精书法(图15),工山水(图16),与戴熙有“南戴北张”之称。身为封疆大臣,精工书画,别出心裁,考核画学,怎能不说是“风流巡抚”呢!画史称张之万的山水“用笔绵邈,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张之万甄选的周峻的画风,也是这一路子。试看这幅《兰竹图》,构图平稳,笔墨精工,浓淡映衬,左右开弓,运转自如,题句“渭水自高君子节,湘江空寄美人思”。落款“戊辰暮春之初,云峰周峻写意”。书法水平也高。这个戊辰,当是同治七年(1868年)。
其实,在如今的拍卖市场里,不但周峻的作品吃不开,就是张之万的作品,也吃不开。换句话说,“骨秀神清”的“士大夫画”都吃不开。封建社会的书画,或可分“在朝派”、“在野派”。“在朝派”,如清朝的“四王”、“六家”;“在野派”,如清朝的“四僧”、“八怪”。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力挺“在野派”,恶贬“在朝派”。其实,书画中的不同流派,各有短长,毋须妄加褒贬。收藏书画,可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必人云亦云。
欣赏书画,自己心里应有一杆秤,不为拍卖市场的价格所迷惑,所左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喜欢张之万,就收藏张之万的作品,何必在乎他是状元、当过巡抚呢!
我为周峻抱不平,可惜我也没买过周峻的作品,主要是没有机会!
(未完待续)(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