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高等院校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课程改革的履行出发,针对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综合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建设方案的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推进完整认识课程综合化改革。
关键词:水文与工程地质;建设方案
一、教学课程综合化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教学课程综合化,根据多年来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必须有正确把握和理解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实质内涵,在课程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很久以来局限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且还分割了原本联系紧密有相关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不易针对职业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往往导致高等院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脱节甚至背离。引起所有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而操作技能却较为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尤为欠缺。普遍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的多,不会用,用不上”。实行课程综合化,有利于课程体系从纵深型向横向复合型转变;有利于培养宽专多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2.反映综合性
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综合,不仅使得當今诸多社会问题具有综合性,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同时也使得现代职业岗位尤其是高等院校人才所对应的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面对这种局面,高等院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而且应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不仅要有本专业的纵向拓展能力,而且应有依托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向相关专业渗透迁移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他们更应具有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现代职教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应的要求高等院校教育课程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形成“宽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
3.突出实践性
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综合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大纲制定要求紧贴生产实际,及时反映现阶段公路交通行业发展和公路交通科技进步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中,做到在以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群实际需要为主基调的同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接口。
4.加强职业性
高等院校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谋职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就业的主流。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因此,创业、谋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现代化企业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的一线技术人员,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要求达到传统的高级工水平,但技能的面要很宽,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因此,高等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起步晚,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统一标准及依据, 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的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综合化建设中, 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体现就业导向,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择业观。
二、课程综合化建设方案
水文与工程地质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面向交通部门生产第一线,主要承担一般公路和中小桥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工作。分析其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基础是该专业必备知识点,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地质、水文资料,并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是该专业必备能力点。因此,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这些知识和能力所涉及对地质学原理、公路工程地质、水力学、桥涵水文等多门学科进行重新整合。综合性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内容综合化和教学活动方式综合化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要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在开发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时,我们以“具备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地质、水文资料,并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关路桥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岗位能力为课程主线,有机地融合相关内容。所以,在内容选择上,我们注重基本问题的探究,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内容分为工程地质和桥涵水文两个教学模块。工程地质讲述常见的岩矿种类、性质与鉴定方法和一般地质构造、地貌、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桥涵水文讲述水力学基本原理、水流、泥沙、水文观测的基本概念, 桥位设计、流量、孔径和桥下冲刷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适应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课程主线,合理地进行取舍,以“必须”、“够用”为尺度,对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对多次重复的内容做合理安排,突出实用性。如: 新教材中删除了“动水力学”和“明渠非均匀流”这些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生产实际的内容;精减了原学科课程中重复交叉的“流水地质和水流概述”部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纵向过渡要自然,横向联系要精密。
2.教学活动方式综合化
根据新的知识观,课程不仅是一种知识载体,而且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这样,课程就与教学融为一体了。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不伴有相应的教学改革,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教学、课后作业及野外实践教学,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探究技能的培养,鼓励小组学习与同伴交往, 倡导师生合作,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获得,提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试图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增进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力求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理论教学基本上采用多媒体辅助,通过电子讲稿、现场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达到高等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文化基础水平,合理地选择实践教学内容,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
教师是进行综合性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 尤其是生产实践能力的锻炼,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有利课程综合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课程综合化是我们在高等院校教育领域内探索建立适合高等院校教育的全新课程体系的尝试,课程建设中除了做到学科知识理论之间的综合,还要强调实践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渗透等,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亚东.关于高职班专门课课程综合化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
[2] 赵佩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综合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姓名:吴刚,男,21岁,江西新建县人,学历:大专,专业:水文与工程地质,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水文与工程地质;建设方案
一、教学课程综合化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教学课程综合化,根据多年来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必须有正确把握和理解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实质内涵,在课程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很久以来局限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且还分割了原本联系紧密有相关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不易针对职业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往往导致高等院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脱节甚至背离。引起所有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而操作技能却较为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尤为欠缺。普遍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的多,不会用,用不上”。实行课程综合化,有利于课程体系从纵深型向横向复合型转变;有利于培养宽专多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2.反映综合性
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综合,不仅使得當今诸多社会问题具有综合性,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同时也使得现代职业岗位尤其是高等院校人才所对应的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面对这种局面,高等院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而且应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不仅要有本专业的纵向拓展能力,而且应有依托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向相关专业渗透迁移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他们更应具有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现代职教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应的要求高等院校教育课程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形成“宽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
3.突出实践性
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综合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大纲制定要求紧贴生产实际,及时反映现阶段公路交通行业发展和公路交通科技进步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中,做到在以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群实际需要为主基调的同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接口。
4.加强职业性
高等院校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谋职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就业的主流。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因此,创业、谋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现代化企业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的一线技术人员,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要求达到传统的高级工水平,但技能的面要很宽,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因此,高等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起步晚,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统一标准及依据, 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的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综合化建设中, 渗透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体现就业导向,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择业观。
二、课程综合化建设方案
水文与工程地质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面向交通部门生产第一线,主要承担一般公路和中小桥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工作。分析其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基础是该专业必备知识点,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地质、水文资料,并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是该专业必备能力点。因此,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将这些知识和能力所涉及对地质学原理、公路工程地质、水力学、桥涵水文等多门学科进行重新整合。综合性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内容综合化和教学活动方式综合化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要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在开发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时,我们以“具备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的地质、水文资料,并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相关路桥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岗位能力为课程主线,有机地融合相关内容。所以,在内容选择上,我们注重基本问题的探究,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内容分为工程地质和桥涵水文两个教学模块。工程地质讲述常见的岩矿种类、性质与鉴定方法和一般地质构造、地貌、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桥涵水文讲述水力学基本原理、水流、泥沙、水文观测的基本概念, 桥位设计、流量、孔径和桥下冲刷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适应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课程主线,合理地进行取舍,以“必须”、“够用”为尺度,对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对多次重复的内容做合理安排,突出实用性。如: 新教材中删除了“动水力学”和“明渠非均匀流”这些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生产实际的内容;精减了原学科课程中重复交叉的“流水地质和水流概述”部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纵向过渡要自然,横向联系要精密。
2.教学活动方式综合化
根据新的知识观,课程不仅是一种知识载体,而且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这样,课程就与教学融为一体了。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不伴有相应的教学改革,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水文与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教学、课后作业及野外实践教学,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探究技能的培养,鼓励小组学习与同伴交往, 倡导师生合作,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获得,提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试图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增进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力求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识水平。理论教学基本上采用多媒体辅助,通过电子讲稿、现场图片、录像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达到高等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文化基础水平,合理地选择实践教学内容,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
教师是进行综合性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 尤其是生产实践能力的锻炼,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有利课程综合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课程综合化是我们在高等院校教育领域内探索建立适合高等院校教育的全新课程体系的尝试,课程建设中除了做到学科知识理论之间的综合,还要强调实践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渗透等,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亚东.关于高职班专门课课程综合化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
[2] 赵佩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综合化[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姓名:吴刚,男,21岁,江西新建县人,学历:大专,专业:水文与工程地质,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