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学生走入科学、了解科学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目.而科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需要以大量的现实为依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叙述和实验教学无法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科学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初中科学课堂,阐述日常生活用品对于学生探索科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用品;学生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代替或制作实验用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是教师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科学知识.由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和资金问题,不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实验器材,让其进行实际操作.而日常生活用品不但每个学生可以随手拈来,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作实验用品,参与整个实验,真正感知知识点.尤为重要的是学生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或制作,逐步提升其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想出了许多替代实验用品的妙招:例如,用瓷汤匙来代替为固体和液体加热和蒸干的蒸发皿;用饮料瓶、药瓶等作收集气体的集气瓶;用老花镜作凸透镜用近视镜作凹透镜.除了这些实验用具,学生集思广益地从废旧的电池中找到了锌;从废电线中找出了铝丝.许多小组的学生还利用墨水瓶作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制作了酒精灯.利用一个木条作天平,用小刀磨出一个刀口做成支点,在其两边挂上小塑料盘子做托盘,这样实用的天平就出现了.这个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都开动脑筋寻求生活中的器材,自己创造实验材料和用具.让科学课更生动有趣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形成真正的科学理念.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改进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中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装置过于复杂,有些成功率不够高,学生通改进实验,可以让实验更简易、更环保、更易于操作.而实验的改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对物质的特性有更为细致地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发现与探究的過程.但是并不是说实验可以任意改进,学生的探索需要教师来引导,实验的改编也要更凸显安全性、可操作性、简易性和环保性等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会针对一些实验让学生进行改进,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讨论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原理.例如,在第一册“碘升华”这个实验中,因为碘蒸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身体有害,并且加热过程,酒精灯的温度比碘的熔点高,造成碘熔化等不足.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缺陷,并进行探究,寻求出更好地装备来进行实验.经过探究,许多小组想出了用饮料瓶进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将碘放入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再将放有碘的饮料瓶浸入热水中,这样学生照常观察到了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也使得碘不会外泄,热水的温度不会让碘熔化,很好地改善了原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这个过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碘的特性,而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对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这个实验,在实验中会出现水面上升不到五分之一的情况,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如何能在更封闭的情境下,让实验更准确.有些小组的学生,通过探究将实验移植到了注射器中进行,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数据.这个过程不但使得实验装置更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让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不断创设出更加容易操作和准确的实验.
三、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变废为宝,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但要认识自然而且要热爱自然,在当下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与紧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俭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旧光盘,做了大气压强的实验.把光盘作为平面镜进行使用,也可以改造为凹面镜和凸面镜.利用废旧的塑料袋,进行气体的收集和储存.学生还利用废旧的可乐瓶、橡皮塞和气门芯和打气筒自制了火箭.学生还把废旧的牙膏皮、药瓶、墨水瓶、针管等引入到实验中.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变废为宝,不断增强了其环保和节约意识.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日常生活用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科学,以及科学的实用价值.正是这些东西的使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走进了科学,培养了科学的学习理念,使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环保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二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2]周彩娥.实践出真知——略谈《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5).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四中)
关键词:生活用品;学生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代替或制作实验用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是教师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科学知识.由于实验材料的有限性和资金问题,不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实验器材,让其进行实际操作.而日常生活用品不但每个学生可以随手拈来,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作实验用品,参与整个实验,真正感知知识点.尤为重要的是学生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或制作,逐步提升其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想出了许多替代实验用品的妙招:例如,用瓷汤匙来代替为固体和液体加热和蒸干的蒸发皿;用饮料瓶、药瓶等作收集气体的集气瓶;用老花镜作凸透镜用近视镜作凹透镜.除了这些实验用具,学生集思广益地从废旧的电池中找到了锌;从废电线中找出了铝丝.许多小组的学生还利用墨水瓶作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制作了酒精灯.利用一个木条作天平,用小刀磨出一个刀口做成支点,在其两边挂上小塑料盘子做托盘,这样实用的天平就出现了.这个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都开动脑筋寻求生活中的器材,自己创造实验材料和用具.让科学课更生动有趣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形成真正的科学理念.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改进原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中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装置过于复杂,有些成功率不够高,学生通改进实验,可以让实验更简易、更环保、更易于操作.而实验的改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对物质的特性有更为细致地了解,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发现与探究的過程.但是并不是说实验可以任意改进,学生的探索需要教师来引导,实验的改编也要更凸显安全性、可操作性、简易性和环保性等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会针对一些实验让学生进行改进,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讨论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原理.例如,在第一册“碘升华”这个实验中,因为碘蒸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身体有害,并且加热过程,酒精灯的温度比碘的熔点高,造成碘熔化等不足.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缺陷,并进行探究,寻求出更好地装备来进行实验.经过探究,许多小组想出了用饮料瓶进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将碘放入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再将放有碘的饮料瓶浸入热水中,这样学生照常观察到了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也使得碘不会外泄,热水的温度不会让碘熔化,很好地改善了原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这个过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碘的特性,而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对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这个实验,在实验中会出现水面上升不到五分之一的情况,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如何能在更封闭的情境下,让实验更准确.有些小组的学生,通过探究将实验移植到了注射器中进行,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数据.这个过程不但使得实验装置更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让学生积极开动了脑筋,不断创设出更加容易操作和准确的实验.
三、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变废为宝,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但要认识自然而且要热爱自然,在当下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与紧缺的情况下,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俭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旧光盘,做了大气压强的实验.把光盘作为平面镜进行使用,也可以改造为凹面镜和凸面镜.利用废旧的塑料袋,进行气体的收集和储存.学生还利用废旧的可乐瓶、橡皮塞和气门芯和打气筒自制了火箭.学生还把废旧的牙膏皮、药瓶、墨水瓶、针管等引入到实验中.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变废为宝,不断增强了其环保和节约意识.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日常生活用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日常生活用品的加入不但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科学,以及科学的实用价值.正是这些东西的使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走进了科学,培养了科学的学习理念,使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环保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二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2]周彩娥.实践出真知——略谈《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5).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