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初读课文时绽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115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常常体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课堂也是将文本解读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推动情感共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种情感是学生认知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文解读的基础,但常常被教师忽略。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所思所得。
  一、初讀课文不应该回避情感
  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常常会说这么一句话:“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出其中的生字词,并尝试自主解决。”这一要求看似没有任何问题,课文学习一定要解决工具性问题,自主解决也是符合新课标精神,而且为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打下基础。但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这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即学生在面对一篇新文本时,其思维对文本的加工并非完全遵循先“工具”后“人文”的顺序,也就是说他们在读课文时,即使会遇到工具性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本中人文性的感知,也许在此过程中会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形,尽管本课有“肖、邦、咏、握、腔、忧、烛、黎、卡”等字词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但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了一种情感,尤其是在读第2自然段时,原本窃窃私语的学生都会安静下来。在读着“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等句子时,学生产生了感动,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学生情感绽放的那一瞬间,笔者深刻意识到:学生初读课文时绽放出来的情感,就如同俊男俏女初遇时的一见钟情,是最真挚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教师切不可忽视。
  二、基于学生初读情感的教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这种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又不那么直接,因此过多的抽象讲授,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捕捉到学生初读课文时流露出的情感后,笔者便增加了一个环节,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与学生对话。
  师:老师注意到你们刚才在读到第2自然段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丝情感,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沉默片刻之后,生回答。)
  生:远离家乡,肯定总会让人伤感的。
  生:看到肖邦的老师为他写的送别歌曲,我想到了我们学的那首《送别》,然后就自然有了一种离别、悲伤的感觉。
  生:我爸爸每年春节后就离家打工,我和妈妈一起送他,有时还故作高兴地唱歌,可唱着唱着声音就低了下去,我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师:看来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很好地将课文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老师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听你们刚才的表述,是不是可以说,你们初读课文时,并没有过多地想到肖邦是因为祖国受到侵略才有了那份情感的?
  (生点头)
  师:其实,在看到你们的表现之后,老师才意识到自己初读本文时也是这样一种感觉。然而当老师将这段描述与课文的标题联系起来后,才发现肖邦其实有着更深的情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经过上面一段对话,笔者发现学生在认识课文中心思想后,能够更好地形成一种对家和国的认识。其实,家和国原本就是一样的,离国离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所生成的离别情感并无本质差异。正如后来有学生说:“其实肖邦想把心脏带回祖国,本来也有将心脏带回家的意思,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笔者以为,这样的认识非常可贵,其实也将对课文的解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由学生的初读情感想开去
  反思这一教学细节,笔者发现初读课文时的情感捕捉,其实是源于自己对本文教学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受,由于时刻想着应试的需要,所以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初读课文时的情感。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因此他们的情感总是新的,是自然的。
  显然,学生初读课文时绽放出来的那一丝情感是值得珍惜的,不应当为工具性教学环节所遮掩。相反,教师应当重视、收集,并将其作为引导学生进入人文解读的重要环节。在教材中,其实有着很多这样的课文,学生在初读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流露出来,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有心人,去认真对待学生与课文初遇时绽放出来的火花,这或许可以让语文教学少一些生硬,多一些自然与和谐。对优秀文本的人文解读含义或许也正在于此。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新生首先在语文课上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学生往往难以较快地掌握汉语拼音的读音、书写以及音节拼读和其他特殊的使用规则。那么为了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来教学枯燥无味的汉语拼音呢?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以儿歌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来教学拼音,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拼音。  一、借助儿歌识记拼音字形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没有特定内涵的字符,
所谓“边阅读边预测”,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前面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对文本后面内容进行预测,并在结局中验证自己预测结果的一种阅读方式。为什么要运用“边阅读边预测”的阅读策略呢?因为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在边阅读边预测的时候,学生会开动脑筋思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对学生来说,每一次预测也可以说是一次创作,每一次修改都可以使学生的预测更
习作表达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习作整体性教学效益却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只关注机械的写作策略的渗透,而忽略了习作教学的本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在习作起步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的本质特点,为学生习作顺利起步以及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入生活之源,滋润习作起步土壤  陶行知
大侦探找找看  十一只小熊端着手,一只小狗积木上走,雪白的兔子竖耳朵,顽皮的海豹顶皮球。  红色瓶子圆圆身,工艺木棒圆圆头,组成HAND的字母分散开,黄色橡皮筋扭一扭。  3.图中有多少小人?说说看,他们分别是什么人。你能将他们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编者基于语文能力生长体系,结合单元文本特质,精心提炼、编排的语文训练要点,是引领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更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但从当下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对语文要素的处理都陷入了一心为之但又机械生硬的泥潭。关于语文要素的训练究竟该刻意为之还是自然落地呢?怎样才能让语文要素真正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助力呢?  一、明要求:集中整理,了解语文要素“是什么”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四篇课文中,《草船借箭》是根据原文改写以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形式呈现,剩下三篇均选自原著,略有删改,所以,学生在内容理解上会出现一定难度。但本单元课文编者在编排上十分用心,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关键词】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4-0023-05  随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开拓新境界、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以下简
个案简介与描述  1.孩子说:“你是谁呀?”  家豪3周岁,刚上小班,性格内向,喜欢看动画片和玩建构类的游戏,对角色游戏等交往型游戏从不主动参与。入团前,家里给他换过几任保姆,还让他上过寄宿制托儿所。一天,家豪妈妈通知老师,原来经常接孩子的保姆被换了,以后由新保姆接送。家豪发现保姆被换后,对新保姆说:“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渐渐变得不太爱说话、脾气暴躁,对成人的话常常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以及儿童自己抒怀创作的诗。其实,不少儿童诗来自于儿童。  以创编“秋天的小诗”为例,我让学生观察生活、对话生活、表现生活,在富有情趣的探究中儿童的诗意表达水到渠成。  一、童眼看世界,积累诗的意象  板块一:找秋天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到小区、公园、田野里去寻找秋天,你们找到秋天了吗?你在谁的身上发现了秋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确妥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然而,以阅读实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时,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具有解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教材努力探寻文本中的有效语用训练点,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