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达到企业与高职学校“双赢”,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深度对接;职业教育;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9-3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职责,在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它必须兼顾校企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成功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感知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而且也有助于企业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和考核学生,使优秀的人才更易于进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视野,大大降低了企业发掘人才的时间成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达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状态。
1 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点。因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应交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依照“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学内容、操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应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敬业、爱岗之人才”。但在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由于实施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处理好学校与公路工程企业间的关系,教师是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教师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也就很大。
1.2 关于对接的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推行的艰难性可想而知。
1.3 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公司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过程科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1.4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高校的校企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1.5 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重,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这是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关键。
2 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路径构思
以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为载体,结合公路工程技能技术的基本要求,以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存在的症结,主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关键对接:
2.1 师资队伍与技术骨干的深度对接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型建材和高科技也不断涌现,那么公路工程预决算的内涵也应进行不断调整。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接机制的智力支撑和人员支持。学校可与企业商定协作对接机制,拓宽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互兼互聘,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接受再实践或锻炼,便于进一步考察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情况,增加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融合成分。其次,依托专业建设,可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担任学校课程的兼职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和实训指导。再次,企业也可聘请教师到工程项目上兼职承担科研任务,接收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或者建设—支思想观念新、精神风貌好、学识技术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校企人才培养的对接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程内容与岗位内涵的深度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又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便培养更多更新和更能适应公路工程企业及造价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顺应市场,共邀工程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一定要顺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形势,认真听取工程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意见,尽可能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使其课程内容及体系能进一步的适应社会及工程企业的需求,突显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公路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积极推进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工学结合、分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力度,可以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以推进工学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岗位工作的深度对接。加大学校的教学方法更新的力度和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力求用更适用和更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更加有效。 2.3 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工程实践的深度对接
校内实训的模拟题材或基本内容要与工作岗位的操作程序或基本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校内对工程的预决算知识与模拟项目操作进行全面融合,尽早向工程企业预决算岗位操作的职业人形态过渡。教师临摹岗位,感观预算岗位的职业人形态,从理性上感受到企业预决算岗位操作的职业人形态。一是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形成产业转型意识,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岗位实践,丰富工作经历,提升教学做能力。三是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在实训中以真实工程单元为对象,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部门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并实施实训岗位轮换。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新设备的使用操作,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提高专业技能和对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与企业岗位对接,为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工学结合环节提供条件和保障。
2.4 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深度对接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专业知识是学生成长的铺垫和智力支撑,是学生能否顺利过渡到职业人的理论基础,但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与今后的职业能力相对接,要按职业人的能力要求来规范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适应社会、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寻求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最佳对接点。为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建立挂职机制,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担任行业协会职务,促进专业建设融入行业发展,促使学校专业知识融入岗位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架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总之,高职生职业能力实际就是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学生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度对接,以适应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设,丁继安,胡世明.地方高职院校“三层对接”服务区域转型升级办学模式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2 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6).
3 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职教论坛,2006(9).
4 王少华.深层融合与零对接----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关键词:深度对接;职业教育;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9-3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职责,在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它必须兼顾校企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成功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感知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而且也有助于企业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和考核学生,使优秀的人才更易于进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视野,大大降低了企业发掘人才的时间成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达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状态。
1 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点。因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应交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依照“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学内容、操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应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敬业、爱岗之人才”。但在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由于实施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处理好学校与公路工程企业间的关系,教师是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教师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也就很大。
1.2 关于对接的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推行的艰难性可想而知。
1.3 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公司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过程科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1.4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高校的校企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1.5 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重,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这是推进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关键。
2 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路径构思
以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为载体,结合公路工程技能技术的基本要求,以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矛盾存在的症结,主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关键对接:
2.1 师资队伍与技术骨干的深度对接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型建材和高科技也不断涌现,那么公路工程预决算的内涵也应进行不断调整。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接机制的智力支撑和人员支持。学校可与企业商定协作对接机制,拓宽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互兼互聘,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接受再实践或锻炼,便于进一步考察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对接情况,增加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融合成分。其次,依托专业建设,可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担任学校课程的兼职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和实训指导。再次,企业也可聘请教师到工程项目上兼职承担科研任务,接收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或者建设—支思想观念新、精神风貌好、学识技术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校企人才培养的对接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课程内容与岗位内涵的深度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又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便培养更多更新和更能适应公路工程企业及造价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顺应市场,共邀工程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一定要顺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形势,认真听取工程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意见,尽可能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使其课程内容及体系能进一步的适应社会及工程企业的需求,突显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公路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积极推进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工学结合、分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力度,可以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以推进工学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岗位工作的深度对接。加大学校的教学方法更新的力度和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力求用更适用和更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更加有效。 2.3 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工程实践的深度对接
校内实训的模拟题材或基本内容要与工作岗位的操作程序或基本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校内对工程的预决算知识与模拟项目操作进行全面融合,尽早向工程企业预决算岗位操作的职业人形态过渡。教师临摹岗位,感观预算岗位的职业人形态,从理性上感受到企业预决算岗位操作的职业人形态。一是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形成产业转型意识,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岗位实践,丰富工作经历,提升教学做能力。三是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在实训中以真实工程单元为对象,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部门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并实施实训岗位轮换。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新设备的使用操作,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提高专业技能和对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实现与企业岗位对接,为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工学结合环节提供条件和保障。
2.4 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深度对接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专业知识是学生成长的铺垫和智力支撑,是学生能否顺利过渡到职业人的理论基础,但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与今后的职业能力相对接,要按职业人的能力要求来规范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适应社会、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寻求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最佳对接点。为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建立挂职机制,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行业主管部门挂职,担任行业协会职务,促进专业建设融入行业发展,促使学校专业知识融入岗位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将教育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架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立交桥。
总之,高职生职业能力实际就是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学生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度对接,以适应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设,丁继安,胡世明.地方高职院校“三层对接”服务区域转型升级办学模式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2 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6).
3 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职教论坛,2006(9).
4 王少华.深层融合与零对接----企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