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小学数学具有紧密联系生活、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创设出符合学科、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以教学情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数学元素 教学目标 生活化 探究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66-02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動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可以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也可以只是运用开头部分起到导语和激趣的作用,也可以运用在某个教学环节,也可以运用到课堂结尾,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打基础。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成功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熟知的一个失败的情境常设: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蓝天白云、小河流水、河畔花木摇摆舞蹈,画面生活动活泼,河水中一群小鸭子欢快地游泳。同时播放儿歌《数鸭子》。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当教师询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留意鸭子的数量,注意力停留在美丽的画面上了。这种非数学元素干扰了学生注意力的情境设置即为无效情境。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1 情境创设要突出数学元素
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发展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习需要学生透过生活现象、事物表象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防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不能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要突出数学元素,尽可能少出现那些非数学的元素,防止非数学元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表面热闹、思维停止的不良现象出现。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一个圆圈“蹦蹦跳跳”出现在画面,然后教师问:我们如何测出这个圆圈的周长呢?学生被富有动感的画面吸引,无暇顾及教师的提问。之后的情境创设也因过多非数学元素的干扰,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即被认定为失败。
教师不妨放弃多媒体,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圆环、光碟等实物来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由于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物品做教具,学生对教具没有好奇心和观察欲,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更加突出教学中的数学元素,学生能够快速想出更多的测量方法:剪断拉直测量法、滚动法、绕线法。突出数学元素、减少非数学元素,应是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2 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无论运用哪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情境的指向性不明确偏离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想利用小闹钟的指针变化向学生展示“角”的形成过程和“角”的直观图形。但是,学生却没有沿着教师的预设去思考、发现与“角”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是关注时针、分针谁跑得更快,谁跑的路程更远,完全远离了先学习目标,是失败的情境创设。
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以操作带动思维,以思维发展认知。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四根等长小棒,让学生用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图形,并观察其形状。学生很快发现时一个正方形。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进行操作:去掉一根小棒,看看还能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发现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去掉一根小棒,观察两根小棒能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的摆成“>”,有的摆成“<”,有的摆成“∟”等。学生看着这些素不相识的图形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教师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此时,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摆成了度数不同的角,对角的认识也处于形象和抽象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围绕教学目标是创设教学情境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
3 情境创设要力求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遵循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的原则,创设出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比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到超市登记十种带有小数的商品价格。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将登记到的商品价格进行展示,并说明其生活含义。学生由于具有相对成熟的购物经验,能够很好理解商品价格上小数的现实意义,对小数有了较为直接而具体的认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初始一组活期存折上的数字(数字不宜过大,应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让学生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并尝试着说说每个数字的现实意义。由于不再具有具体事物为载体,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紧扣课本内容的教学情境,既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是有效的情境创设。
4 情境创设要注重探究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究、归纳、综合、概括、推理、得出结论的复杂思维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效果,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问题的牵引下一步一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教师用常用的人体秤做教具,抽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测体重,并将自己的体重写到黑板上(标注单位——千克),让学生对千克这个数量单位通过人体有相对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测自己的体重,将自己的体重写在同学们下边,形成对比,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我们的体重相差大吗?算一算老师和谁的体重相差最多,是多少?学生算出是32kg。然后,老师和这位同学一起站到讲台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师、生的体型差别,体会32kg差别会造成人外形上怎样的差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个数量单位的直观感受。 然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苹果、一袋盐、一包茶叶、一件衣服、一本厚书,让学生利用人体秤测出他们的重量。学生会发现:每件物体放到人体秤上都没有重量显示。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人体秤坏了,有人说秤沒电了,有人说这些东西太轻了。此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弹簧秤一件一件开始称量,并让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它们的重量,另一位学生一一写到黑板上(标准单位——克)。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做计量单位呢?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性学习环节之中,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5 情境创设要注重趣味性
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课堂学习只有充满趣味才能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趣味性,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创设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比如,在学习《比赛场次》时,教师设置了一个游戏性的课堂活动:学生4人一组,每两人握一次手,进行握手次数试验:让每个小组统计本组共进行了多少次握手?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充满好奇,并不断思考这个游戏与学习的“比赛次数”有何相似之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了由生活到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再如,针对某些学生分不清表面积和体积,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个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占有的空间量,然后再通过盛放沙子(水)加深学生体积的具体认识。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它拆开,变成一张平面图,观察它铺放在桌子上的大小,理解面积的生活含义。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愉悦地完成了知识的强化和区分。
当然,创设情境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进而达到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有美丽的包装,又要有实用的实效,能快速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推进学生学习不断深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133.
[2] 李计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2(11):120.
[3] 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2(8):57-58.
[4] 李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67.
[5] 吴玉亚.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7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数学元素 教学目标 生活化 探究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a)-0166-02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動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可以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也可以只是运用开头部分起到导语和激趣的作用,也可以运用在某个教学环节,也可以运用到课堂结尾,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打基础。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并成功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熟知的一个失败的情境常设: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蓝天白云、小河流水、河畔花木摇摆舞蹈,画面生活动活泼,河水中一群小鸭子欢快地游泳。同时播放儿歌《数鸭子》。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当教师询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时,才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留意鸭子的数量,注意力停留在美丽的画面上了。这种非数学元素干扰了学生注意力的情境设置即为无效情境。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1 情境创设要突出数学元素
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发展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习需要学生透过生活现象、事物表象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防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不能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要突出数学元素,尽可能少出现那些非数学的元素,防止非数学元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表面热闹、思维停止的不良现象出现。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一个圆圈“蹦蹦跳跳”出现在画面,然后教师问:我们如何测出这个圆圈的周长呢?学生被富有动感的画面吸引,无暇顾及教师的提问。之后的情境创设也因过多非数学元素的干扰,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即被认定为失败。
教师不妨放弃多媒体,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圆环、光碟等实物来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由于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物品做教具,学生对教具没有好奇心和观察欲,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更加突出教学中的数学元素,学生能够快速想出更多的测量方法:剪断拉直测量法、滚动法、绕线法。突出数学元素、减少非数学元素,应是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2 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无论运用哪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情境的指向性不明确偏离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想利用小闹钟的指针变化向学生展示“角”的形成过程和“角”的直观图形。但是,学生却没有沿着教师的预设去思考、发现与“角”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是关注时针、分针谁跑得更快,谁跑的路程更远,完全远离了先学习目标,是失败的情境创设。
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以操作带动思维,以思维发展认知。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四根等长小棒,让学生用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图形,并观察其形状。学生很快发现时一个正方形。教师指导学生继续进行操作:去掉一根小棒,看看还能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发现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在去掉一根小棒,观察两根小棒能组成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的摆成“>”,有的摆成“<”,有的摆成“∟”等。学生看着这些素不相识的图形一时不知道如何称呼。教师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角”。此时,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摆成了度数不同的角,对角的认识也处于形象和抽象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围绕教学目标是创设教学情境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
3 情境创设要力求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遵循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的原则,创设出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比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到超市登记十种带有小数的商品价格。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将登记到的商品价格进行展示,并说明其生活含义。学生由于具有相对成熟的购物经验,能够很好理解商品价格上小数的现实意义,对小数有了较为直接而具体的认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初始一组活期存折上的数字(数字不宜过大,应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让学生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并尝试着说说每个数字的现实意义。由于不再具有具体事物为载体,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紧扣课本内容的教学情境,既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是有效的情境创设。
4 情境创设要注重探究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究、归纳、综合、概括、推理、得出结论的复杂思维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效果,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问题的牵引下一步一步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比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教师用常用的人体秤做教具,抽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测体重,并将自己的体重写到黑板上(标注单位——千克),让学生对千克这个数量单位通过人体有相对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测自己的体重,将自己的体重写在同学们下边,形成对比,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我们的体重相差大吗?算一算老师和谁的体重相差最多,是多少?学生算出是32kg。然后,老师和这位同学一起站到讲台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师、生的体型差别,体会32kg差别会造成人外形上怎样的差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个数量单位的直观感受。 然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苹果、一袋盐、一包茶叶、一件衣服、一本厚书,让学生利用人体秤测出他们的重量。学生会发现:每件物体放到人体秤上都没有重量显示。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人体秤坏了,有人说秤沒电了,有人说这些东西太轻了。此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弹簧秤一件一件开始称量,并让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它们的重量,另一位学生一一写到黑板上(标准单位——克)。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做计量单位呢?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性学习环节之中,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5 情境创设要注重趣味性
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课堂学习只有充满趣味才能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趣味性,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创设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比如,在学习《比赛场次》时,教师设置了一个游戏性的课堂活动:学生4人一组,每两人握一次手,进行握手次数试验:让每个小组统计本组共进行了多少次握手?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充满好奇,并不断思考这个游戏与学习的“比赛次数”有何相似之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了由生活到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再如,针对某些学生分不清表面积和体积,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个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占有的空间量,然后再通过盛放沙子(水)加深学生体积的具体认识。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它拆开,变成一张平面图,观察它铺放在桌子上的大小,理解面积的生活含义。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愉悦地完成了知识的强化和区分。
当然,创设情境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进而达到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有美丽的包装,又要有实用的实效,能快速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推进学生学习不断深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133.
[2] 李计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2(11):120.
[3] 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2(8):57-58.
[4] 李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67.
[5] 吴玉亚.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