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全面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力求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不是怀疑、背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现阶段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而不能搞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全盘西化;如此等等。从根本上说,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依靠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的正确指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范和保证。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机联系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有利保证;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指明方向。因此,改革开放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困惑、新问题、新挑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思潮,对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形成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道路上澄清是非和排除干扰。一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二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是不走混淆视听的歪路。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决不能变:不改革放开,社会主义没有出路,不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没有方向,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有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成的理论指导。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河”的基本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讲,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改革开放是在循序渐进、不断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条件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1]当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结果既缺少充分认识,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首先,中国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中国式改革的路子。其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只能因地制宜,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再次,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而且改革是对社会各阶层和各集团利益的再分配。改革中,既得利益者必然与改革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中国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避免转轨力度过快过大造成的社会各方面难以承受的压力,使改革取得成功。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党将顶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改革,对我国未来的改革道路进行设计与规划,赋予了顶层设计新的时代内涵。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体现的是改革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而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特定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顶层设计强调的是从全局层面进行的战略规划与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筹与协调。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不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立关系,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上层离不开下层,顶层离不开底层和基层,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过河实践,顶层设计就只能描绘“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就容易趟入“一潭混水”。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30多年改革历程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是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改革方法。如今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最大的特征就是改革的领域多、利益关联广、风险大。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不断全面深化。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都要全面展开。推进如此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除了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外,尤其要注意搞好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避免不同领域改革的相互冲突,又使得改革方案具有权威性,进而使改革推进更顺利。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改革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协调的现象,或者是下动上不动,或者是下面动得快、上面动得慢,来自下面的尝试就如同碰到玻璃天花板,这会使改革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摸着石头过河与搞好顶层设计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又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完善顶层设计。
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但在改革初始阶段必须在相对容易、见效最快、最为紧迫的领域求得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到其他领域。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起步的,经济领域改革的成效也最为突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单兵突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助于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整体推进,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原理,个个领域的改革必须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整体的改革与之相适应。任何一个领域改革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整体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既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相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而言,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特殊意义。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012年3月,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的得到解决。因此,当前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在内所有改革的迫切需要。
四、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有机统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必须进行改革,要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也必须深化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矛盾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必须把改革与稳定协调统一起来,与发展配合、联系起来。任何重要的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能贸然行事、急于求成。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应尽量避免大的矛盾和动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要有防范性对策,努力把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少到最低限度。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要根据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地推进发展。要讲究效益,讲究质量,量力而行,防止出现“过热”或“过冷”。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必须考虑改革和发展给社会造成的压力,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要把改革和发展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使这种调整和变动,尽可能减少对人民切身利益的损害,尽可能防止影响社会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局面。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握住结合点就能统领全局,居高临下,洞察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改革还是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发展稳定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才能真正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使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使之更加顺利地实现。反之,离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重要结合点,发展就会成为盲目追求高指标,改革就会成为脱离实际的蛮干,稳定就会脱离改革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可能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五、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时,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作为“管总的”一条经验。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的,改革开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并不是群众自发的行动,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的。
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没有任何特殊的、不同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中,党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党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是否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界线。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制定改革开放各项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善于从人民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开放经验,把它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政策,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比较顺利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1页。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力求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不是怀疑、背离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现阶段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而不能搞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全盘西化;如此等等。从根本上说,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依靠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的正确指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规范和保证。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机联系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有利保证;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指明方向。因此,改革开放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困惑、新问题、新挑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思潮,对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形成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道路上澄清是非和排除干扰。一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二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是不走混淆视听的歪路。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决不能变:不改革放开,社会主义没有出路,不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没有方向,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有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无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成的理论指导。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河”的基本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讲,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由于改革开放是在循序渐进、不断调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条件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1]当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结果既缺少充分认识,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时候,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首先,中国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所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中国式改革的路子。其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只能因地制宜,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再次,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而且改革是对社会各阶层和各集团利益的再分配。改革中,既得利益者必然与改革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中国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避免转轨力度过快过大造成的社会各方面难以承受的压力,使改革取得成功。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党将顶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改革,对我国未来的改革道路进行设计与规划,赋予了顶层设计新的时代内涵。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体现的是改革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而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特定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方式。顶层设计强调的是从全局层面进行的战略规划与设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筹与协调。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不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对立关系,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上层离不开下层,顶层离不开底层和基层,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过河实践,顶层设计就只能描绘“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就容易趟入“一潭混水”。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30多年改革历程看,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是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改革方法。如今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最大的特征就是改革的领域多、利益关联广、风险大。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不断全面深化。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都要全面展开。推进如此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除了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外,尤其要注意搞好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避免不同领域改革的相互冲突,又使得改革方案具有权威性,进而使改革推进更顺利。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改革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协调的现象,或者是下动上不动,或者是下面动得快、上面动得慢,来自下面的尝试就如同碰到玻璃天花板,这会使改革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摸着石头过河与搞好顶层设计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又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完善顶层设计。
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但在改革初始阶段必须在相对容易、见效最快、最为紧迫的领域求得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到其他领域。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起步的,经济领域改革的成效也最为突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单兵突进”,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助于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整体推进,以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原理,个个领域的改革必须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整体的改革与之相适应。任何一个领域改革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整体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程。
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既要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协调推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相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而言,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特殊意义。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012年3月,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的得到解决。因此,当前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在内所有改革的迫切需要。
四、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有机统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必须进行改革,要真正实现长期的稳定也必须深化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这个道理,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矛盾的运动变化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必须把改革与稳定协调统一起来,与发展配合、联系起来。任何重要的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能贸然行事、急于求成。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应尽量避免大的矛盾和动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要有防范性对策,努力把可能引起的社会震荡减少到最低限度。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要根据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地推进发展。要讲究效益,讲究质量,量力而行,防止出现“过热”或“过冷”。正确把握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必须考虑改革和发展给社会造成的压力,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要把改革和发展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使这种调整和变动,尽可能减少对人民切身利益的损害,尽可能防止影响社会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局面。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握住结合点就能统领全局,居高临下,洞察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必须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必须的。”[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改革还是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发展稳定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才能真正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使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使之更加顺利地实现。反之,离开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重要结合点,发展就会成为盲目追求高指标,改革就会成为脱离实际的蛮干,稳定就会脱离改革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不可能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
五、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坚持党的领导相统一
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时,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作为“管总的”一条经验。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的,改革开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并不是群众自发的行动,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的。
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没有任何特殊的、不同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利益。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中,党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党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是否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界线。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制定改革开放各项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善于从人民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开放经验,把它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政策,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比较顺利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7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