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热用户,是实施集中供热系统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应从集中供热的整个系统来认真分析和研究热力工程的节能工作,从生产到输送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减少能源的浪费。热源选择上应积极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同时限制分散锅炉的发展,逐步用热电联产及大型锅炉房取代分散锅炉供热。热网运行上应把建筑按户计量和温控技术及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技术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热网设计应在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优化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以达到最佳效果。加强保温、科学运行,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多热源联网运行,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和后备性。
[关键词]热源;热网;热用户;供热;节能
中图分类号:G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4-0361-02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5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8亿吨(实物量),天然原油19505万吨,天然气803亿立方米;能源消费总量为29.1亿吨标准煤[1]。目前采用先进技术,加速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预计到2020年能源的供应量为20亿吨标准煤[2,3],这之间的差额就需要靠节能完成。
采暖供热是建筑能耗的主体之一,建筑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1996年中国建筑年消耗3.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4%,到2001年已达3.76亿吨,占总消耗的27.45%[4]。到2020年,预计中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5%以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等方面的消耗,各部分能耗大体比例为:采暖空调占65%,热水供应占15%,电器占15%,炊事占6%。供暖制冷系统的能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大部分,再加上采暖地区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因此通过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以及选择高效节能热源就成为降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热用户,是实施集中供热系统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应从集中供热的整个系统来认真分析和研究热力工程的节能工作,从生产到输送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减少能源的浪费。
1.热源节能
1.1 热源的选择
要实施集中供热,热源应为首要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的热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分散供热小锅炉房。目前,我们国家产业政策已明确规定了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同时限制分散锅炉的发展,逐步用热电联产及大型锅炉房取代分散锅炉供热。另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太阳能、核能供热,垃圾焚烧和燃气热电联产,利用地热采暖空调,太阳能采暖,燃料电池用于采暖和空调[10,11]。
我国政策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首先热电联产要比热电分产节约能源。一般讲,大型发电厂理论的热效率仅达40%左右,而热电联产实际运行时热效率可高达60%以上,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为企业节能带来的好处非常可观[5]。在大型集中供热的热源的选择时应注重热源的选择,做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于国家产业政策上有明文规定的,应严格遵守。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投产后,在供热范围内,经技术方案的比较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保留部分容量较大的、设备状况较好的锅炉,做为供热系统的调峰热源和备用热源[6]。
1.2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优点[7,8,9]
多热源联网系统可以联合运行,实现经济调度;也可以切断连接,各自独立运行,故障时互为备用。聯合运行时,根据全系统及区域热量和流量的变化,合理地调度各热源厂的负荷,改变管线上的水流量和方向,维持管网末端需要的供、回水压力,实现热量的合理分配,以提高供热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通常是采用热电厂与区域锅炉房联合供热方案。单从能源利用率来评价,无疑热电联产能效最高。但是,整个供热区域的热负荷又不可能100%由热电厂来承担,因为供热量受到热化经济性的限制。热电厂的热化系数通常小于1,一般在0.5~0.8范围(以工业负荷为主时取上限,以采暖负荷为主时取下限)。因此,总有20%~50%的供热负荷不依靠热电厂,而是由调峰锅炉房来供给,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供热系统,调峰锅炉房仍不可缺少。调峰锅炉房一方面可降低热电厂的总投资,解决热电厂建设滞后的矛盾;另一方面降低热化系数,可使热电厂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提高发电量,从而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性。
1.3 蓄热器的节能应用
在欧洲现代区域供热系统则更多的是应用蓄热器来平衡热电厂日间负荷的波动,保持热电厂的供热机组在恒定的负荷下运行。这样蓄热器可以在夜间电力负荷较低时向外供热,而在白天电力负荷较大时蓄热,从而可以平衡电网压力,增加发电量;同时,在最冷天时,可以提供尖峰负荷。另外,蓄热器可作为储水箱使用,在事故情况下,作为热网补水水源。蓄热器还可以作为供热系统定压设备使用(满足管网所需的静压头)。
蓄热器所具有的削峰填谷功能,通常可以向供热系统提供10%~15%的削峰能力,应用蓄热器完全可以取代调峰锅炉房。
今后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入发展,蓄热器会在区域供热系统中得到大力推广使用。
2.热网运行节能
2.1 热网优化设计
在集中供热区域中,供热外网的设计是否合理,对整个热网工程的造价、系统节能等方面均有影响,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设计[7]:
(1)确定合理的敷设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论证,以确定合理的敷设方式。实践证明,直埋技术具有架空与地沟敷设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具有保温性能好,占地面积少,施工周期短,耐用期长,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2)热网主干线力求靠近热负荷密集区,避免输送管段过长,合理利用图论的“最小树原理”,使供热半径最小,投资最省。 (3)确定好热用户及热负荷,对热负荷发展的预测应尽量准确,以便合理确定供热总负荷,防止“大马拉小车”的浪费现象或超负荷的运行情况。
(4)选定合理的热指标。若热指标选择过大,将使初投资增大,并造成大流量小温差的工况运行,影响锅炉房燃烧状况,增加运行成本费用,浪费能源。
(5)管网参数设计要合理。对一个热网工程在平面布置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投资与运行费用的主要因素是供回水温度和比摩阻。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一般为低温热水,热网比摩阻选取应遵循使主干线尽量降低、支线尽量加大的原则。
(6)热网支管及用户入口管径的设计,应按外网总压力平衡计算来确定,并核算其流通能力。
2.2 热网水力平衡和水力稳定性
调节室外供热管网各并联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使整个供暖系统达到节能的必要条件,可防止近热远冷、冷热不均现象发生。设计时应尽量使各并联管路阻力平衡,如果管路长度相差悬殊,设计无法达到阻力平衡时,采用技术手段,如阀门调节手段,在各建筑入口处设置调节装置。对于一般作启闭用的阀门,因其开启度—流量曲线是非线性的,不宜作为调节阀使用。水力稳定性是指系统各支路间、各用户间、各末端设备间流量的耦合干扰问题。水力平衡相对于水力稳定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提高用户的压力损失,可以提高外网的水力稳定性。
2.3 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
决定或者影响供热管道热效应的因素很多,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一般来说,室外管网输送热效率应大于90%。在实际工程建设和运行中能抓住主要因素,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行成本、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供、回水温度时,当供回水温差一定时,要根据用户末端的用热要求及换热设备的投资尽量采用比较低的水温,这样可以减少热损失、节约能量。
(2)为了达到减小管道散热损失的目的,适当采用热导率较小的保温材质和外表面较小的保温管道。
(3)供热管道热损失在保温材料热导率较低时,要受到其价格的制约,反之,要受到热损失费用和管道周围土壤热导率等因素的制约。
(4)对于埋地敷设的热力管道,埋深是影响散热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埋设越深的管线,总的传热系数越小,管线热损失也越小。但埋设越深,土方工程量越大,给施工带来困难,而且有些地段地下水位比较高,埋设太深时,散热量反而增加。为了达到减小管道散热损失的目的,工程建设中应采用适当的管道埋深。
(5)考虑到土方量开挖大小、降低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在设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减小供回水管中心线距离。
建设部要求把建筑按户计量和温控技术及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技术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供热计量收费措施,即可节能20%~30%左右。
3.热用户节能
热用户方面节能措施的好坏关系到热用户的用热效果和用热费用,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应采取的节能措施。
目前我市集中供热工程中输送和生产使用的热媒参数,大都采用的是低温差、大流量、大管径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既浪费热能又浪费电能,使热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供热效果差,同时也使建设工程的投资增加(大管径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延用以往的旧技术、旧理论而不开拓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控水平低下,特别是在热用户的采暖系统上没有设置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致使采暖系统阻力增大,耗电量多,热量分布不均匀,在同一个采暖系统上室温出现不同的室温现象,甚至当热用户主人外出时,或者某单位休假时,用户无法调控室内温度,使热能白白的浪费掉。这是发生在热用户的能源浪费现象问题之一。
集中供热比较发达的西欧、北欧等国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施热用户室温控制,并在采暖系统形式上设计了双管系统,安装了各种调控阀门和计量表,保证了采暖系统的水力平衡,建立了年热能消耗计量,其节能效果可达20%~25%。目前由于种种阻力和原因,分户计量,按用热量收费的工作依然进展不大;是今后集中供热需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4.节能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根据当前供热发展的状况和技术条件,对于热源以及热力管网所输送和生产的热媒参数应提高供、回水温差。提高供回水温差,降低流量,可以充分发挥热源的供热质量,达到供热工程的能源有效利用。
(2)本地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推广热用户室内散热设备的更新工作,新建建筑和改造工程尽量采用高效钢制散热器;加快对采暖系统形式的改造工作,尽快系统改造成為便于分户计量的系统;同时在系统上安装调控阀门,对进入热用户的供热水量根据用户的室温变化情况进行调节,从而使热用户能够按其需要自行调节供热量,达到节约能源和节省热费支出的目的。
(3)逐步变按建筑面积收费为按热量收费。充分考虑热用户外墙、朝向等因素对供热价格的修正,制定合理的供热价格,合理收费,提高热用户的节能意识,调动热用户的节能积极性。近年来,国内对分户控制计量和按实际耗热量收费也进行了试点工作,收到一些较好的效果。
(4)节能元件的使用
锅炉房热量总表、热量分配表、散热器恒温阀、气候补偿器、调节阀、平衡阀、变频水泵等设备的综合、合理应用。
总之,热源选择上应积极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同时限制分散锅炉的发展,逐步用热电联产及大型锅炉房取代分散锅炉供热。热网运行上应把建筑按户计量和温控技术及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技术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热网设计应在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优化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以达到最佳效果。加强保温、科学运行,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多热源联网运行,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和后备性。
[1] 大众网.全国一次能源26.5亿吨标准煤,总消费29.1亿吨标准煤[EB/OL].http://www.dzwww.com/rollnews/finance/200912/t20091225_5346638.htm,2009-12-5/2011-6-4
[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分析”课题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研究[J].中国能源, 2003,25(6):4-10
[3] 周风起.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A].上海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讨会[C],2004
[4] 李会军,李歌.浅谈建筑节能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85-86
[5] 周志廉.关于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思考[J].宁波经济丛刊,2006(1): 25-26,29
[6] 甄兰兰,沈昱明.热量表的热量计量原理及计算[J].自动化仪表,2003, 24(10):41-44.
[7] 贺平,陶永纯.多热源联合供热工况分析[J].煤气与热力,1990,10(4): 34-40
[8] 贺平,陶永纯.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管网设计原则与方法剖析[J].煤气与热力,1990,10(5):43-49
[9] 林强.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1998,18(6): 52-54,58
[10] 李洪星.我国地热资源应用现状[J].农业工程技术: 新能源产业, 2011(C00): 11-13
[11] 郑瑞澄.中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 2010(7):68-71
[关键词]热源;热网;热用户;供热;节能
中图分类号:G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4-0361-02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5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8亿吨(实物量),天然原油19505万吨,天然气803亿立方米;能源消费总量为29.1亿吨标准煤[1]。目前采用先进技术,加速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预计到2020年能源的供应量为20亿吨标准煤[2,3],这之间的差额就需要靠节能完成。
采暖供热是建筑能耗的主体之一,建筑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1996年中国建筑年消耗3.3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4%,到2001年已达3.76亿吨,占总消耗的27.45%[4]。到2020年,预计中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5%以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等方面的消耗,各部分能耗大体比例为:采暖空调占65%,热水供应占15%,电器占15%,炊事占6%。供暖制冷系统的能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占大部分,再加上采暖地区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因此通过改善采暖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以及选择高效节能热源就成为降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热用户,是实施集中供热系统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应从集中供热的整个系统来认真分析和研究热力工程的节能工作,从生产到输送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减少能源的浪费。
1.热源节能
1.1 热源的选择
要实施集中供热,热源应为首要必备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城镇集中供热的热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分散供热小锅炉房。目前,我们国家产业政策已明确规定了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同时限制分散锅炉的发展,逐步用热电联产及大型锅炉房取代分散锅炉供热。另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太阳能、核能供热,垃圾焚烧和燃气热电联产,利用地热采暖空调,太阳能采暖,燃料电池用于采暖和空调[10,11]。
我国政策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首先热电联产要比热电分产节约能源。一般讲,大型发电厂理论的热效率仅达40%左右,而热电联产实际运行时热效率可高达60%以上,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为企业节能带来的好处非常可观[5]。在大型集中供热的热源的选择时应注重热源的选择,做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于国家产业政策上有明文规定的,应严格遵守。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投产后,在供热范围内,经技术方案的比较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保留部分容量较大的、设备状况较好的锅炉,做为供热系统的调峰热源和备用热源[6]。
1.2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优点[7,8,9]
多热源联网系统可以联合运行,实现经济调度;也可以切断连接,各自独立运行,故障时互为备用。聯合运行时,根据全系统及区域热量和流量的变化,合理地调度各热源厂的负荷,改变管线上的水流量和方向,维持管网末端需要的供、回水压力,实现热量的合理分配,以提高供热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通常是采用热电厂与区域锅炉房联合供热方案。单从能源利用率来评价,无疑热电联产能效最高。但是,整个供热区域的热负荷又不可能100%由热电厂来承担,因为供热量受到热化经济性的限制。热电厂的热化系数通常小于1,一般在0.5~0.8范围(以工业负荷为主时取上限,以采暖负荷为主时取下限)。因此,总有20%~50%的供热负荷不依靠热电厂,而是由调峰锅炉房来供给,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供热系统,调峰锅炉房仍不可缺少。调峰锅炉房一方面可降低热电厂的总投资,解决热电厂建设滞后的矛盾;另一方面降低热化系数,可使热电厂长期处于满负荷运行、提高发电量,从而提高热电厂的经济性。
1.3 蓄热器的节能应用
在欧洲现代区域供热系统则更多的是应用蓄热器来平衡热电厂日间负荷的波动,保持热电厂的供热机组在恒定的负荷下运行。这样蓄热器可以在夜间电力负荷较低时向外供热,而在白天电力负荷较大时蓄热,从而可以平衡电网压力,增加发电量;同时,在最冷天时,可以提供尖峰负荷。另外,蓄热器可作为储水箱使用,在事故情况下,作为热网补水水源。蓄热器还可以作为供热系统定压设备使用(满足管网所需的静压头)。
蓄热器所具有的削峰填谷功能,通常可以向供热系统提供10%~15%的削峰能力,应用蓄热器完全可以取代调峰锅炉房。
今后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入发展,蓄热器会在区域供热系统中得到大力推广使用。
2.热网运行节能
2.1 热网优化设计
在集中供热区域中,供热外网的设计是否合理,对整个热网工程的造价、系统节能等方面均有影响,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设计[7]:
(1)确定合理的敷设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论证,以确定合理的敷设方式。实践证明,直埋技术具有架空与地沟敷设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具有保温性能好,占地面积少,施工周期短,耐用期长,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2)热网主干线力求靠近热负荷密集区,避免输送管段过长,合理利用图论的“最小树原理”,使供热半径最小,投资最省。 (3)确定好热用户及热负荷,对热负荷发展的预测应尽量准确,以便合理确定供热总负荷,防止“大马拉小车”的浪费现象或超负荷的运行情况。
(4)选定合理的热指标。若热指标选择过大,将使初投资增大,并造成大流量小温差的工况运行,影响锅炉房燃烧状况,增加运行成本费用,浪费能源。
(5)管网参数设计要合理。对一个热网工程在平面布置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投资与运行费用的主要因素是供回水温度和比摩阻。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一般为低温热水,热网比摩阻选取应遵循使主干线尽量降低、支线尽量加大的原则。
(6)热网支管及用户入口管径的设计,应按外网总压力平衡计算来确定,并核算其流通能力。
2.2 热网水力平衡和水力稳定性
调节室外供热管网各并联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使整个供暖系统达到节能的必要条件,可防止近热远冷、冷热不均现象发生。设计时应尽量使各并联管路阻力平衡,如果管路长度相差悬殊,设计无法达到阻力平衡时,采用技术手段,如阀门调节手段,在各建筑入口处设置调节装置。对于一般作启闭用的阀门,因其开启度—流量曲线是非线性的,不宜作为调节阀使用。水力稳定性是指系统各支路间、各用户间、各末端设备间流量的耦合干扰问题。水力平衡相对于水力稳定性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提高用户的压力损失,可以提高外网的水力稳定性。
2.3 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
决定或者影响供热管道热效应的因素很多,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一般来说,室外管网输送热效率应大于90%。在实际工程建设和运行中能抓住主要因素,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行成本、提高供热系统的热效率,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供、回水温度时,当供回水温差一定时,要根据用户末端的用热要求及换热设备的投资尽量采用比较低的水温,这样可以减少热损失、节约能量。
(2)为了达到减小管道散热损失的目的,适当采用热导率较小的保温材质和外表面较小的保温管道。
(3)供热管道热损失在保温材料热导率较低时,要受到其价格的制约,反之,要受到热损失费用和管道周围土壤热导率等因素的制约。
(4)对于埋地敷设的热力管道,埋深是影响散热量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埋设越深的管线,总的传热系数越小,管线热损失也越小。但埋设越深,土方工程量越大,给施工带来困难,而且有些地段地下水位比较高,埋设太深时,散热量反而增加。为了达到减小管道散热损失的目的,工程建设中应采用适当的管道埋深。
(5)考虑到土方量开挖大小、降低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在设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减小供回水管中心线距离。
建设部要求把建筑按户计量和温控技术及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技术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供热计量收费措施,即可节能20%~30%左右。
3.热用户节能
热用户方面节能措施的好坏关系到热用户的用热效果和用热费用,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应采取的节能措施。
目前我市集中供热工程中输送和生产使用的热媒参数,大都采用的是低温差、大流量、大管径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既浪费热能又浪费电能,使热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供热效果差,同时也使建设工程的投资增加(大管径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延用以往的旧技术、旧理论而不开拓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控水平低下,特别是在热用户的采暖系统上没有设置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致使采暖系统阻力增大,耗电量多,热量分布不均匀,在同一个采暖系统上室温出现不同的室温现象,甚至当热用户主人外出时,或者某单位休假时,用户无法调控室内温度,使热能白白的浪费掉。这是发生在热用户的能源浪费现象问题之一。
集中供热比较发达的西欧、北欧等国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施热用户室温控制,并在采暖系统形式上设计了双管系统,安装了各种调控阀门和计量表,保证了采暖系统的水力平衡,建立了年热能消耗计量,其节能效果可达20%~25%。目前由于种种阻力和原因,分户计量,按用热量收费的工作依然进展不大;是今后集中供热需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4.节能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根据当前供热发展的状况和技术条件,对于热源以及热力管网所输送和生产的热媒参数应提高供、回水温差。提高供回水温差,降低流量,可以充分发挥热源的供热质量,达到供热工程的能源有效利用。
(2)本地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推广热用户室内散热设备的更新工作,新建建筑和改造工程尽量采用高效钢制散热器;加快对采暖系统形式的改造工作,尽快系统改造成為便于分户计量的系统;同时在系统上安装调控阀门,对进入热用户的供热水量根据用户的室温变化情况进行调节,从而使热用户能够按其需要自行调节供热量,达到节约能源和节省热费支出的目的。
(3)逐步变按建筑面积收费为按热量收费。充分考虑热用户外墙、朝向等因素对供热价格的修正,制定合理的供热价格,合理收费,提高热用户的节能意识,调动热用户的节能积极性。近年来,国内对分户控制计量和按实际耗热量收费也进行了试点工作,收到一些较好的效果。
(4)节能元件的使用
锅炉房热量总表、热量分配表、散热器恒温阀、气候补偿器、调节阀、平衡阀、变频水泵等设备的综合、合理应用。
总之,热源选择上应积极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同时限制分散锅炉的发展,逐步用热电联产及大型锅炉房取代分散锅炉供热。热网运行上应把建筑按户计量和温控技术及供热管网调节控制技术作为今后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热网设计应在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优化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以达到最佳效果。加强保温、科学运行,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多热源联网运行,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和后备性。
[1] 大众网.全国一次能源26.5亿吨标准煤,总消费29.1亿吨标准煤[EB/OL].http://www.dzwww.com/rollnews/finance/200912/t20091225_5346638.htm,2009-12-5/2011-6-4
[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分析”课题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研究[J].中国能源, 2003,25(6):4-10
[3] 周风起.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A].上海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讨会[C],2004
[4] 李会军,李歌.浅谈建筑节能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85-86
[5] 周志廉.关于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思考[J].宁波经济丛刊,2006(1): 25-26,29
[6] 甄兰兰,沈昱明.热量表的热量计量原理及计算[J].自动化仪表,2003, 24(10):41-44.
[7] 贺平,陶永纯.多热源联合供热工况分析[J].煤气与热力,1990,10(4): 34-40
[8] 贺平,陶永纯.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管网设计原则与方法剖析[J].煤气与热力,1990,10(5):43-49
[9] 林强.多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1998,18(6): 52-54,58
[10] 李洪星.我国地热资源应用现状[J].农业工程技术: 新能源产业, 2011(C00): 11-13
[11] 郑瑞澄.中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 2010(7):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