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文化语境 设计美术鉴赏性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_8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视觉文化语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美术鉴赏。关注作品的关联性能让学生整体性鉴赏,避免牵强附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能强化普适性;鼓励学生多维解读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些方法都能让美术鉴赏性问题更为有效。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高中美术
  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和制约,人们通过图像获得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视觉文化。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也要基于视觉文化的语境展开教学,让学生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课是促使学生视觉识读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科,教师要合理设计各种鉴赏性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各种术语,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外作品的主要风格,体会美术作品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 注意关联性,避免牵强附会
  图像往往会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快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要注重问题设计的关联性,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引起共鸣,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联想生活,这样的问题基于视觉文化语境展开,教学效果更好。
  《古代山水画》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人文思想。如果教师直白地提出问题,则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鉴赏很难深入下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更为深入。如可以提出问题:“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画了一幅《春树秋霜图》,大家觉得这幅画是哪种类型的作品呢?”学生被激发了兴趣,提出这是古代山水画。教师继而让学生展开鉴赏,分析《春树秋霜图》的特点是什么,属于哪一个时期的绘画作品。这样就将生活感受和课文中的知识点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展开分析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溪山行旅图》等各种绘画作品,思考该作品是什么时代的作品,并尝试总结不同时代的作品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由于考虑到了关联性,故此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针对美术知识和技巧提出问题,但是这样的提问却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得到提高。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视觉感受,就视觉文化语境提出问题,则能让学生在联系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能避免学生牵强附会的回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 强化普适性,引导自主探索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每一个人都要具备解读图像的能力,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图像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时,要提出具有普适性的问题,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样能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得到提高。
  在学习《古代人物画》时,教师要注意由松到紧地提出问题,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如可以将《韩熙载夜宴图》作为鉴赏对象,提出:“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展现了哪些场景?”学生能轻松地回答其作者是韩熙载,展现的是听音乐、看舞蹈、休息、清听和散宴的场景。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分析每一幅画面,说说在画面中能看到什么,给人怎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也较为基本,只要学生能看懂图画的内容,能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即可。最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能深入下去思考,如可以提出:“这幅画的构图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可以回答:“这幅画采用了打破时间的构图方式,将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幅画中。但是又显得衔接自然,因此很有特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控制好问题的比例,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可以占据所有问题的三分之二,而留出一小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最大化利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 突出创新性,鼓励多维解读
  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鉴赏,又或者联系时代特点组织学生鉴赏古典作品。这样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衛》。为了展现问题的创新性,教师在提问时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鉴赏,教师提出:“其实不只是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大卫》雕像,其他的雕塑家也曾经创作过《大卫》,大家尝试对比一下,看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有何不同之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多纳泰罗的《大卫》进行比较,发现多纳泰罗的《大卫》展现的是少年的形象,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展现的则是青年的形象。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大卫是《圣经》中的人物,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圣经》原著,看看其中的大卫是什么形象?”学生发现《圣经》的大卫是少年的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深入的问题:“那么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塑造一个青年的大卫呢?”这个问题更具有新意,能促使学生继续探究下去。
  教师在提出创新问题时还要注意“度”,避免过于离奇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措。如果能在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鉴赏问题,学生的解读效果就会更好。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视觉文化语境设计各种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展开美术鉴赏,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让学生更全面地评价并理解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民,蒋晓妹.有效设问与问题设计——视觉文化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有效设问与问题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
  [2]林向军.视觉文化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设问研究[J].亚太教育,2015(8).
  作者简介:
  彭云娇,湖北省襄阳市,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习惯,会对日后的语文学习与成长,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朗读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深入文章了解思想感情,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加强重视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教学,促进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在日常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当前的课堂讲解中,课堂往往是缺少互动和学生自己的艺术体验的,更多是像数理化那样老师给学生们讲解知识,没有足够的鉴赏实践。本文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作出分析,并且寻找美术鉴赏课程的真正方式。  关键词:艺术鉴赏;审美情趣;艺术感受  一、 精讲解,多体验  美术鉴赏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是学生在进行美术欣赏
摘 要:在过去,幼师物理教学一直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对于教导学生相应的物理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害的,难以使学生良好地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进而使学生不能尽到幼师教育的职责。基于这些情况,在对幼师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进行创新与优化,进行生态化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提高相关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幼师;物理教学;生态化;教学实践  一、 生态化教学及其应
摘 要:美术课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因为美术课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美学素养,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上好美术课呢?在这方面,笔者摸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供同仁们参考和进一步借鉴。  一、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学校更加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重视学生的综合提升能力。在初中艺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实践;鉴赏能力;培养意义  在初中的当代艺术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传统整体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大,传统教育没有
摘 要:绘画艺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绘画艺术教学实践,分析了开展欣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绘画艺术;欣赏;教学  绘画艺术欣赏是人们在接受绘画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通过对于作品的观察、品味、感悟和领略,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绘画艺术欣赏是一项重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