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元亮,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云干乡党委副书记、大关村村长。1984年,何远亮在自己的门前打响了大关村劈石造田的第一炮,12年的艰苦奋斗,大关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了大关的奇迹,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何元亮”这个名字因此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何元亮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编前:贵州省罗甸县的大关村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是被有关专家视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1984年,农民何元亮在自己的门前打响了大关村劈石造田的第一炮,12年的艰苦奋斗,大关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创造了大关的奇迹,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何元亮”这个名字因此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何元亮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接见了何元亮,江总书记亲切地说像大关这样搞二十年,我们国家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解说:这里是海拔900多米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这里岩石遍地,水源奇缺,植被稀少,被专家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这就是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大关村。大关村有260多户人家,全村1000多人散落的居住在60多条山沟里。1983年以前,人们长年在一条条石头缝里撒上包谷种子,辛苦一年的收成,只够半年糊口。
何元亮:过去这个地方是最穷的,没有米就吃点包谷,吃点杂粮,但是还不够,要靠县里救济来解决生活。
记者:当初生活环境这么恶劣,你们有没有想过搬出大关村?
何元亮:有!我直接是把房子上的瓦都卖了来做路费,准备出去。为什么没有搬成呢?因为你去哪里别人都不接收你啊!
解说:走,没有更好的去处;留,满山的顽石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无奈中,1973年就当村长的何元亮和其他大关人一起艰难地活着,苦苦地熬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关村民从外出修公路中得到启发,想出了把石头炸开,用大块石头砌石坎,小块石头填坑洼,碎石铺底,再用黄泥夯实,最后回填泥土,平整成田的造田方法。苦熬不如苦干,何元亮开始带领全村人劈石造田。1983年,44岁的何元亮刚当上关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当初喊大家来造田的时候,大家响不响应你?
何元亮:当初造田难题太大了,我们开始只有三户人响应,84年这三户人一家分得一分多地,得到四五十斤粮食,箩筐得半箩。最后动员大家做,大家说:你们在这开田哪会得吃?石头缝缝上填上泥巴,哪会留住水呢?大家还是不相信,最后慢慢动员,看见我们收得点谷子以后,大家才慢慢起步。
记者:当时你们在劈石造田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
何元亮:遇到的困难就是石头多,造田炸石头需要雷管炸药,没有雷管炸药,石头打不破,就没有办法,这是遇到的第一个困难;第二个困难主要是土质少。没有泥土,就从外面石缝缝里面抠,然后背进来填。
解说:也许是大山造就了山民负重而执着的秉性,他们能为一个目标、一线希望不停地走下去。
何元亮:这块田三代人开了三年,现在有九分八,它是三代人开的,就叫做“老少田”。这个人开田呀,倔强得很,经常是一有空就钻到里面去开田,现在他家开有14亩。
解说:造一亩这样的“石头田”,最少要翻动800立方米石头,回填150立方米泥土,投工500多个,物资投入600元。由于大关没有水源,大关人除了在石头上造田外,还得在石头上修蓄水池,解决饮水和灌溉。经过12年的苦干,大关人在何元亮的带领下用双手劈开顽石,抠出泥土,硬是在乱石堆中造出了进千亩标准稻田,配套修建了250多个蓄水池,实现了人均基本农田0-8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块钱增加到850元,口粮从人均每年130公斤增加到41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记者:作为大关村的党支部书记,这十多年里一直都带领村民进行劈山造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
何元亮:为了我们要生存下去。这个地方没有办法生存,只有走这条路,只有带领老百姓把劈山造田搞好,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解决我们的吃饭,要不这样做,我们没有办法生存。
记者:这么十几年,又遇到这么多困难,你就没有动摇过?
何元亮:没有,至今没有动摇过。
解说:大关村的脱贫,为贵州极贫乡村脱贫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大关村艰苦奋斗的事迹让每一个贵州人深受感动。为了全省扶贫攻坚战取得更大成绩,并促进各行各业的工作,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学习大关精神的活动。
记者:全国都在学习“大关精神”,那么你觉得“大关精神”是什么?
何元亮:主要是不怕苦不怕累,就是自己勤劳苦干,不向国家要一分钱。
记者:1996到199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向大关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那个时候,来大关参观学习的参观团就达到2000多个,参观人数近十万人次,你当时是怎么接待他们的?
何元亮:他们来以后主要是看我们大关村,看了以后他问我们过去是怎么搞的,现在是怎么搞的,我主要是以这几个问题向他们汇报。
记者:原来想到过这么多人到大关来参观吗?
何元亮:没有。
记者:从心里讲,你觉得大关有没有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这么多人来学习的价值?
何元亮:我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让他们学习,值得他们学习的是我们的坡改梯,我们的蓄水池,我们的退耕还林,我们的沼气。四个问题值得他们学习。
记者:那么工厂呢?他们也不用坡改梯,也用不着搞沼气,那你觉得他们学什么?
何元亮:他们学的是大关苦干实干,他们需要学习我们的精神。
记者:1991年12月,江总书记到贵州视察的时候听取了你的事迹也接见了你,你当时走上去的时候腿抖不抖?
何元亮:不抖。
记者:为什么?
何元亮:为什么抖呢,我去见领导人,也主要我是苦干,我是农民,见到江总书记我们是最高兴的,不得抖嘛。
记者:当时接见时,几位农民的头都是抬起的,好象只有你的头是低下去的,当时你在想什么?
何元亮:当时只是这样低着脑壳听江总书记的讲话,要记住他的讲话呢。江总书记讲,像罗甸的大关村搞坡改梯二十年,国家吃饭就没有问题了。要得富只有农民先迈步,请你们回去把乡镇企业办起来,再来北京一趟。
解说:解决了吃饭问题的大关人还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在省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何元亮和大关人制定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开发思路,并响应国家号召对25度以上的石山坡进行退耕还林。现在,大关村的石山上栽满了杜仲、椿木、梨树等经济树种210万株,大关人均拥有1600多棵树,这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而且保持了水土,改变了大关村恶劣的自然环境。
何元亮:我们提出的是山下铺毯子,就是开田;山腰拴带子,就是种经济林;山上戴帽子就是搞灌木林。
解说:现在的大关村已经很难让人觉得它是一个贫困村了。大关人每人有一块稳产高产农田,每人每年有一千斤粮食,有一头猪,每户有一万株经济林木,年人均收入超千元。1998年,何元亮被任命为云干乡党委副书记。
何元亮:在这个乡里面,我要下组去带领群众植树造林,要把科学种田教给他们,要去看一下。我晚上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我现在在乡里面办公室都没有,我不可能在那里办公,我在实地办公。
记者: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何元亮:我们大关村271户人住在130个弯弯里,很分散,分散以后开会赶场很难。有一些村民基本上一年还没有接触到一个人,都是在家看家。所以我想适当把它集中一下,做生产也好,做什么都方便了。
记者:总结你这一生,坎坎坷坷走过来,你最希望儿女应该怎么做?
何元亮:我就要他们记住我苦干实干,我的心愿、我的苦处要他们记得,记住以后才能够按我这样去办,才能够有饭吃、有衣穿,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发展。
记者:你自己觉得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元亮: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农民就是苦干实干,就是求生存求发展,个人要苦要累要干下来,才能得到生存,得到发展,我就是一个农民嘛。
编后:何元亮是贵州大山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是苦干实干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这是一种朴素的贵州人的精神,也是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