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现阶段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尤其是在数学课中。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当下,很多学校的课堂小组合作教学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参与效果并不佳,特别是小组讨论并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应该用心把握学生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合作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兴趣,开启在交际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的大门,真实地体现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解题的思路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在合作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者身份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在学生思维要转弯的地方设计好合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在合作中展现。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体积公式的由来是课程的重点,亦是难点。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童话中的圆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对了,是圆锥形。今天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等底等高的圆锥屋顶和圆柱房子的关系。接下来,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用材料袋中的工具和材料自己试着找出“屋顶”和“屋子”之间的换算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作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思考,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梳理学生思路的关键性作用。
二、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复杂规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或规律很多,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或规律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成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吗?有哪几种情况?互质数、质数、质因数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并理解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规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得出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三、动手操作,研究课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分析与试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究中发现,总结出小组合作的方法,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在教学“可能性”时,课前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两张摸球后的记录表格和几个红球、黄球、白球。课堂上,老师叙述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合作摸球,这样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根据表中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次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通过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放入盒中不同颜色的球的个数有关。如此让学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强化。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组成合作小组把桌面上的凌乱拼图组合成形,并说出其他组员的贡献。小组成员在协商后,由组长进行二次分工,细化合作步骤,共同达成合作目标。在这种状况下,各小组的拼图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了。操作完成后,一幅幅动人的图形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进行评价,赞赏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指出他们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让他们进一步优化。接着,我让各小组代表陈述组员的贡献,这是对各小组成员的又一次肯定。这样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懂得了活动操作的有序性,使他们相信只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四、解答开放性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然,学生的回答总是千奇百怪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与协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帮助和启发。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片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得到了改变,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如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的答案是三个角。动脑筋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答案不对,其他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不对,此时,老师要把握时机,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数一数,这样正确答案就在学生们动手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显现出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数学课堂就一定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某些知识,还能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合作学习也并不是必需的手段,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需要认真把握,不能滥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合作这种模式的生命得到延续,让学生学得更充实。
一、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解题的思路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在合作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者身份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在学生思维要转弯的地方设计好合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在合作中展现。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体积公式的由来是课程的重点,亦是难点。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童话中的圆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对了,是圆锥形。今天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等底等高的圆锥屋顶和圆柱房子的关系。接下来,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用材料袋中的工具和材料自己试着找出“屋顶”和“屋子”之间的换算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作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前提,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思考,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梳理学生思路的关键性作用。
二、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复杂规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或规律很多,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或规律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成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吗?有哪几种情况?互质数、质数、质因数这三个概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并理解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规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得出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三、动手操作,研究课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分析与试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究中发现,总结出小组合作的方法,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在教学“可能性”时,课前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两张摸球后的记录表格和几个红球、黄球、白球。课堂上,老师叙述实验的步骤,让学生合作摸球,这样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根据表中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次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通过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放入盒中不同颜色的球的个数有关。如此让学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强化。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组成合作小组把桌面上的凌乱拼图组合成形,并说出其他组员的贡献。小组成员在协商后,由组长进行二次分工,细化合作步骤,共同达成合作目标。在这种状况下,各小组的拼图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了。操作完成后,一幅幅动人的图形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进行评价,赞赏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指出他们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让他们进一步优化。接着,我让各小组代表陈述组员的贡献,这是对各小组成员的又一次肯定。这样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懂得了活动操作的有序性,使他们相信只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四、解答开放性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当然,学生的回答总是千奇百怪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与协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帮助和启发。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片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得到了改变,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如开放性问题: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的答案是三个角。动脑筋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答案不对,其他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不对,此时,老师要把握时机,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数一数,这样正确答案就在学生们动手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显现出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数学课堂就一定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某些知识,还能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合作学习也并不是必需的手段,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需要认真把握,不能滥用。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合作这种模式的生命得到延续,让学生学得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