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革命传统有关的知识。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崇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问题被提到日程中来,贯彻以德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趋势。而历史本身具体的这些特征与德育教育有着较强的契合性,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为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摒弃以往“重知识、轻德育”的教学理念,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究德育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智力和道德的双重施发展,实现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挖掘教材;多种方式;与实践结合
德育教育是指与思想品德建设有关的内容,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精神所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对于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加强对其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其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讲述历史文明、阐述历史经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有着进行德育教育的天然优势。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进行一番阐述,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学比例
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其内容也有所转变和更新,即由以往的关注知识和内容转变为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添加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初中历史教师应在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巧妙将德育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认真钻研以及精心研究,挖掘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使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洗礼,更好地感悟并热爱人生。
例如,以《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课内容为例,学习这课内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是如何历经猿到类人猿的转变,进而进一步进化才成为现如今完全形成的人的。同时,使学生对人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深刻的認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的艰辛,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并不断演变才有了现如今的人类,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从而有目的地将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如此,便使学生对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凸显了教材知识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得以更好地进展下去。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在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很难充分显现出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跳出传统固化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渗透或是宣传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知德育思想的内涵,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的恐怖统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以日本法西斯为例,向学生展示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实施大屠杀的场景,通过直观视频的演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统治的残暴,以及在受他们侵略、压榨下贫苦民众的无助,并让学生将之与今日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探讨、交流的形式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并争当和平使者的意识。如此,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将德育思想以清晰、直观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使学生心灵能够受到震撼和启迪,从而促进自身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树立。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学生实践感知
理论知识的学习总归是为实践服务的,而实践也是对真理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传统以课堂讲述理论式的德育教育模式虽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德育思想丰富内涵,但是他们对德育思想的认识终归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具体实践活动的德育教学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德育思想的真、善、美,促进自身道德感悟和行为的提升,将德育教育行动落到实处。
例如,完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课内容的教学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印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到科技博物馆参观,向学生介绍陈列其中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观念和发展,并促使其树立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志向。如此,便将理论教学以实践活动巧妙结合了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感受和感官体验,对促进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在把握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探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曲生铎.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J].神州,2017.
[2]陈书刚.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挖掘教材;多种方式;与实践结合
德育教育是指与思想品德建设有关的内容,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精神所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对于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加强对其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其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讲述历史文明、阐述历史经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有着进行德育教育的天然优势。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进行一番阐述,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学比例
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其内容也有所转变和更新,即由以往的关注知识和内容转变为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添加了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初中历史教师应在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巧妙将德育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认真钻研以及精心研究,挖掘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使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洗礼,更好地感悟并热爱人生。
例如,以《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课内容为例,学习这课内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是如何历经猿到类人猿的转变,进而进一步进化才成为现如今完全形成的人的。同时,使学生对人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深刻的認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的艰辛,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并不断演变才有了现如今的人类,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从而有目的地将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如此,便使学生对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凸显了教材知识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得以更好地进展下去。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在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很难充分显现出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跳出传统固化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渗透或是宣传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知德育思想的内涵,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的恐怖统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师可以以日本法西斯为例,向学生展示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实施大屠杀的场景,通过直观视频的演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统治的残暴,以及在受他们侵略、压榨下贫苦民众的无助,并让学生将之与今日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通过探讨、交流的形式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树立维护世界和平并争当和平使者的意识。如此,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将德育思想以清晰、直观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使学生心灵能够受到震撼和启迪,从而促进自身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树立。
三、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学生实践感知
理论知识的学习总归是为实践服务的,而实践也是对真理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传统以课堂讲述理论式的德育教育模式虽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德育思想丰富内涵,但是他们对德育思想的认识终归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具体实践活动的德育教学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德育思想的真、善、美,促进自身道德感悟和行为的提升,将德育教育行动落到实处。
例如,完成《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课内容的教学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印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到科技博物馆参观,向学生介绍陈列其中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观念和发展,并促使其树立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志向。如此,便将理论教学以实践活动巧妙结合了起来,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感受和感官体验,对促进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在把握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探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曲生铎.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J].神州,2017.
[2]陈书刚.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