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便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在教学形式与活动安排上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策略;探究;情境;互动;开放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入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深刻的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设计苏科版的“压强”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语言描述?根据这一现象,你能否提出一个与此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可让学生先体验如下过程:(1)把 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2)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形变较小,而手指顶住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有了以上两个小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然后请学生利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研究成果。
1.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1.3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出'问题”。物理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纳米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学生首次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可能会问“什么是纳米?”“信息高速公路有多快?”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发现矛盾'出'问题”。物理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初看起来与原有知识互相矛盾,学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
(3)“追根溯源'出'问题”。物理学中好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纵横比较'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建构了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2.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超声、次声内容时,将手在空中来回摆几下,同学们能看见它的振动,但却听不见该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原因何在?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起到了导入教学内容的作用。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2.1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常见的有:
(1)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物理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2)引发情感。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习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引发思维,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1)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
(2)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
(3)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4)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3.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3.1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3.2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
(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2)问题激“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有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
(3)实验带“动”。实施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应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4. 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4.1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等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了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2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物理学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要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实验器材来优化组合设计。
(3)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
(4)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多种可能的答案。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策略;探究;情境;互动;开放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作出的战略性规划。融入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探索出的几种设计策略。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深刻的思考,才能提出问题。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设计苏科版的“压强”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物理语言描述?根据这一现象,你能否提出一个与此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时可让学生先体验如下过程:(1)把 铅笔的一端削尖,用两手的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可以发现:接触笔尖的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强得多;并且越用力,这种感觉越明显。(2)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形变较小,而手指顶住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有了以上两个小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然后请学生利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研究成果。
1.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做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1.3 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出'问题”。物理学领域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纳米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学生首次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可能会问“什么是纳米?”“信息高速公路有多快?”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发现矛盾'出'问题”。物理学中有许多新知识初看起来与原有知识互相矛盾,学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
(3)“追根溯源'出'问题”。物理学中好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纵横比较'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可以产生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某些知识点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建构了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2. 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超声、次声内容时,将手在空中来回摆几下,同学们能看见它的振动,但却听不见该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原因何在?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起到了导入教学内容的作用。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2.1 所谓功能设计,就是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常见的有:
(1)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物理学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2)引发情感。用强烈的情感语言创设情境,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习心灵,在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引发思维,创设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还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所谓方法设计,就是以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1)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来创设情境。
(2)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此法的优点是能突破时空限制。
(3)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及物理过程等。丰富生动的语言是一种优良的情境创设手段。
(4)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3.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3.1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3.2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思维互动”作核心。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活动频繁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师生互动的本质应把握在“思维互动”上。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
(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2)问题激“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有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
(3)实验带“动”。实施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应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4. 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4.1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等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了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2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物理学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内容。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开放方法。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要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实验器材来优化组合设计。
(3)开放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
(4)开放结果。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多种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