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下水”巧点拨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下水文”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在习作教学中,唯有善于思考的实践者才能让习作教学富有活力。教师针对实际情况,研究“下水文”的有效运用,并适时“下水”,必能在习作教学之路上真正成为“师者”,让习作之花越开越红艳。
  【关键词】下水文;下水;运用策略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我深感习作教学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耗时多,见效慢,学生怕写,老师怕批,学生的表达乐趣不翼而飞,教师也是苦不堪言。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努力在写“下水文”上做文章,在作文的实践中体验甘苦,引导学生在“下水文”中悟到灵感,习得方法,享受成功的愉悦。
  经常动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用好 “下水文”呢?我在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让“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相机把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孩子们欣赏,这本身就是一件足以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事,足以引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实践证明,孩子们看到老师和自己一样按要求完成习作,无形中便会产生好奇与期待,当老师出示并朗读时,他们往往兴趣盎然。
  记得有一次,我指导三年级孩子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教学设计时,我把自己写的一个片段读给孩子们听:
  一天早晨,我刚下楼,忽然,一只白色的宠物狗“汪汪汪”地向我冲来,那奔跑的气势,那响亮的叫声,仿佛在向我证明它的强大,这家伙似乎想把我赶走。快要到我面前时,它停住了,它站在离我约十米远的地方,对着我仰头直叫唤。我定睛一瞧,嗬,它是那么小,浑身雪白,整个身体就像一个白色的绒球,眼睛之间还有个大大的“美人痣”,大概是主人打扮它的吧。短撅撅的小尾巴随着叫声一晃一晃的,几乎看不到它的四只小脚。它大概才出生几个月吧。我故意逗它玩,便对着它猛一跺脚,顿时,它吓得转过身去,撒腿就跑,那“汪汪汪”声,仿佛在向我求饶呢。
  听罢,孩子们开心不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嗬,别看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挺有见解的。有的夸老师用了几个好词,有的赞老师把小狗的动作、神态写得很具体,有的说老师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了,还有的表扬老师看得很仔细,写得很好玩……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微笑着鼓励大家,只要你们像老师一样留心观察,认真地写,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试想,怀揣喜悦之情写出的习作会差吗?
  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4时,我按习作要求提前写了一篇观察性的文章《甲鱼“死”了》,在读给学生听之前,我故意示弱说:“我想不出合适的题目,请大家仔细听,帮老师想个题目吧。”同学们都想帮老师的忙,因此听得特别认真。我刚读完,一些同学就举手帮忙,有的说题目叫《贪睡的甲鱼》,有的说题目叫《装死》,有的说题目叫《有趣的甲鱼》……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兴致盎然,教师适时点拨,师生间情意融融,学生的专注品质、审题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适时变换形式展示“下水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的“下水文”能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欣赏,在倾听中思考,在讨论中明法,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中提升。

二、让“下水文”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从习作教学现状看来,“贴近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表达真情实感”似乎离孩子们的世界很遥远,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观察,表达时胡编乱造,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的现象比较严重,写出的东西缺乏灵动气息,读来索然无味。
  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根据习作内容,给孩子们写“下水文”,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习作并不难,习作材料就在自己身边。结合四上语文习作4的教学,我曾经写了一篇题为《甲鱼“死”了》的“下水文”,我在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第二天早晨一起床,我顺手拿起一把放在桌上的梳子,便趿拉着拖鞋,“啪啪啪,啪啪啪”地直奔小阳台。哦,这家伙还在,只见它稳稳当当地趴在水池中,一动也不动,正闭目养神呢。我用梳子轻轻敲了敲水池边沿,“哒哒哒,哒哒哒”。它稳如泰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这下我心里有点慌了,甲鱼该不会死了吧?我又用手中的梳子使劲儿敲水池,“哒——哒——哒——”,它仍然丝毫不动。
  ……
  在议一议的环节中,大家七嘴八舌说开了,最后一致认为亮点在于老师看到了生活中的小事,连续动作描写细致,写得趣味盎然。我及时点拨引导:希望你们也把生活中好玩的事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显神通,试图写出精彩的内容来。
  在这次习作课上,我发现调皮蛋小王听得很认真。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在写作时,突然忍不住笑眯眯地对我招招手说:“来来来,老师,你看我这儿写得好玩吗?”读完他的习作,我简直不敢相信那篇文章是出自他的手。在习作评讲时,我让他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当他读到最后两段有趣的内容时,竟然“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只见小狗冲进了鸡窝,吓得鸡拍着翅膀,一边“咯咯咯”直叫,一边惊慌地冲出鸡窝,院子里鸡飞狗跳,鸡毛飞舞,“汪汪”声,“咯咯”声,引起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院子里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这些鲜活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下水文”的魔力,是它唤醒了孩子的记忆,是它启发孩子从身边寻找习作的素材,是它激发孩子我手写我“口”的愿望。

三、让“下水文”指点学生习作方法


  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他们思路受阻、无话可写,显得“山穷水尽”时,教师及时出示自己的“下水文”,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在写一次“贴鼻子”游戏时,我发现一些学生面对游戏的热闹场面,疏于对个体的观察,缺乏自我感悟,所写内容一般都是停留在简单叙述过程的“流水账”上。于是,我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完成同题习作《贴鼻子》。其中一段是:魏梓昕堅定地将鼻子贴上去。你瞧,他贴得歪到哪儿去了?小丑的鼻子都没碰到他的脸。同学们见此情景,个个乐开了花,笑得前俯后仰。再看看那小丑,他似乎笑得也更欢了,仿佛在说:“你把我的鼻子贴到哪儿去了?哼!我手中的这朵花儿不送给你了。”   我的“下水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快乐的气氛中,我立即组织大家讨论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交流中悟法,在碰撞中提升,在老师的点拨中启智,随后修改、充实自己的习作,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习作评价中,教师“下水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经常认真写“下水文”的教师,一定会感染自己的学生,一定能让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习作。结合某次习作批改,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习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名孩子习作的重点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加工。习作评讲时,将老师的“下水文”与学生的习作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比较中读读、想想、议议,自觉习得方法。
  我曾经写“下水文”《栽花》,告诉孩子们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习作材料,写成有意思的文章;我曾经写“下水文”《第一次吃牛油果》,激励孩子们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曾经写“下水文”《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启发孩子们做一个心中有爱,永不停止追求的人;我曾经写“下水文”《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是美好的、和谐的,是值得回忆与珍藏的……
  教师的“下水文”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利器”,只要我們开动脑筋,勤于笔耕,积极探索,合理运用,就一定能在习作教学之路上真正成为“为人师者”,就能让习作教学之花越开越红艳。

四、让“下水文”融洽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便会将这种情感转移到老师所教的内容上,形成内驱力,利于有效学习。
  “下水文”是链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它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清楚地记得,我展示了下水文《甲鱼“死”了》后,一下课,几个男孩立马围过来,他们似乎意犹未尽,有的说这只甲鱼好贪睡啊,有的说自己也想养只甲鱼,有的说老师的文章写得太好玩了。其中一名孩子天真地问:“袁老师,你文中说的老焦是谁啊?”我微笑着看着他,没有作声。这时,旁边的另一名孩子大声说道:“她老公呗,这还用问?”那场面逗得我们“哈哈哈”大笑起来,师生之间那种融洽的关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有时候,教师写下水文,还会激发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促进师生交往,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一次,我指导孩子们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时,我带去一只自制的简易播音器,并把课前写好的“下水文”读给孩子们听。我刚读完,一名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问:“我想知道这个播音器在哪儿买的?我想买一个呢。” 我告诉大家,这是一名读大学的姐姐自己买零件制作的,大家听了惊讶不已,恨不得自己也有这本领呢!
  下课后,那名孩子又追过来指着播音器对我说:“老师,我能再玩玩这个吗?”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打动了我,我称赞他是小牛顿。他问我,小牛顿是谁?我让他自己去探究。第二天,他到办公室找我,大声地给我介绍牛顿,还说他也想成为像牛顿那样的人。我无比欣喜!一篇“下水文”的附加值竟然这么大!它能派生出许多的“附属品”,师生之情在交流与交往中浓厚了,这种感情能有效促进孩子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习作中。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的“下水文”用之恰当,行之有效,让我们一起经常“下水”,经常动动笔,巧用“下水文”,为孩子的习作导航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夏丏尊. 叶圣陶教你写作文 [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302-304.
  [2]张淑君.谈切实提高教师“下水文”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7).
其他文献
【摘要】1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越来越清楚一个教师的使命与职责,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全面地看待站在面前的孩子,既是对一个教师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追问。庆幸,10年的探索与改变,让我眼下寻得了那颗珍贵的种子:开放性深度学习。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作为一个教育者,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教师;学生;学习;教育者  从教师走向教育者  ——我的教育观随笔  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七桥问题的研究,明晰七桥问题的内涵与本质,进而发现一笔画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悟抽象、模型和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积极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数学抽象,体会数学建模,掌握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并
期刊
【摘要】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孩子的天性和童真需要在大自然里感悟和释放。为此,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整合现有资源,依据园所现有的场地性质、地形地貌、空间环境,怀抱自然,就地改造,进行了一场“让游戏点亮儿童生命”的田园变革。  【关键词】整合资源;怀抱自然;田园变革  农家乐,现代人追求的惬意生活;农家乐,回归自然的梦境田园。相信很多人都曾被农家乐触动过情怀,也心之向往。儿时,
期刊
【教学内容】科书第49~50页例3和“练一练”,第51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
期刊
【摘要】当前,德育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要进进不去,要退退不得。如果把学校教育教学比喻成一个学生的正餐,那么德育充其量只是一道小点心,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只是品尝一下味道而已。然而,德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做着一个美丽的梦:小点心的正餐梦。  【关键词】花式点心;大德育观;幸福动力  小点心的正餐梦  ——论德育如何回到自身的轨道  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 周群芬  当前,德育是什么处境呢?从孩子
期刊
【摘要】后现代主义小说家马丁·艾米斯于1984年出版的《金钱——绝命书》被称为二十世纪末的《双城记》。小说中大量使用元小说叙事以及反宏大叙事等后现代技巧,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作者用游戏文章的态度对英国现代物欲横流、无道德底线的现状展开尖锐的讽刺。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技巧在《金钱》这部小说中的使用,解读作者如何在凌乱的叙事下表达深刻的主题。  【关键词】马丁·艾米斯;《金钱——绝命书》;后现代
期刊
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的差异,有学科的差异,有水平的差异。通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将不同发展需求的教师结合在一起,共同研究发展,形成合作文化,促进共同体内的每个教师专业发展,从而达成教师专业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我校有区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共计16人。骨干教师比例占在职在编教师的24%,但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不
期刊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能,也可说是教师的天职,自古而然,天经地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主观努力与其目标达成之间并不完全匹配。比如,作为教师,你在课堂上认真讲课,有的学生就是听不进去;你在努力传授知识,不少学生并未照单全收……面对这些情况,咋办?于是,一个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更需要做一名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也许事实就是如此,课堂
期刊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写教后摘记,通过教后摘记的形式进行反思,既有益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备课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后摘记的作用;教后摘记的内容;教后摘记的形式一、教后摘记的作用  都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案在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的航标,需要有机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应基于儿童经验,瞄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儿童认知,丰盈探究过程;适度拓展延伸,发展数学思维,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培育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学习;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