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说题技巧探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x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2014年新课标卷II)
  一、说能力考点
  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从表达技巧的四个大方面根据诗歌内容依次检索,它们分别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考生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诗歌表达技巧体系,包括每大类中包含的常见小类。指出手法后一定要结合内容分析,落脚点是在抒发的情感上。事实上,无论是对语言、形象还是技巧的考查,也都同时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②事物:托物言志(咏物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③古今事:借古讽今、伤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④典故: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远近结合、声色结合、不同的感觉相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虚写,也叫曲笔),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2.表现手法(狭义)
  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叠字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二、说考纲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11分。
  三、说解题思路
  1.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
  (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考生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是语言流畅优美的赏析。)
  四、说思维障碍
  1.把握不准设问的角度,分不清是问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手法。
  2.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导致答案点不全。
  3.答案组织欠妥当,不能先答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只是写一些套话。
  五、说应对策略
  1.掌握类型,熟记术语
  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考生失分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考生应认真归纳分类,熟练掌握。
  2.联系课文诗词,挖掘源头活水
  (1)夯实教材: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
  高考古诗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
  (2)内勾外连: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
  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如果联系教材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赏析的难度就会降低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准确率就大大提升了。
  3.探究高考设题题型,寻求解题捷径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题要求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2)“大角度”设题。此类题没有具体角度要求。因此,解答该类题要善于抓关键点。
  4.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
  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多着眼于具体诗句鉴赏评价,但局部分析必须结合诗词内容主旨。也就是说,考生必须从诗词整体出发,在透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做具体的分析。
  总之,高三语文教师在学生备考期间应该对学生的答题策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训练,而说题活动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此方面多做偿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550000)
其他文献
阅读是基础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条路径。高中阶段学业繁重,加之泛读让阅读的收效大大降低。为此,高中语文阅读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将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围绕课内教材、放眼关联的课外资源、整合反思、读写结合,才能在长期的积累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提升自身文学素养,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并形成写作直觉和能力。  《鸿门宴》是苏教版必修三“寻觅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和新局面。但很多高中生仍习惯于台下听课,被动学语文,且绝大多数学生被其他学科的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语文学习空间大受打压,语文学习效果较差。日常教学未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每次上语文课,学生犹如饭店聚餐,不必事前准备,只等服务员上菜,然后吃喝一顿,吃完走人。只顾课堂“享受”而不管前后“付出”,这样学语文太被动了,学生不应只享受“大餐”(听课
期刊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作文就好似堆积货物的“仓库”,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很普遍,假话、空话、套话遍地,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堆砌素材的三种典型  1.堆砌历代“古人”  每次一出作文题,学生一下子想到的并不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却是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古人”身上。某学生在习作《心灵的选择》的第一段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
期刊
情感教育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就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很少想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
期刊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开始,然后透过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即“得意忘言”,对古诗词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古诗词意象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古诗词意象解读之道,从寻找古诗词意象开始,了解和领悟古诗词意蕴,到感知古诗词意象具体形象和诗人情感,品析古诗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无数次修改得来的。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批细改,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作文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我觉得可以尝试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