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些通信的岁月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19880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刀郎歌声的浑厚与苍凉,还有他那独有的质朴和忧伤。本来,他可以是个歌坛传奇,只是后来他遭遇了网络,遭遇了狼与猪,遭遇了那飞来飞去的两只蝴蝶。
  早忘了自己是在什么时候遭遇网络的,只记得朋友的来信是越来越少,逢年过节时的贺卡变成一个个电子短信,然后便在某年某月的某天醒来突然发现,我也拥有了自己的QQ与邮箱。我开始和很多不认识的人聊天,以文字碰撞文字,用时间对抗时间。一直以为这可以成为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在的我却愈来愈怀念那些互通书信的日子。
  到很多论坛注册了会员,在夜半的时候为一些文字冥思苦想,诉断心弦,渴望着有那么一个人,一颗心,会在某个时候用某种最温柔的方式安慰我的寂寞。让我在冰冷的电子世界中温暖起来,在麻木单调的刻板生活里生动起来。但现在,我却忘记那些文章的名字,忘记了那些论坛的密码。曾经沧海,空余悲凉。
  有人问我QQ,我说我不上的,他问那你平时怎么和别人聊天,我说我很久没和别人聊天了,尽管之前,那一直是我所擅长所热衷。
  像浮在水面的泡沫,初见时繁华耀眼,渐渐光影散尽,笑脸盈盈地走去,返身又是一屋寂凉,一根电线,它不能触及到彼此的灵魂。
  可就象染上了一种致命的瘾,看透浮华之后对网络依然有难舍的丝丝情结。依然会在归家的时候匆匆打开电脑,放上一首歌,去自己喜欢的论坛看文章,有时在共鸣之后都会认真地写上几个字,偶尔也发一个帖子。但大多的时候只是看,心里暗暗点评,已不习惯宣扬。
  网络上有些东西,许是看上去太美了,所以才想日夜与之相对,但其实我知道,自己不过是在缅怀——缅怀一腔笔墨流失的情怀。
  最常去的是一些老年社区与知青论坛,还有自己一直关注并且珍爱的夕阳红,每每看着论坛里的文章不断更新,许多自己素昧平生却又思慕许久的的头像在闪动,心中时常会恍惚,觉得自己好像一叶孤舟,飘荡在真实与虚幻,平和与跌宕之中。
  为什么执着,为什么上网,我要去哪里,去做什么,沧桑之后依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又要去追随,寂寞沙洲的我其实只是在等待或是寄情,怀念着那些书信传情的年代,那一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古老期盼。
  只是,这些已渐去渐远……
其他文献
在我国,惟有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是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们称她为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也称她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是在1954年,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交通不便,申纪兰就骑着毛驴走出西沟村,接着转坐客车火车,经历了整整4天的路程,总算按时到北京参加了大会。  在中南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
期刊
古往今来,我国的一些名人,往往喜欢为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或寄情、或言志、或自勉、或明愿,从而形成独特的书斋文化。品味这些书斋名,我们既可了解名人的志趣,又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完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复达七次之多,故将书房取名为“七焚斋”,用以激励自己永远勤学苦读。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房闲谈,然后根
期刊
作为中国七十年代杰出的女外交家,一代名媛章含之的一生,始终与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风云人物——章士钊、毛泽东、乔冠华联系在一起,因此,她的人生被赋予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出入红墙,成为毛泽东英文教师    1935年,上海永安公司一位女职员,未婚产子,因与男友地位悬殊无法完婚。时为著名律师的章士钊闻知后,主动收养了这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女。从此,因偶然踏入红门的章含之,过上了体面优裕的生活,也为她今后
期刊
我在报纸上看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随着他经商的成功,他就有了年轻漂亮的情人,他再也看不上家里日渐衰老的妻子。他的情人说,没有用钱摆不平的事情,让他用钱把妻子打发了。于是,他就回家试探他的妻子,说有人和妻子离婚了,给了他妻子一百万。他妻子说一百万?青春和爱情是无价的,不是说一百万太少了,这种事情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他说如果我们离婚了你要什么?他妻子说,我只要儿子,剩下的什么都不要;而他的情人说跟了他两
期刊
我的家在长白山区的一个边陲小镇,葡萄沟是距小镇70公里外的一个自然村,两山夹一沟,四周群山环抱,因满山遍野的山葡萄而得名。  第一次进葡萄沟缘于儿时嘴馋。那时是计划经济,家里吃的用的都凭证供应,每天上顿大饼子,下顿窝窝头,偶尔父母买个苹果,要一分为六,二位老人加上我们兄妹四人,每人分一片解解馋。同学大宝姥姥家是葡萄沟的,他常在我面前炫耀沟里的果子多酸多甜,说的我直流口水。一天,大宝对我说:“想吃山
期刊
“天空中每划过一颗流星,都是地上一个情人落下的情泪!”  说这话时,她十八岁,他二十岁。并且他们相约一起观看六十年才遇一次的流星。  他和她邂逅在火车上,他坐在她对面,他是个画家。他一直在画她,当他把画稿送给她时,他们才知道彼此住在一个城市。两周后,她便认定了他是她一生所爱。  那年,她做了新娘,就像实现了一个梦想,感觉真好。但是,婚后的生活就像划过的火柴,擦亮之后就再没了光亮。他不拘小节、不爱干
期刊
毛泽东确定中南海为办公地点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中共中央起初暂驻西郊香山,对于进京后选择何处为办公地点,一时犹豫不决,据说周恩来经过考察,建议以中南海为办公地点,但也有一些人士建议中南海以保持皇家园林的旧貌,作为公园为好,中共中央可另择办公地点。最后,毛泽东还是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确定中南海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地点。笔者1951年随父亲陈伯达进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陈家搬出中南海,前
期刊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铗、大聋、石尊者等。是近代艺林成就最为显赫的一位大师。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  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期刊
朋友是摄影家,春节后他从巴格达回来。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探望他,其实也是为了看看他又带回哪些新鲜事。  朋友把随身的DV接到电脑上,给我们看: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儿在用力摇晃着一个躺在一只编织袋包裹边的人,四周站着三个木然的西方士兵。躺在地上的人一动不动,小孩一直在叫喊着,镜头离近时,我看到孩子满脸的泪。  “他在喊什么?”我问朋友。  “爸爸、爸爸,别睡了,快起来!”朋友大声的喊道。尤其后来用阿拉伯
期刊
“重庆美女了不起,老年人还如此时尚!”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举行的“胡姬花”国际大赛上,代表重庆参赛的渝中区木兰艺术团舞蹈队和凯莱西模特学校老年模特队双双夺冠,艳惊狮城。事后,新加坡媒体感叹,染红头发、穿短靴裤、用高档化妆品……这些发生在摩登女郎身上的事,却是一群五六十岁老太太的生活方式,重庆老年美女让人佩服。  模特队10余人,清一色身高在1.65米以上,虽然平均年龄50多岁,但高筒靴、吊带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