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复习课内所学的品悟人物形象的方法,主动运用到《布罗镇的邮递员》一书的阅读中,明晰阿洛的形象特点(包括整体印象与突出特点)。
  2.比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异同,进一步完善体会整本书人物形象的策略。
  3.借助“作者为什么要写阿
  洛”这一话题,将作者专题访谈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与“作者意图”进行对话与融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书目,唤醒初读印象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一起共读了《布罗镇的邮递员》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一本书可以从 “人物形象”“习作特色”“人生启迪”等方面给读者带来收获。)
  师:这堂课,让我们来聚焦人物形象,走近故事的主人公——阿洛。阿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限时60秒,比一比谁写得多。
  (生写)
  师:划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
  数一数,你一共写了几个关键词?
  (生汇报)
  师:请写10个及以上的同学到前面来,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想请教他们吗?
  生:我想请教:你们为什么能写那么多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评析:聚焦人物形象之后,如
  何唤醒学生的初读体验?教师此处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现场限时采集。学生在愉悦、紧张的氛围中,充分调动阅读的初步体验,总结、提炼阿洛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开启了这堂课的人物形象品读之旅。)
  二、迁移课内所学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师:体会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可以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师:让我们先来回顾所学的课文是不是用的这些方法。(出示统编本四上教材目录,用红线标注写人的文章,出示人物姓名。生边看边回忆,纷纷表示“是的”。)
  师:同学们,课内学到的方法能用到《布罗镇的邮递员》这本书上吗?(生:可以。)好,我们一起先来试读一段。自己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阿洛的什么特点?(出示:花期已经过了……阿洛往前走,试图找出被森林藏起来的另外的花树。——《有一条大河》)
  生:我从“不甘心”“要继续寻
  找”等词语中体会到阿洛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评析:在整本书阅读启动之初,“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意识与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回顾了课内学到的人物形象体会之法后,没有很生硬地让学生直接运用,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课内学到的方法是否能运用到整本书中”。答案虽然是肯定的,但这样一个审思的过程却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与激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聚焦书中的一个故事——《收起你的凶器》。谁来读一读活动要求?(出示)
  1.根据作者给故事留下的自然分层,将故事分为六部分,请标上序号。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阿洛的特点,将体会到的关键词批注在段落旁边。
  3.组内交流,将最终确定的人物特点写在彩色粘贴纸上,一张纸写一个人物特点,体悟到几个特点就写几张贴纸。
  4.组长在相应指示处粘贴人物特点,组员可以前来帮忙。
  (生按照以上流程进行阅读体验活动)
  师:你们看,围绕一个故事,大家就读出了阿洛身上的这么多特点,下面请4名同学到前面来筛选,相同特点只留一个。
  (生筛选)
  师:下面选择一个大多数同学
  发现的特点,来讲讲理由。选哪一个?
  (生一起挑选了“勇敢”并讲理由)
  师:同学们,运用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时,整本书与单篇文章有哪些不同?
  (生交流,师总结:整本书篇幅长、内容复杂,体会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快速找到关键语句;整本书人物特点更丰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较为完整、立体的印象。)
  师:整本书阅读还可以用上什么方法体会人物形象呢?
  (生交流,师总结:关注作者围绕人物安排的各种情节,这些情节会带领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同时也使人物主要特点更突显。)
  (评析:“课内得法课外迁移”指的是课内教材学习向课外阅读的流动,但因整本书与单篇课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阅读方法也存在着某些层面的不同。从这个层面上讲,整本书阅读也应形成本身固有的策略系统。本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发现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的差异,以帮助学生完善整本书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系统。 )
  三、凝视人物特点,思考创作原因
  师:同学们,让我们快速翻一翻书,再看看上课开始时写下的阿洛的特点,你还需要添加什么呢?自己补一补。
  (生补充“感恩”“耐心”等,并讲理由。)
  (评析:这一部分是对教学开始时“现场限时采集”的延伸,此处設置这一环节很有必要,因为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与体悟,学生对阿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需要组织学生再次审视并丰富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师:可是,我们永远不要忽略阿洛的另一面——(出示课文中描写阿洛母亲早逝、父亲酗酒,阿洛穿的衣服是捡来的等语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创造阿洛这一形象呢?
  生:作者是想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生:作者写阿洛的善良,是为了让我们向他学习。
  ……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想不想听听作者是怎么说的?(播放作者郭姜燕的采访录音,大意如下:之所以创作阿洛这样一个底层孩子的形象,是想告诉大家,真正的强大,就是在生活中,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
  (评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阿洛’”,作品出版之后,人物的评价权就已经交给了读者。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这对促进双方理解作品都有很大的裨益。此处,教师将作者访谈录音引入课堂,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的思考”与“作者的意图”拥有了对话与交融。)
  四、向整本书迁移,预约形象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走近了《布罗镇的邮递员》一书的主人公阿洛,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或动物,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体会他们的特点。(出示)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或动物,选择其中一个,请你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体会形象,并为人物或动物制作一张图像卡(手绘外貌 百字介绍),在班上组织一次《布罗镇的邮递员》形象秀场。
  (评析:整本书阅读课如何让学生也能做到“一课一得”?本堂阅读指导课紧紧围绕人物形象展开,最终也将课后的阅读实践指向人物形象体会,形成了一个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循环圈。)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分析3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入手,探讨了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的模式,结合移动学习教育的需求,提出了构建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 3G;移动学习;学习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 TN92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7-0059-03    Construction Study of Mobile Learning Su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漫画,解读漫画的内容。体会画家的用意,大胆合理地想象,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写下来。  2. 尝试用风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漫画引入,激情引趣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总结漫画特点:漫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宣传性、娱乐性、讽刺性和批判性。画家从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并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发现。  2.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体会本文“自我调侃式”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學过程:  板块一 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板书“童年”,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童年。)  2.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一篇习作教材进入教学视野,能否让学生接受,能否将学生迅速带入习作情境,有一个关键的变量就是让学生“躬身入局”——即让习作任务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发生紧密关联,与学生内在心理诉求形成“共情”效应,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借助习作表达满足自己的内在诉求。一句话,一堂习作课成败与否在于学生是否产生表达的“诉求感”。因此,研究学生的“内在诉求”,让学生对习作任务产生“表达诉求”,这是我们习作教材、习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  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3.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了解学情,导入课文  1.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选自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以其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情节、深邃的内涵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但四大名著因为距离我
摘 要如今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网络技术日益完善,公文管理走向无纸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就无纸化所面临的问题、基于WEB的无纸化公文管理系统的模型、无纸化公文管理的技术实现及其安全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WEB;公文管理;无纸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70-02  Research on System of P
一、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工作的任务、重点和发展思路    三大工作任务: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思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编者按:“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大亮点。“语文要素”的出现,让语文教学从“模糊一片”逐渐向“清晰一条线”迈进,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是新方向。但是“语文要素”不是唯一目标,语文课不能上成唯“语文要素”。为了使老师们对“语文要素”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特约国内知名的教师、教研员和学者针对“语文要素”做了一些探索,以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和啟发。
《亡羊补牢》  亡wánɡ 甲 金 篆  会意字。《说文》:“亡,逃也。从人,从∟。”古文字形写作“亾”,表示人(变写为“亠 ”)从缺了口的围墙逃了出来,意即逃亡,或说逃亡后“人”躲藏在“∟”里。由逃亡后找不到人,又引申为丢失,如“亡羊补牢”。由没有、丢失又引申为死去,如伤亡、阵亡。“亡”的“没有”意与“无”相通,故“亡”又读wú,这是音(双声)义上的假借用法,词句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里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呼唤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语言发展的潜能,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 “生活教育”的内涵与新课程的呼唤——大道至简,目标具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