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校生源大都来自周边村屯,因为家长忙于农活和家务,疏于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上小学时,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多少计算能力。多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性格特点很有必要,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尽力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教学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大致以2000年为分水岭,这之前的小学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劳,虽然几乎都不曾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听老师的话,学习很努力,课上课下注意力集中,认真完成作业,当教师的工作就比较简单,指导方法,多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错。2000年以后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等原因,学生越来越娇气,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形式,以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激发兴趣是永远的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有学具配合时,学生很乐意计算,但接触到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学生对孙悟空猪八戒感兴趣,我就自编问题,"孙悟空摘了10个桃子,猪八戒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学生非常愉悦,很快就能计算出结果。我继续说:"孙悟空又去摘了很多个桃子,路上不小心丢了一些,它还有多少?"学生一起大叫道:"老师你也没说数啊,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及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请同学计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它们"请"进课堂,学生爱吃的零食,爱做的游戏,爱看的电视剧,我都常常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
我还模仿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在数学课上进行三分钟口算的训练。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有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个出题一个答题,看谁的准确率高,有时或者一组同学从排头到排尾,快速回答问题,有时让学生向自己的对手发出挑战,对方答对多少道题就算挑战失败。其实学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的。总之,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工作,要不断求新、求变。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础
计算时合理的计算方法就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根据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低年级学生有学具,当学生松手操作时,很容易接受算理。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3朵花,左手有6朵花,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3+6=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6+3=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校生源大都来自周边村屯,因为家长忙于农活和家务,疏于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上小学时,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多少计算能力。多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性格特点很有必要,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尽力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教学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大致以2000年为分水岭,这之前的小学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劳,虽然几乎都不曾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听老师的话,学习很努力,课上课下注意力集中,认真完成作业,当教师的工作就比较简单,指导方法,多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错。2000年以后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等原因,学生越来越娇气,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形式,以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激发兴趣是永远的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有学具配合时,学生很乐意计算,但接触到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学生对孙悟空猪八戒感兴趣,我就自编问题,"孙悟空摘了10个桃子,猪八戒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学生非常愉悦,很快就能计算出结果。我继续说:"孙悟空又去摘了很多个桃子,路上不小心丢了一些,它还有多少?"学生一起大叫道:"老师你也没说数啊,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及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请同学计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它们"请"进课堂,学生爱吃的零食,爱做的游戏,爱看的电视剧,我都常常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
我还模仿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在数学课上进行三分钟口算的训练。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有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个出题一个答题,看谁的准确率高,有时或者一组同学从排头到排尾,快速回答问题,有时让学生向自己的对手发出挑战,对方答对多少道题就算挑战失败。其实学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的。总之,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工作,要不断求新、求变。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础
计算时合理的计算方法就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根据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低年级学生有学具,当学生松手操作时,很容易接受算理。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3朵花,左手有6朵花,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3+6=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6+3=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