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写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小学阶段要求会写2500个左右,占总数量的70%。其次是要求高,课标在学段具体目标中要求能按笔顺规则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等。第三是意义重,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然而,我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写字环节逐渐“蒸发”不见了。以上学期为例,我听课62节,涵盖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涉及18个区县24所学校,包括山村、平原、城区,乃至全国名校,有青年教师、老教师,骨干教师,乃至特级教师,除了8节表达课与读书课外,54节小学语文课中49节没有让学生写生字,虽然有5节安排写字了,但时间只有1~3分钟,就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完成写字的任务。写字跑哪儿了?讲授第一课时的老师说,写字安排在第二课时;讲授第二课时的老师说,生字在第一课时写过了。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不管本课生字是5个,还是18个;不管是识字课,还是阅读课;不管是视导课,还是研讨课;不管是优质课评选,还是名师课堂示范,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看不见学生安安静静、扎扎实实地写字。
  课标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书写汉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是一至六年级的教学重点;不仅要求天天练写,而且要求随堂练写;不仅要求随堂练写,而且要求每次随堂练写不少于10分钟。可是,为什么我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写字了呢?这绝不是巧合,也绝不是偶然。
  一、“消失了的写字”撕开教研理念的遮羞布,暴露了语文课堂华而不实的现实问题
  1.课是讲给谁听的?2019年11月北京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总结会上,张立军老师就问了这个问题:课是讲给谁听的?是啊,我们的课是讲给谁听的?讲给评委的?讲给听课老师的?还是讲给学生的?这是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一线教师往往把自己带进迷雾,晕头转向。为什么会转向呢?因为我们把初心丢了。为什么会丢掉初心呢?因为世俗和功利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当我们的教学理念被扭曲的时候,课堂就出现了诸多怪象:左一个游戏,右一个活动,满满当当,热热闹闹,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能板书的不板书,该板书的也不板书,反反复复就是演示课件,或者做一堆字卡往黑板上贴;置眼前学生实际情况于不顾,找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暴露的问题忽略不计、熟视无睹,故意制造探索问题,其实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教师挖掘教材,恨不得把研究生要学的内容,在40分钟内塞给小学生……总之,就是一味求新求异,目的只有一个,显示自己技高一筹,赢得喝彩。于是乎,我们就看不到课堂写字了,因为安安静静的课堂没看头,安安静静的课堂显示不出教师的水平。课堂追求好看,不追求实用。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现状。
  2.是教会还是学会?知识与能力是教师教会学生的,还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满堂灌的课堂时代,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教师教会的。但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们不应该再这样回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其实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所以教师也必须尊重和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新知识的增长点,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让学生感到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促进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太多地停留在研究教师如何教,没有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没有把工夫用在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课堂没有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教师指导得多,学生练写得少,字能写美观吗?教师只作指导,却不让学生练写,字能写规范吗?教师课堂不指导,学生也不练写,字能写正确吗?如此奇怪的事情,现在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总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课堂也将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3.依法執教了吗?我这里说的“法”,指“教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是什么?广义上说就是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狭义地说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治理教学质量的工具。从写字教学的现状看,课堂就没有“法”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天天写字,随堂写字,每节课写字不能少于10分钟,教师遵照执行了吗?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课头明明写着识字课,教师却并不老老实实地让学生写生字;课后清楚地显示着写字表,教师也没有认认真真落实编写意图。教师嘴上有课标,心中无课标。没有“法”约束的社会,不堪设想;那么,没有“法”约束的课堂,不言而喻。
  二、“消失了的写字”驱散教学管理的烟雾,显现出管理工作宽、松的真实问题
  1.宽的问题。相对于“宽”,就是“严”。教学管理要研究什么时候“宽”,什么时候“严”,看到固守落后教学模式的行为时要严,查到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时要严,面对错误的教学理念时要严,并且要毫不留情。淮南子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和事都表明: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团队要严格管理。我们看到教学拖堂比比皆是,题海战、疲劳战危机四伏,校本教研流于形式,都是管理不严格造成的顽疾。语文课堂上不重视写字的现象,教学管理没有察觉吗?调研得知,学校是察觉了的,但就是没有严格要求。
  2.松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续努力;对于学校而言,一个好风气的形成更需要一以贯之的坚守。学校管理如果是紧一阵儿,松一阵儿,是很难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的。期末临近,靠复习加班加点去应对考试;督导临近,赶快补写笔记、整理档案;体育抽测临近,所有老师都上阵,帮助学生练习。教师就像一个个消防员,到处救火,疲于应对,每天都感觉很忙,最后却收效甚微。学校各项工作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酿出一个教学事故来,这就是学校管理松懈的结果。对于写字教学,各个学校都抓过,但为什么还是出现今天的局面呢?就是因为没有坚持长期抓、严格抓的原因。   教研座谈时,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强调多少次了,语文课堂写字不得少于10分钟,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呜呼!写字存在的问题让我们管中窥豹,看到教学管理的软弱无力。
  三、“消失了的写字”直戳教育认识的痛点
  1.写好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简易汉字,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演变都是文化的反映和文明的积淀,也是时间、空间、情感,甚至是灵魂的纽带,她让悠久的文明璀璨如新,让世界各地的华人亲如一家。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肯定汉字、歌颂汉字、学习汉字、应用汉字,让汉字在新时代大放光彩。作为语文教师,教孩子们从小写好汉字是我们的重要责任、重大任务,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今天写下的一笔一画,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今天所记下的一词一句,都将在未来闪耀于世。
  2.写好汉字是国家战略的需要。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列强挤压的世界新格局,国家提出了“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根本就来自于“老而不朽”的汉字。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关系到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乃至文化安全的大事,必须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起重视。所有语文教师都应对写字教育自觉、自珍、自省,教育学生紧握汉字书写之笔,重兴汉字书写之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3.写好汉字是立德树人的需要。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横平竖直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颜筋柳骨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止戈为武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写好汉字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种根的过程,写好汉字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成长的过程。所以古人说:字如其人。写好字还有利于开发思维、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审美等,总之,写好字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按照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文化中的书品即人品、见字如见人、字好一半文等传统思想观念融入立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等环节中,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各個领域。语文教师更要积极创建写字立品、练字修心、学书成人的语文课堂。
  4.写好汉字是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需要。中国字讲中国事,中国事用中国字表达。据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将字写规范端正的不足50%,能达到美观的不足10%,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且有一定速度的更是微乎其微了。就连关系到升学命运的答卷同样是信手乱涂,潦草莫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学之中,而且还严重存在于大学生甚至成人中。据报道,仅北京市每天有10万份“瞎信”发不出去,好多医生处方如“天书”难辨。有人说,今后都用电脑打字,还要写字干什么?那么我不禁要问:将来交通发达了,出门便可以乘车,那还学走路干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写不好字,不敢写字,甚至不愿意写字,写字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认为,中学、大学经常出现错别字、潦草字、书写慢等问题,主要根源在小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完成课程任务造成的,“消失了的写字”就是证据。
  令人欣慰的是,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与研究将会极大推动汉字的书写教学,相信“消失了的写字”很快就会华丽现身,成为语文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如何利用勾词串联的方法学习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学习其他童话故事,并且通过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探索创编童话故事做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爱读、爱讲、爱写反复结构的童话故
我们倡导在语文课堂中引领“儿童诗意表达”,就是要通过营造“语场”环境,把握“语旨”特质,梳理“语式”类别,来唤醒儿童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让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能拥有自己的言语个性和浪漫情怀,尽情地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从而在言语的发展、创造中成为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  一、营造“语场”环境,呵护儿童自然表达 
摘 要: 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 高校志愿服务”背景下,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应课程化构建志愿服务管理、项目化打造志愿服务专业品牌、多元化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新发展趋势,具体创新路径有:营造开放包容的志愿服务环境,构建网络志愿服务专题信息模块,完善志愿服务评价激励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 ” 志愿服务 创新  一
摘 要: 莫里哀的剧作《悭吝人》为读者和观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守财奴形象——阿巴公,这个人物形象几乎成为吝啬人物的代表。作者之所以能将他刻画得如此深入观众和读者的内心,其中一个原因是作者将极端化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将偶然性因素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关系的设置中。  关键词: 《悭吝人》 极端性 偶然性 主人公性格 人物设置  《悭吝人》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
想象类习作,最能体现学生言语的“创造力”。统编本教材中想象类习作共有12篇,与以往版本的教材相比,所占篇幅比重增大。以往教材,想象类习作主要分布在中年级,到了高年级寥寥无几,而统编本教材却一反常态,在高年级安排了5篇,走出了以往“动物童话”格局,明确提出了“虚构故事”,重视习作主体“我”的融入,引入科幻、历险等要素,从“编童话”走向“故事创作”,使得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感”。显而易见,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强、吭”两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学习通过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按照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3.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感悟“男子汉”的天真、可爱、独立、沉着以及成长,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男子汉”  1.板书课题,提示学生在本子上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2.在你心中,“男子汉”是
统编本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语文教研员、知名教师、骨干教师等,经过长期试教、研磨,按照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的教师教学的指导用书。是语文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才能真正用好这套《教学用书》呢?下面笔者
说起书声琅琅,我们头脑中想到的画面是什么样?朝阳初升,教室里学生手捧书本,投入地朗读着,声音清朗而响亮……这本应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但现实未必如此,系统化、自主化的朗读学习并未出现。  一、现状及问题  基于前期关于E时代下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策略的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  1.学生习惯欠缺  学生没有晨起而诵的意识,特别是有些班级学生来得虽早,但你会看到他们是在廊道里做
[嘉 宾] 马基德·马基迪  [对话嘉宾] 路春艳  [整 理] 代 硕 孔 媛  一、儿童电影创作缘起  路春艳: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可能是您在20世纪末拍的《小鞋子》(1997)。我们注意到,从这部影片开始,您的创作视角通常都是集中在孩子身上,您在影片当中通常讲述孩童和他们的家庭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之间的温情和成长,您的这种创作偏向因何而起?  马基德·马基迪(以下简称马基迪):首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不教也是教”。双方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