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是影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存在男女差异,男生好于女生,而研究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对这种认同感没有太大影响。身边有亲戚朋友从事警察行业的公安院校研究生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地域差异对这种职业意识认同基本没有影响。本研究在调查公安院校的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现状的基础上对改善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
一、前言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个体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程度和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以及其他一些与本职业相关因素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于自身或他人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警察职业意识就是指对警察职业的认识程度和态度,这对于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具备良好警察职业意识的研究生能够在进入警察行业后更好地扮演警察角色,充分履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相反的,如果缺乏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感,那么公安院校研究生在走入社会走上警察工作岗位后可能就会出现自我定位不清、角色转换困难甚至出现行为偏差的问题,影响人民警察职责的发挥。
公安院校研究生是作为预备警官在走出校门后将要承担起人民警察的光辉职责,因此必须要对警察职业有充分的认同和正确的认知,这就需要在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加强这些教育提高公安院校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从而为学生真正成为人民警察后更好履行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二、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现状与问题
相比于普通高校研究生,公安院校的研究生的职业意识表现一般来说更为突出,但是考虑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突出性在当前仍然呈现整体效果不理想,这种不理想会影响公安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警察职业意识培养。
(一)入警动机多元化
学生选择公安院校就等同于选择了警察行业,而选择公安院校的动机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对于警察行业与警察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这也就是学生最初的入警动机,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入警动机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学生对于警察职业和公安工作的热爱与兴趣是主要动机之一,这种以通过公安院校学习提升自身才能和保家卫国能力的意识是积极正确的入警动机,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入警的动机停留在通过成为警察掌握权力实现自我炫耀甚至以权谋私,还有些学生的入警动机不明确,对警察的认知比较片面,仅仅认为警察工作是"铁饭碗",对于警察职责认识不清,存在入警动机迷失的问题,这两种入警动机都是消极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二)学生价值取向偏差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当前我国公安院校研究生的需求层次呈现多元化,其中物质需要在调查中居于首位,其次是信任与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理想实现的需要,最后才是社会归属需要、贡献的需要与劳动的需要,这说明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其较为实际的一面,而总体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有较为突出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轻视在集体中发挥作用。此外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出现波动,在特定的环境下容易出现忧国忧民的激情与热血,但是在另一环境下可能体现出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奉献精神的轻视甚至反感。
(三)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公安院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是以封闭的环境为基础的,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研究生需要每天在枯燥重复的学习、训练中度过,缺少自由活动时间,因此,有些学生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公安院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极为恶劣的杀害室友等事件并不鲜见,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以重视。
此外,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在警察职业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意识与纪律意识形成过程较为被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对策
(一)提高警察队伍待遇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研究生对于自身能否长期坚持在基层服务与终身从警等信心不足,显示了当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队伍培养的严峻形势。一方面,警察职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职业,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保障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警察职业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提升造成现实中警察总体人数不足、警察工作负荷过重、警察因公伤亡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这些都对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带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警察队伍的待遇水平能够更好地激发其热爱警察职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其对自身警察职业前景的预期。
(二)调动学生充沛的职业情感
在公安院校学生队伍内部调查可以发现专科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优于本科生,而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最低,这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存在着专业定位、职业定位不明晰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的加强。在办学过程中公安院校必须要充分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其办学思路,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起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学习目标,最终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充分明晰,调动学生充沛的职业情感。
(三)创新培养手段
针对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学生群体多元化的情况创新培养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对于女生警校生、独生子女警校生、非警亲学生等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这部分学生不断树立良好的警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最后,在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是有积极效果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定期开展调查与考核,对于警察职业意识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警察职业意识落后的学生开展一定手段的惩罚甚至淘汰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佳佳.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3).
[2]王波,田明刚.对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7,(7).
[3]谢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吉俐涛(198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处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磊(198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关键词: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
一、前言
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个体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程度和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以及其他一些与本职业相关因素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于自身或他人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警察职业意识就是指对警察职业的认识程度和态度,这对于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具备良好警察职业意识的研究生能够在进入警察行业后更好地扮演警察角色,充分履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相反的,如果缺乏对于警察职业的认同感,那么公安院校研究生在走入社会走上警察工作岗位后可能就会出现自我定位不清、角色转换困难甚至出现行为偏差的问题,影响人民警察职责的发挥。
公安院校研究生是作为预备警官在走出校门后将要承担起人民警察的光辉职责,因此必须要对警察职业有充分的认同和正确的认知,这就需要在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加强这些教育提高公安院校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从而为学生真正成为人民警察后更好履行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二、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现状与问题
相比于普通高校研究生,公安院校的研究生的职业意识表现一般来说更为突出,但是考虑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突出性在当前仍然呈现整体效果不理想,这种不理想会影响公安院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警察职业意识培养。
(一)入警动机多元化
学生选择公安院校就等同于选择了警察行业,而选择公安院校的动机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对于警察行业与警察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这也就是学生最初的入警动机,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入警动机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学生对于警察职业和公安工作的热爱与兴趣是主要动机之一,这种以通过公安院校学习提升自身才能和保家卫国能力的意识是积极正确的入警动机,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入警的动机停留在通过成为警察掌握权力实现自我炫耀甚至以权谋私,还有些学生的入警动机不明确,对警察的认知比较片面,仅仅认为警察工作是"铁饭碗",对于警察职责认识不清,存在入警动机迷失的问题,这两种入警动机都是消极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二)学生价值取向偏差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当前我国公安院校研究生的需求层次呈现多元化,其中物质需要在调查中居于首位,其次是信任与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理想实现的需要,最后才是社会归属需要、贡献的需要与劳动的需要,这说明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对于职业价值的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学生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其较为实际的一面,而总体价值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有较为突出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轻视在集体中发挥作用。此外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出现波动,在特定的环境下容易出现忧国忧民的激情与热血,但是在另一环境下可能体现出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奉献精神的轻视甚至反感。
(三)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公安院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是以封闭的环境为基础的,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研究生需要每天在枯燥重复的学习、训练中度过,缺少自由活动时间,因此,有些学生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公安院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极为恶劣的杀害室友等事件并不鲜见,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以重视。
此外,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在警察职业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意识与纪律意识形成过程较为被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加强公安院校研究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对策
(一)提高警察队伍待遇
调查发现,公安院校研究生对于自身能否长期坚持在基层服务与终身从警等信心不足,显示了当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队伍培养的严峻形势。一方面,警察职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职业,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保障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警察职业的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提升造成现实中警察总体人数不足、警察工作负荷过重、警察因公伤亡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这些都对公安院校的研究生带来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警察队伍的待遇水平能够更好地激发其热爱警察职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其对自身警察职业前景的预期。
(二)调动学生充沛的职业情感
在公安院校学生队伍内部调查可以发现专科生的警察职业意识优于本科生,而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最低,这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存在着专业定位、职业定位不明晰的问题,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的加强。在办学过程中公安院校必须要充分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其办学思路,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起明确的职业定位和学习目标,最终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充分明晰,调动学生充沛的职业情感。
(三)创新培养手段
针对当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学生群体多元化的情况创新培养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警察职业意识。对于女生警校生、独生子女警校生、非警亲学生等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这部分学生不断树立良好的警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最后,在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意识是有积极效果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定期开展调查与考核,对于警察职业意识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警察职业意识落后的学生开展一定手段的惩罚甚至淘汰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佳佳.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3).
[2]王波,田明刚.对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7,(7).
[3]谢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吉俐涛(198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处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磊(198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中国刑警学院研究生处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