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宏观层面的发展政策、框架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模式、经验有机结合,实现在更广大区域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这需要现实有效的途径和抓手。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例,阐述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需要现实抓手
(一)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看其必要性
在农业领域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1990年初,全国已建成生态农业县、乡、村/农场遍布除西藏外的全国各省市。在实践中,按照“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式,已成功摸索出各具特色的集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典型模式,如“猪—沼—果(菜)”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开展试点示范是实践循环经济的切实有效方式。2005年和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推出了两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农业领域试点单位包括有新农村建设乡镇/县市、农业生态园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具体类型如“农林废弃物高附加值再利用型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这一战略目标下,当前需要不断完善、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及其经验。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可知,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从个案出发、以点带面的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更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已有发展基础和条件下,从宏观上设定发展思路和框架,并结合近年来模式探索经验,以及在农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由面到点将相关模式在更广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二)从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看其可能性
扩大推广和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农村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知识和政策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继续探索、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划指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园区;不断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草叶系统工程和生态种养殖业的有机结合
(一)草叶系统工程的相关基本情况
合理种植优良牧草有利于发展高效农牧业生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确定最适宜生长的草种进行种植至关重要。草种区划就是这样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对一定区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研究,结合现有牧草生产经验和生物学特性等,为这一区域确定适宜的牧草品种。而在一个自然气候相对稳定的地区,需要的草种并不很多,且一经科学严谨地确定后可长期不变,这些被确定为最适合种植草种称为当地的当家草种。
早在1984年,农业部畜牧总局下达了“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经3年全国350多个单位千余人的工作,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的研究成果。由此将我国栽培草种划分为9个栽培区和40个亚区。而一些省市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农牧业特点、利用目的结合草种生物特性等,开展更进一步的草种区划。
(二)以草叶系统工程科研成果发展生态种养殖
在草种区划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草叶系统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基于动物营养、牧草植物特性、草与畜动态关系等,系统地对一地主要牧草资源的饲用价值、利用方式及饲料组合优化等进行研究。许多地方的科研单位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例如,“南亚热带丘陵山地草、果、牧和食用菌综合配套技术”、“‘猪、沼、草’生态猪生产模式及可持续循环经济研究”等。
以福建地区养殖户实践的“猪—沼—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例。该模式的核心是狼尾草选育、利用技术。狼尾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牧草,经多年全国性科研协作攻关,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狼尾草。围绕狼尾草发展生态养猪模式的基本运作流程为:养猪所需饲料使用杂交狼尾草和中草药添加剂加入传统饲料中;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微生物转化处理;沼气用作牧草加工能源,沼液用于灌溉牧草等,沼渣用来制作生物肥料。由此将料源、肥源、能源紧密结合,达到产业链内废物的资源化转化利用,最终实现生产绿色产品、防治养殖污染、缓解人畜争粮、节本增效等诸多目的。
三、以现实抓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草叶系统工程结合生态种养殖、完善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二五”时期扩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现实而有效抓手。
(一)典型案例模式的全方位完善
首先,是关键技术环节的完善。循环经济模式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时,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集成等,力争形成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包含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如上例中的牧草优选复壮、牧草建植利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生产、废物处理利用、集约化饲养等,它们在促进项目本身节能减排、资源再生、污染治理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技术经验。未来,应加强科技投入、科研协作,对各项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支撑体系。
其次,是产业共生关系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要在科学评估论证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链条;并在这一过程中,力争对一定区域内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应按照“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原则,围绕支柱产业和主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和运营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和共生效应。在农业领域,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一定农业区域为整体,发展“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如上例中发展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是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循环经济模式项目要注重开展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确立相应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还要注重建设与循环经济直接有关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的定额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无害化和回收利用标准、清洁生产管理标准等。此外,在模式项目规模化建设中,应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托,探索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途径。如对上例来说,要根据当地条件综合考量,甄选出最优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发展的规模组合。
(二)推广模式经验的思路和构想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把相应的典型模式完善、模式经验推广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
其次,要继续加强相关基础性科研工作。如对上例来说,要继续开展牧草适应性的区划研究和引种比较研究等。此外,要促使典型模式既具有标准化的模式结构、框架、流程等,又具有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以上例来说,杂交狼尾草是适合南方生态养殖场栽种的优良牧草,而围绕其已构建起“猪—沼—草”典型模式,相关地方可根据模式经验,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等,构建既包含共性又体现个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其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以上例来说,可构建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生产加科研、养殖加种植、农业加工业加商贸的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更广大、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继续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突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解决这一主题。在典型模式建设中,应把模式自身发展目标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如与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一、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需要现实抓手
(一)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看其必要性
在农业领域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1990年初,全国已建成生态农业县、乡、村/农场遍布除西藏外的全国各省市。在实践中,按照“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式,已成功摸索出各具特色的集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典型模式,如“猪—沼—果(菜)”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开展试点示范是实践循环经济的切实有效方式。2005年和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推出了两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农业领域试点单位包括有新农村建设乡镇/县市、农业生态园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具体类型如“农林废弃物高附加值再利用型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这一战略目标下,当前需要不断完善、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及其经验。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可知,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从个案出发、以点带面的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更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已有发展基础和条件下,从宏观上设定发展思路和框架,并结合近年来模式探索经验,以及在农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由面到点将相关模式在更广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二)从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看其可能性
扩大推广和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农村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知识和政策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继续探索、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划指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园区;不断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草叶系统工程和生态种养殖业的有机结合
(一)草叶系统工程的相关基本情况
合理种植优良牧草有利于发展高效农牧业生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确定最适宜生长的草种进行种植至关重要。草种区划就是这样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对一定区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研究,结合现有牧草生产经验和生物学特性等,为这一区域确定适宜的牧草品种。而在一个自然气候相对稳定的地区,需要的草种并不很多,且一经科学严谨地确定后可长期不变,这些被确定为最适合种植草种称为当地的当家草种。
早在1984年,农业部畜牧总局下达了“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经3年全国350多个单位千余人的工作,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的研究成果。由此将我国栽培草种划分为9个栽培区和40个亚区。而一些省市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农牧业特点、利用目的结合草种生物特性等,开展更进一步的草种区划。
(二)以草叶系统工程科研成果发展生态种养殖
在草种区划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草叶系统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基于动物营养、牧草植物特性、草与畜动态关系等,系统地对一地主要牧草资源的饲用价值、利用方式及饲料组合优化等进行研究。许多地方的科研单位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例如,“南亚热带丘陵山地草、果、牧和食用菌综合配套技术”、“‘猪、沼、草’生态猪生产模式及可持续循环经济研究”等。
以福建地区养殖户实践的“猪—沼—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例。该模式的核心是狼尾草选育、利用技术。狼尾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牧草,经多年全国性科研协作攻关,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狼尾草。围绕狼尾草发展生态养猪模式的基本运作流程为:养猪所需饲料使用杂交狼尾草和中草药添加剂加入传统饲料中;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微生物转化处理;沼气用作牧草加工能源,沼液用于灌溉牧草等,沼渣用来制作生物肥料。由此将料源、肥源、能源紧密结合,达到产业链内废物的资源化转化利用,最终实现生产绿色产品、防治养殖污染、缓解人畜争粮、节本增效等诸多目的。
三、以现实抓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草叶系统工程结合生态种养殖、完善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二五”时期扩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现实而有效抓手。
(一)典型案例模式的全方位完善
首先,是关键技术环节的完善。循环经济模式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时,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集成等,力争形成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包含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如上例中的牧草优选复壮、牧草建植利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生产、废物处理利用、集约化饲养等,它们在促进项目本身节能减排、资源再生、污染治理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技术经验。未来,应加强科技投入、科研协作,对各项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支撑体系。
其次,是产业共生关系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要在科学评估论证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链条;并在这一过程中,力争对一定区域内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应按照“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原则,围绕支柱产业和主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和运营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和共生效应。在农业领域,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一定农业区域为整体,发展“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如上例中发展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是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循环经济模式项目要注重开展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确立相应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还要注重建设与循环经济直接有关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的定额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无害化和回收利用标准、清洁生产管理标准等。此外,在模式项目规模化建设中,应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托,探索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途径。如对上例来说,要根据当地条件综合考量,甄选出最优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发展的规模组合。
(二)推广模式经验的思路和构想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把相应的典型模式完善、模式经验推广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
其次,要继续加强相关基础性科研工作。如对上例来说,要继续开展牧草适应性的区划研究和引种比较研究等。此外,要促使典型模式既具有标准化的模式结构、框架、流程等,又具有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以上例来说,杂交狼尾草是适合南方生态养殖场栽种的优良牧草,而围绕其已构建起“猪—沼—草”典型模式,相关地方可根据模式经验,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等,构建既包含共性又体现个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其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以上例来说,可构建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生产加科研、养殖加种植、农业加工业加商贸的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从更广大、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继续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突出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解决这一主题。在典型模式建设中,应把模式自身发展目标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如与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