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北京广安门,西行十公里,在永定河上飞跨着一座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汉白玉石拱桥,这就是名扬中外的卢沟桥。
永定河在北京平原上多次改道,冲毁村庄,淹没民田,阻塞交通。但在西山地区,两岸峡谷壁立,水流湍急,河道不曾变动。《水经注》曾记载永定河在这一带是“瀑布飞梁,悬河注壑,崩湍十许丈,谓之落马洪。”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赐名永定河”。
永定河原来叫“无定河”,也有害河或小黄河之称,长期不修河道,以致河床淤塞,经常崩决,老百姓没有安生的日子。
永定河,留下众多故道和河名
历史上,永定河穿过西山,在北京平原上多次改道,留下众多故道和河名。
永定河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到商代,是从八宝山以西到颐和园一带通过,而后,沿今温榆河方向流动。
在西周时,永定河主流从八宝山以北向东流过紫竹院、什刹海,沿今坝河方向而行。春秋到西汉时,永定河的主流,从什刹海向南,经今三海,至天坛东出外城,向东南流注,此时叫?水。《水经》说:“?水过……蓟城(在今广安门附近)北。”
東汉到隋时期,永定河是从蓟城南今凉水河方向通过的。此时叫?水、湿水、清泉河,隋代,平原上的永定河叫桑干河。唐、五代十国时,永定河沿今风河方向而行,也称桑干河。
辽和金前半期,永定河继续南移,在凤河和龙河之间流动。此时改称卢沟河,“以其黑故呼卢沟,燕人以黑为卢”,“卢沟河亦谓黑水河,河色最浊,其急如箭”,也有人称为“芦菰河”,音大致相同,其实为误。从金代的后半期到元代,永定河南至礼贤而入龙河。元代也称卢沟河和浑河,还称小黄河,“以其浊流故也”。明清时,永定河主要在今河道南北摆动。明代亦称卢沟河。从辽代到明代,永定河主要称卢沟河、浑河,也有叫它小黄河的……
永定河名字的由来
因为在历史上,这条河几经变迁,对北京城的威胁很大,其含沙量又高,同比黄河不相上下;流量变化之大也较为殊,枯水季节,流量尚不足一个秒立方米,而雨季洪水高峰的1924年,曾达到每秒五千二百四十立方米。
这条实名“无定”的河,其名称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更改。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皇帝戊子年秋天曾去石景山观浑河,说:“观此水则黄河可知”。北宋时代散文家苏辙渡桑乾河曾做过一首诗:“北渡桑乾水欲结,心畏穹芦三尺冰,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永定河原来叫“无定河”,也有害河或小黄河之称,长期不修河道,以致河床淤塞,经常崩决,老百姓没有安生的日子。
解放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喝到自来水,河渠不是干得见底,就是流着散发臭味的脏水。早在金、元时代,就有人打算把永定河河水引到北京城里来。不过,当时因为没有办法把不稳定的永定问水制服,所以,虽然作了开渠引水的尝试,但是最后都失败了。
到了清康熙皇帝就不再打算引水进京,只是重视兴修河道,曾把“河务”列为听政的三件大事之一。他很重视永定河的冶理,多次巡视河堤。
在1700年4月17日,康熙巡视永定河后,即使八旗兵丁协助筑:1701年4月23日康巡视水定河后阅子牙河:当年5月26日,永定河及子牙河堤共110公里的开河筑堤工程就完工。
乾隆皇帝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
金代建都北京时称中都,为了与南来对峙和加强对华北大平原的统治需要修建这样一座永久性大桥。它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六月(1189年7月),战于金明昌三年三月(192年4月),初名广利桥。金代永定同称卢沟,以就把河上这条石桥称卢沟桥,其名一直相沿至今。
卢沟桥建成以来,几经修茸,现在桥的东西两端,各立了一块碑记,记述着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修桥的经过,意在吹嘘修桥冶河的功绩。乾隆皇帝书写的那块碑,记得更为详细、有趣。这年,发现桥有了损坏,“司事之人有欲拆其洞门而改筑者,以为非此不能坚固”。但是,拆开桥面一看,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无比”。由此而想到“虽欲拆而改筑,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其旧之坚固也”。犯不上弄巧成抽多此一举。结果,只是在路面上进行些修缮,也就作罢了。对此,乾隆皇帝还大为感慨:“朕因是思之,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费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情、用工之细如是其亟也”。还有块桥碑是乾隆皇帝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被人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从此名扬天下。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施行家马可·波罗就写过赞美过卢沟桥:“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在建筑上的“措意之精、用工之细”,是十分突出的,建造非常美观。桥上有排排林立的石狮子,桥的两端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就因为它“固若金汤”,故在历史上就是军事重地。
明代瓦刺统治者从河北紫荆关而下桥,进而包围北京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了军事目的,在卢沟桥东侧修筑了一座宛平县城,拱兵京郊。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侵略军于当夜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并要中国驻军撒出宛平等地。当地驻军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日军即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委图鲸吞中国的“七七”事变。
1425年(明仁宗洪熙元年)7月,卢沟桥东狼窝口决岸100余丈,命行后军都督府部发军民修筑。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6月,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浑河水溢,冲决卢沟桥河堤,也是一百多丈。从此开始修缮卢沟桥,至166年(清康熙八年)10月初,卢沟桥建成完工。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9日康熙皇帝乘舟阅示还京,见灾民以水藻为食,就下令从速浚河筑堤,并亲自改名为永定河。
其实,“永定”是名,“无定”是实,老百姓仍不安生。从1737年(清乾隆二年)开始,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在202年的时间内,永定河共决口、漫口53次,平均三年多一点时间就闹一次水。
看来,在旧社会根本没有治河之本,“永定”也是吹噓,直到解放前夕,仍然是“无定河”。
解放以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斋堂等水库,又治河筑了坚固堤坝,还在卢沟桥南侧新建了一座长500多米,宽14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最近河道又开始了防洪加固基础工程,从而真正变成了永定河。
河水永定,卢沟新生,为子孙后代造福当在早秋季节,重游卢沟桥,凭栏眺望,桥头的柳色还青,永定河细浪粼粼,西山更加秀丽;观赏晓月,脚下河水微微闪光,头顶晴空圆月,周围是曙光照着苍茫的大地。
人们将带着惆怅,凭栏回忆往事。因为这座八百多年的卢沟古桥,历代有多少行人车马和卫国兵领在这里经过,“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人生的道路在一个地方起点,但所走的路子却是千条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