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季防燥 以润为贵
肺为华盖。最易受燥邪侵袭
一提到秋天,人们总会想到那飘飘的黄叶。金灿灿的果实,因此秋自古又被人们誉为“金秋”。从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五行为金,所以肺气是与秋气相通的。“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天当把“防燥”作为首要工作来做。
燥易伤肺,因此秋天也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从位置上来讲,肺在体腔中居最高位,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有两叶下垂,蔽心之前。心为君主,肺叶下垂蔽心,就像君王的伞盖一样,因此有“华盖”之称。
《黄帝内经》对肺的阐述是:“天气通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肺主呼吸,而鼻子是呼吸的工具,是人体浊气与自然清气交换的场所。秋天燥邪强盛,这样就极易从口鼻侵入肺,秋天鼻子总会感到干燥,或是会流鼻血,就是受燥邪所伤。“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毛也是人体与大自然接触的部位,毛孔的开合有调节人与外界关系的功能。燥邪内外夹击,灼伤人体津液,皮毛失去滋养就会干燥,秋天我们的皮肤总是爱脱皮,头发也爱掉,也是受燥邪的影响。 燥气为秋天的主气,秋燥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但无论温燥、凉燥,都会导致人体阴津耗损,并伤及肺部,从而出现“干燥症”。除了会导致咳嗽、流鼻血、咽干、口燥等不适外,若肺燥下移于大肠,便秘也就不请而至了。可见,秋季防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疾病就会一股脑跑来了。
治燥之法,以润为贵
那么如何来防燥呢?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这里所说的润并非多喝水,当然喝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燥气伤阴,喝进多少,排出多少,所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中医曾经有一个名方,叫“增液汤”,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款汤是专门用来润燥的。这款方剂的药材只有三昧:玄参、麦冬和生地,平常在药店就可以买到。每次取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加入八杯水,煎至三杯时代茶饮,每天1剂,分两次服下,可除一身之燥,对于缓解便秘、流鼻血、咽干口燥等秋燥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不过此方仅对于秋燥症状较重的人群适用,想要达到保健效果的话,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效果的食物则是首选。在我国许多地区,立秋时往往都有“咬秋”的习俗。杭州一带的人喜欢吃秋桃,以补充夏季消耗的津液。桃性温,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秋天食桃既可滋补又可防燥。另外,百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百合入心肺二经,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的功效,是清补的佳品。将百合反复漂洗几次,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稀烂,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带汤一起服下,可起到润肺清心的效果。热饮冷饮皆可,冷饮则是极好的冰镇饮料,既可爽口又可爽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百合炒来吃或是做成粥,润燥效果也不错。
如果秋燥较重的话还可以练练吞津功。每日清晨起床后于静室内闭目而坐,摒弃杂念,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用力要柔和,沿着牙床上下左右搅动36次,这时口中会有大量津液产生,待津液满口时分为三次徐徐咽下。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防秋燥呢?可别小看唾液,它还有一个称号,叫“金津玉液”。养生家认为,唾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就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李时珍认为唾液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中医认为唾液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一种是唾,一种是涎。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吞津便可起到补肾健脾的功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就足,津液生化有源,上可润泽皮毛,下可润泽脏腑,秋燥自然而然也就被化解了。
《黄帝内经》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我们在养生时也要順应天地阴阳,学会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疾患,得享天年。
“清补”不等于“清淡”
人们常说,为了预防“秋燥”,饮食要清淡再清淡,说这样就可达到清补了。有的人甚至每天饮食基本上就是蔬菜和瓜果,连饭都很少吃,别说鱼和肉了。这种“秋补”观点对吗?
秋季清补的重点是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解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天干燥的气候。一味进食蔬菜和瓜果,清淡是清淡,可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达不到补养目的,也许还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营养不良性的疾病河见,清淡不完全等同于清补。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燥热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改变,会使食欲减退。如果饮食过于清淡,反而会更没有食欲。
正确的补法是,除了蔬菜和瓜果这些“清淡”的食材,可适当多吃点鸭肉、泥鳅及海产品等“荤”的食物。鸭肉具有补虚清热、除湿解毒、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等功效。泥鳅的可食部分每100克含蛋白质9.6克,远比一般的鱼、肉类高,人体所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等的含量更高。据悉,泥鳅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类高3~4倍,维生素A、C的含量也比其它鱼类高。泥鳅还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据测定,每100克泥鳅肉中含钙2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难怪许多食客将泥鳅誉为“水中人参’。其次,多吃猪瘦肉、海产品、豆制品等,也可起到一定的清补作用。如果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取西洋参1~2克,泡水代茶饮,或将党参、黄芪、当归、甘草、陈皮等中草药放在一些食物里炖汤服用,也可得到很好的清补。
一句话,做到科学的食疗,以及保持“心静自然爽”的心态,“秋燥”便会离你而去。
防“秋燥”按摩法
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1~2遍。
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一遍,连续做2~3遍,可适当用力。 深吸气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再吐气,反复做20~30次。 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4遍。捶背时要闭息(即不呼吸),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
莫把干燥综合征当秋燥
怎么喝水都觉得口干舌燥,吃饭_定要用汤或水泡才能下咽……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多人会以为是“上火”、“热气”。如果在使用了多种“灭火”办法后,上述症状仍然持续甚至加重,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得“干燥综合征”了。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病的一种,多见于40~55岁的女性, 是由人体免疫系统紊乱而引起的疾病。一些“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还会眼泪减少,情绪激动时往往“欲哭无泪”,眼睛有“磨”的感觉,皮肤也变得干燥、脱屑、瘙痒,出现血点样皮疹,伴关节和肌肉疼痛。另外,还会出现肺纤维化、’肾小管损害、肝损害,晚期部分病人会转为恶性淋巴瘤。女性病人会出现白带消失、阴道分泌物减少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秋燥也会引起咽干、口千、皮肤干等症状,因此患者很容易将其认为是“秋燥”上身。秋燥主要表现在皮肤上,患者不会没有眼泪,并且没有牙齿和脏器的损害,可根据这些差别区分是秋燥还是干燥综合征。但干燥综合征症状复杂,自己很难判断,应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规范诊治。
秋季进补先润肺
从时令上看,秋天是五谷飘香的收获季节,也是人们调养身心的大好时节。而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秋季养生不仅能防治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增强人体对秋季之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于是,很多人选择在秋季这一黄金季节来进补。秋季适当进补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但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健康。
“燥”是秋季气候的特点。秋燥消耗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时化解,会出现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等现象。因此,秋季进补主要应从养肺、润肺、补肺入手。
黑、白木耳可以养肺。中医认为,秋季五脏属肺,因此正常体质者秋季一般应以养肺平补为宜。所谓平补,即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的疾病。平补可选择黑木耳、白木耳、银杏、花生、杏仁、杏子、无花果、万寿果、乌梅等。
甘蔗、梨清肺润燥。中医认为,有秋燥证象的人,吃点辛味食物可以驱散肺中郁气。清肺润燥的食物可选择枇杷、梨、甘蔗、荸荠、橙、萝卜、竹笋、丝瓜、白菜、紫菜、鸭蛋等。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大便干结、反胃呕吐、虚热咳嗽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于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但是,由于梨、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百合、薏米补益肺气。另外,有肺气阴虚证象的人,应辩证予以补气、补阴或气阴俱补。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药、蜂蜜等益补肺气。引起肺阴虚症状时,可用核桃仁、芡实、瘦肉类、蛋类、乳类等食物滋养肺阴。如伤及胃津、肝肾阴气时,可用芝麻、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参、鸡肉等分别滋养胃阴、肝及肾阴。
芡实是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秋补佳品,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秋季使用芡实进补,最简单的是制作芡实糊: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临服时,取50~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随自己爱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
秋季不宜过度进补。虽然秋季是滋补身体的好季节,但是进补也应适量适度。一般不宜食用過于辛辣、腻滞厚味、煎烤的,以及如鹿茸、牛鞭、红参等大补之物。对燥热者来说,应避免食用性味苦寒的食物,也忌过于辛散(指味辛之物,具有发散的作用),以免过散伤津或使寒邪侵肺,导致肺虚加剧。
秋燥伤肺 易引起皮肤病
秋季气候转凉而干,对人的皮肤也产生影响。人的皮肤在这时候会有干燥、紧绷、细纹、龟裂、脱皮脱屑等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皮肤瘙痒,最主要是因为外在气温下降,皮脂腺分泌油脂的能力也会跟着下降,造成皮肤出油量减少及皮肤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种让人不舒服的症状。
入秋后的皮肤保养以保湿最重要,传统中医自古就有秋气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说法,所以秋季皮肤保养必须顺应“养阴润燥”。如果症状为干瘁、干裂、脱皮、脱屑为主,这类属血虚风燥,中医治疗是以祛风、养阴润燥为原则,常用当归饮子、百合固金汤等方来治疗。饮食方面,建议少吃辛辣类、烧烤类、燥热类的食物,可适度吃点核桃肉、奇异果、梨、海带、萝卜、葡萄、苹果、莲藕、黄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圆肉、海参和深海鱼等有助于“滋阴润燥”的食物。
肺为华盖。最易受燥邪侵袭
一提到秋天,人们总会想到那飘飘的黄叶。金灿灿的果实,因此秋自古又被人们誉为“金秋”。从脏腑的角度来讲,肺五行为金,所以肺气是与秋气相通的。“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天当把“防燥”作为首要工作来做。
燥易伤肺,因此秋天也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从位置上来讲,肺在体腔中居最高位,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有两叶下垂,蔽心之前。心为君主,肺叶下垂蔽心,就像君王的伞盖一样,因此有“华盖”之称。
《黄帝内经》对肺的阐述是:“天气通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肺主呼吸,而鼻子是呼吸的工具,是人体浊气与自然清气交换的场所。秋天燥邪强盛,这样就极易从口鼻侵入肺,秋天鼻子总会感到干燥,或是会流鼻血,就是受燥邪所伤。“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毛也是人体与大自然接触的部位,毛孔的开合有调节人与外界关系的功能。燥邪内外夹击,灼伤人体津液,皮毛失去滋养就会干燥,秋天我们的皮肤总是爱脱皮,头发也爱掉,也是受燥邪的影响。 燥气为秋天的主气,秋燥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但无论温燥、凉燥,都会导致人体阴津耗损,并伤及肺部,从而出现“干燥症”。除了会导致咳嗽、流鼻血、咽干、口燥等不适外,若肺燥下移于大肠,便秘也就不请而至了。可见,秋季防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疾病就会一股脑跑来了。
治燥之法,以润为贵
那么如何来防燥呢?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这里所说的润并非多喝水,当然喝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燥气伤阴,喝进多少,排出多少,所以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中医曾经有一个名方,叫“增液汤”,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款汤是专门用来润燥的。这款方剂的药材只有三昧:玄参、麦冬和生地,平常在药店就可以买到。每次取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加入八杯水,煎至三杯时代茶饮,每天1剂,分两次服下,可除一身之燥,对于缓解便秘、流鼻血、咽干口燥等秋燥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不过此方仅对于秋燥症状较重的人群适用,想要达到保健效果的话,吃一些具有滋阴润肺效果的食物则是首选。在我国许多地区,立秋时往往都有“咬秋”的习俗。杭州一带的人喜欢吃秋桃,以补充夏季消耗的津液。桃性温,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秋天食桃既可滋补又可防燥。另外,百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医认为百合入心肺二经,有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的功效,是清补的佳品。将百合反复漂洗几次,然后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稀烂,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带汤一起服下,可起到润肺清心的效果。热饮冷饮皆可,冷饮则是极好的冰镇饮料,既可爽口又可爽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百合炒来吃或是做成粥,润燥效果也不错。
如果秋燥较重的话还可以练练吞津功。每日清晨起床后于静室内闭目而坐,摒弃杂念,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用力要柔和,沿着牙床上下左右搅动36次,这时口中会有大量津液产生,待津液满口时分为三次徐徐咽下。为什么这样就可以防秋燥呢?可别小看唾液,它还有一个称号,叫“金津玉液”。养生家认为,唾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就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李时珍认为唾液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中医认为唾液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一种是唾,一种是涎。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吞津便可起到补肾健脾的功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就足,津液生化有源,上可润泽皮毛,下可润泽脏腑,秋燥自然而然也就被化解了。
《黄帝内经》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天地间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我们在养生时也要順应天地阴阳,学会趋利避害,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疾患,得享天年。
“清补”不等于“清淡”
人们常说,为了预防“秋燥”,饮食要清淡再清淡,说这样就可达到清补了。有的人甚至每天饮食基本上就是蔬菜和瓜果,连饭都很少吃,别说鱼和肉了。这种“秋补”观点对吗?
秋季清补的重点是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解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天干燥的气候。一味进食蔬菜和瓜果,清淡是清淡,可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达不到补养目的,也许还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营养不良性的疾病河见,清淡不完全等同于清补。尤其是老年人,因为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燥热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改变,会使食欲减退。如果饮食过于清淡,反而会更没有食欲。
正确的补法是,除了蔬菜和瓜果这些“清淡”的食材,可适当多吃点鸭肉、泥鳅及海产品等“荤”的食物。鸭肉具有补虚清热、除湿解毒、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等功效。泥鳅的可食部分每100克含蛋白质9.6克,远比一般的鱼、肉类高,人体所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等的含量更高。据悉,泥鳅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类高3~4倍,维生素A、C的含量也比其它鱼类高。泥鳅还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据测定,每100克泥鳅肉中含钙2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难怪许多食客将泥鳅誉为“水中人参’。其次,多吃猪瘦肉、海产品、豆制品等,也可起到一定的清补作用。如果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取西洋参1~2克,泡水代茶饮,或将党参、黄芪、当归、甘草、陈皮等中草药放在一些食物里炖汤服用,也可得到很好的清补。
一句话,做到科学的食疗,以及保持“心静自然爽”的心态,“秋燥”便会离你而去。
防“秋燥”按摩法
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1~2遍。
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一遍,连续做2~3遍,可适当用力。 深吸气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再吐气,反复做20~30次。 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4遍。捶背时要闭息(即不呼吸),同时叩齿5~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
莫把干燥综合征当秋燥
怎么喝水都觉得口干舌燥,吃饭_定要用汤或水泡才能下咽……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多人会以为是“上火”、“热气”。如果在使用了多种“灭火”办法后,上述症状仍然持续甚至加重,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得“干燥综合征”了。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病的一种,多见于40~55岁的女性, 是由人体免疫系统紊乱而引起的疾病。一些“干燥综合征”的患者还会眼泪减少,情绪激动时往往“欲哭无泪”,眼睛有“磨”的感觉,皮肤也变得干燥、脱屑、瘙痒,出现血点样皮疹,伴关节和肌肉疼痛。另外,还会出现肺纤维化、’肾小管损害、肝损害,晚期部分病人会转为恶性淋巴瘤。女性病人会出现白带消失、阴道分泌物减少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秋燥也会引起咽干、口千、皮肤干等症状,因此患者很容易将其认为是“秋燥”上身。秋燥主要表现在皮肤上,患者不会没有眼泪,并且没有牙齿和脏器的损害,可根据这些差别区分是秋燥还是干燥综合征。但干燥综合征症状复杂,自己很难判断,应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规范诊治。
秋季进补先润肺
从时令上看,秋天是五谷飘香的收获季节,也是人们调养身心的大好时节。而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秋季养生不仅能防治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增强人体对秋季之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于是,很多人选择在秋季这一黄金季节来进补。秋季适当进补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但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健康。
“燥”是秋季气候的特点。秋燥消耗津液,并从口鼻先行入肺。如果不及时化解,会出现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等现象。因此,秋季进补主要应从养肺、润肺、补肺入手。
黑、白木耳可以养肺。中医认为,秋季五脏属肺,因此正常体质者秋季一般应以养肺平补为宜。所谓平补,即指用甘平和缓的补益方药治疗体虚久病、病势发展较慢的疾病。平补可选择黑木耳、白木耳、银杏、花生、杏仁、杏子、无花果、万寿果、乌梅等。
甘蔗、梨清肺润燥。中医认为,有秋燥证象的人,吃点辛味食物可以驱散肺中郁气。清肺润燥的食物可选择枇杷、梨、甘蔗、荸荠、橙、萝卜、竹笋、丝瓜、白菜、紫菜、鸭蛋等。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大便干结、反胃呕吐、虚热咳嗽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于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但是,由于梨、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百合、薏米补益肺气。另外,有肺气阴虚证象的人,应辩证予以补气、补阴或气阴俱补。可用百合、薏米仁、淮山药、蜂蜜等益补肺气。引起肺阴虚症状时,可用核桃仁、芡实、瘦肉类、蛋类、乳类等食物滋养肺阴。如伤及胃津、肝肾阴气时,可用芝麻、雪梨、藕汁及牛奶、麻仁、海参、鸡肉等分别滋养胃阴、肝及肾阴。
芡实是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秋补佳品,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秋季使用芡实进补,最简单的是制作芡实糊:将炒熟的芡实1000克研磨成粉,临服时,取50~100克粉末冲开水调服。随自己爱好,可加入芝麻、花生仁、核桃肉等。
秋季不宜过度进补。虽然秋季是滋补身体的好季节,但是进补也应适量适度。一般不宜食用過于辛辣、腻滞厚味、煎烤的,以及如鹿茸、牛鞭、红参等大补之物。对燥热者来说,应避免食用性味苦寒的食物,也忌过于辛散(指味辛之物,具有发散的作用),以免过散伤津或使寒邪侵肺,导致肺虚加剧。
秋燥伤肺 易引起皮肤病
秋季气候转凉而干,对人的皮肤也产生影响。人的皮肤在这时候会有干燥、紧绷、细纹、龟裂、脱皮脱屑等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皮肤瘙痒,最主要是因为外在气温下降,皮脂腺分泌油脂的能力也会跟着下降,造成皮肤出油量减少及皮肤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种让人不舒服的症状。
入秋后的皮肤保养以保湿最重要,传统中医自古就有秋气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说法,所以秋季皮肤保养必须顺应“养阴润燥”。如果症状为干瘁、干裂、脱皮、脱屑为主,这类属血虚风燥,中医治疗是以祛风、养阴润燥为原则,常用当归饮子、百合固金汤等方来治疗。饮食方面,建议少吃辛辣类、烧烤类、燥热类的食物,可适度吃点核桃肉、奇异果、梨、海带、萝卜、葡萄、苹果、莲藕、黄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圆肉、海参和深海鱼等有助于“滋阴润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