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现写的秘密。学得有趣有效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形象又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领学生“来”,而极少关注学生“回”,极少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种“有来无回”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去年江西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猴王出世》这堂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堂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的秘密。全课仅用1/5的时间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而用4/5的时间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教师的引导,有如下一些可圈可点的导语。
“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
“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教师自始至终紧扣“发现写的秘密”来教,给人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印象。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把一篇课文读通读懂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解内容上,就有“炒现饭”之嫌;如果在内容深度上不断挖掘,又难免丢失语文味。因此,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写的秘密”上来,不失为一种阅读课教学的大智慧。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心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应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应让学生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如课文怎样用词遣句,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怎样把重点的地方写具体,怎样安排文章的顺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等等。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分内之事。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学生必须跳起来摘果子。读懂了什么,并不难;而发现写的秘密,却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教学不能老是从“已知”到“已知”,那样教,学生的兴趣会丧失殆尽;而写的秘密,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未知。从“已知”探求“未知”,跳一跳摘果子,兴趣自然就有了。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读与写能融为一体。读,可以提升层次,写,有经典作为借鉴。这样教,才是有效教学。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必然要由“言”入“意”,这样,“言”“意”才能兼得。
二、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一课瞄准一个“点”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凡精读课文,一般会安排两课时来教。第一课时可以侧重从怎么读的角度来教,如怎样朗读,怎样默读,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等。第二课时则可以侧重从“发现写的秘密”的角度来教。略读课文,可以像《猴王出世》那样,先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写的秘密。
小学教材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的文章。每篇课文在写作上都会有若干特点。有的课文,要说出三四个特点甚至七八个特点都不难。而教学不可面面俱到,八面出击,一般每课抓一个(最多两个)“点”即可。这样突出一个重点,教学才有成效可言。
这个“点”怎样定?一般说来,要以课标的年段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编辑意图、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若干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白杨》,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文的突出特点是有不少以物喻人的句子。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从句子中发现以物喻人这一特点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晏子使楚》,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这篇课文的基本特点是晏子的语言机智巧妙。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再见了,亲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该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由眼前的送别引出三件往事。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作者怎样由眼前的事联想到往事作为教学重点。
《人物描写组》,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共有三篇短文。单元提示要求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结合课文特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秘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侧重发现细节描写的秘密,《“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的秘密。
《金钱的魔力》,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前后变化这一特点来写的。
《彩色的非洲》,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彩色”这一特点来写非洲风情。
三、发现写的秘密。要精心设计教学主线
确定一课时教学的“点”之后,要围绕这个“点”,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设计有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常用的思路是:整体感悟一引导举一一放手反三一归纳小结一课堂练笔。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为例作具体说明(第二课时)。
1 整体感悟,提示目标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课文,不少同学读得很入神,被这篇优美的散文深深感动了。那么,读了这篇散文,我们在整体上会有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一说。(生说)
师:这篇文章是1922年写得,离现在快一百年了。近百年来,写珍惜时间的文章多如牛毛,别的文章多是昙花一现,可是《匆匆》这篇文章却能流传百年,让人百读不厌,成为散文经典,这是什么原因呢?(引起思考,不要求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歌德语:“写作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读)
师:《匆匆》之所以流传百年、让人百读不厌,一个重要原因是写得很美,每一句话都是一串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发现这篇文章写得美丽的秘密。
(板书:发现秘密)
2 引导学一段,师生共同发现秘密 读第一自然段,问:最喜欢哪一句?学生一般会喜欢开头的三个短句,可用课件打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
师:这三个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
师:是的,大家读一遍,就能把意思弄懂。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却写成“燕子去了……”呢?
课件打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问: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比一比,发现秘密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排比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引导学生发现三组反义词,“去”对“来”,“枯”对“青”,“谢”对“开”,对得非常工整;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捕捉的三个形象——燕子、柳树、桃花,这些形象多么生活化!然后把课文的句子反复读几次,读出形象感、节奏美。对比读另一句,看看是否有形象感、节奏美。)
师:这就是经典。你看,经典作品的语言多么形象(板书:语言形象)。这几个短句,简直就是一首诗。(课件把这三个短句变成六行诗,让学生吟读,读出味儿来。)
师:作者为什么要说世上许多事物去了又会回来呢?原来作者是要引出下面一个问题。(课件:“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本来是要提出一个问题,可是他偏偏先不说,而要先说世上许多事物去了又会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把物与人对比起来写。
师:了不起的发现!你看,这样对比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情表达就十分强烈、十分感人了。同学们只要睁大眼睛,就能发现作者写文章的许多秘密。这样读,就是会读书了,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课文后面的几段,我们还要这样来读:学会发现秘密。
3 自学其余各段,学生独立发现秘密
师:课文还有三个自然段。我们分三组,每组重点学一个自然段,发现写的秘密,可以在课文中画线批注,也可以同桌交流。时间五分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分钟后反馈。反馈可按二、三、四段的顺序进行,不必打乱文章的顺序。每段的反馈,可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相机评价、点拨。
(1)学习第二自然段应相机点拨:“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一句。
师:“八千多日子”请你算一算,作者当时大概有多大年纪?(两种算法:一是用每年365天来算;二是了解作者出生于哪一年,写此文是哪一年。这样就可以算出大概是二十三四岁。)
师:那么,我们把这个句子小改一下:“二十四年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样写,与原文比,哪一句更好?
(引导学生体会:改的句子是按年来算的,作者写的句子是按天来算的。按天来算,可见作者多么珍惜每一天。这样写,珍惜时间的感情表达十分强烈。)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时候的作者已经写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匆匆》这篇留传百年的文章就是当时写的。年纪轻轻的朱自清当时在全国文坛已经很有名气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为什么还说“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觉得他有声音,有影子,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体会:《匆匆》一文,表达的不光是惜时,更是“争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觉得时间对于他,实在是太不够了。尽管他已经很有成就,但他自己觉得做得太少了。作者并非简单地叹息时间过得太快,而是鞭策自己要做得更多。这一思想要贯串于全文的教学。)
(2)学习第三自然段应相机点拨:文中多处用了“他”字。
这个“他”指的是时间。如果学生反馈时能发现这一秘密,更好;如不能发现,则可以点拨。
师:这段话有三个“他”,“他”指什么?(时间)既然指时间,就应该写“它”,为什么写成“他”,好像是个错别字。(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是拟人。)
师:你的脑子里是否出现了一个时间老人?请你把他的姿态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动词:跨、飞、溜、闪。体会这位时间老人“匆匆流逝”的身影。)
(3)学习第四自然段应相机点拨:文中连用了六个问号,充分表达了“惜时”、“争时”的感情。
以上三个自然段的反馈,教师要紧扣“发现秘密”这一重点运转,让学生把这种发现说具体一些,如能写下具体批语念一念更好。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应采用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语。如“你的眼睛真尖”,“你真有眼光”,“你很会发现”,“这么难发现的秘密都被你发现,真了不起”,“老师要拜你为师”,等等。要针对学生发现秘密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等次的评价语,不要笼统地说“好”、“不错”之类的话。
4 课堂练笔,仿写句子
可出示两题,让学生任选一题。
(1)仿写开头三个短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以青天、太阳、彩虹为形象(也可以自己另选别的事物)。
(2)仿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以上两题,第(2)题较易,第(1)题较难,可以激励学生中的“高手”做第(1)个练习。反馈时,注意仿句中是否有三对反义词。
5 结课
结课仍然要回到核心目标上来。
师:这节课收获很大,我们经过努力,发现了许多秘密。既发现了语言方面的秘密(指板书:语言形象生动),又发现了情感方面的秘密(指板书:惜时,争时)。
(课件再现歌德语,读一遍。)
师:今后我们读书,也要像读《匆匆》一样,学会发现秘密。
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除了前面指出的,一课要突出一点,而不要贪多求全之外,还要注意把写作的技巧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技巧是为表达内容、情感、主旨服务的,不是为技巧而技巧。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要重在发现如何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内容的秘密。《匆匆》一课的教学,把发现语言形象与发现作者惜时、争时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的实例。这样教,“由言人意”,“言意融合”,就能实现“言意兼得”。
(责编 李景和)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形象又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领学生“来”,而极少关注学生“回”,极少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种“有来无回”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去年江西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猴王出世》这堂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这堂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写的秘密。全课仅用1/5的时间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而用4/5的时间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教师的引导,有如下一些可圈可点的导语。
“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
“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教师自始至终紧扣“发现写的秘密”来教,给人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印象。
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把一篇课文读通读懂并不难。如果我们的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解内容上,就有“炒现饭”之嫌;如果在内容深度上不断挖掘,又难免丢失语文味。因此,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写的秘密”上来,不失为一种阅读课教学的大智慧。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主心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应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应让学生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如课文怎样用词遣句,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怎样把重点的地方写具体,怎样安排文章的顺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等等。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分内之事。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学生必须跳起来摘果子。读懂了什么,并不难;而发现写的秘密,却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教学不能老是从“已知”到“已知”,那样教,学生的兴趣会丧失殆尽;而写的秘密,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未知。从“已知”探求“未知”,跳一跳摘果子,兴趣自然就有了。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读与写能融为一体。读,可以提升层次,写,有经典作为借鉴。这样教,才是有效教学。
“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必然要由“言”入“意”,这样,“言”“意”才能兼得。
二、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一课瞄准一个“点”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凡精读课文,一般会安排两课时来教。第一课时可以侧重从怎么读的角度来教,如怎样朗读,怎样默读,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怎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等。第二课时则可以侧重从“发现写的秘密”的角度来教。略读课文,可以像《猴王出世》那样,先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写的秘密。
小学教材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的文章。每篇课文在写作上都会有若干特点。有的课文,要说出三四个特点甚至七八个特点都不难。而教学不可面面俱到,八面出击,一般每课抓一个(最多两个)“点”即可。这样突出一个重点,教学才有成效可言。
这个“点”怎样定?一般说来,要以课标的年段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编辑意图、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若干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白杨》,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该文的突出特点是有不少以物喻人的句子。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从句子中发现以物喻人这一特点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晏子使楚》,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这篇课文的基本特点是晏子的语言机智巧妙。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再见了,亲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该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由眼前的送别引出三件往事。因此,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可以把发现作者怎样由眼前的事联想到往事作为教学重点。
《人物描写组》,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共有三篇短文。单元提示要求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结合课文特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秘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可侧重发现细节描写的秘密,《“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可侧重于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的秘密。
《金钱的魔力》,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人物语言前后变化这一特点来写的。
《彩色的非洲》,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发现作者怎样抓住“彩色”这一特点来写非洲风情。
三、发现写的秘密。要精心设计教学主线
确定一课时教学的“点”之后,要围绕这个“点”,精心设计教学主线。教学主线的设计有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常用的思路是:整体感悟一引导举一一放手反三一归纳小结一课堂练笔。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为例作具体说明(第二课时)。
1 整体感悟,提示目标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课文,不少同学读得很入神,被这篇优美的散文深深感动了。那么,读了这篇散文,我们在整体上会有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一说。(生说)
师:这篇文章是1922年写得,离现在快一百年了。近百年来,写珍惜时间的文章多如牛毛,别的文章多是昙花一现,可是《匆匆》这篇文章却能流传百年,让人百读不厌,成为散文经典,这是什么原因呢?(引起思考,不要求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歌德语:“写作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读)
师:《匆匆》之所以流传百年、让人百读不厌,一个重要原因是写得很美,每一句话都是一串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发现这篇文章写得美丽的秘密。
(板书:发现秘密)
2 引导学一段,师生共同发现秘密 读第一自然段,问:最喜欢哪一句?学生一般会喜欢开头的三个短句,可用课件打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读)
师:这三个短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
师:是的,大家读一遍,就能把意思弄懂。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世上许多事物,消失了,又会回来”,却写成“燕子去了……”呢?
课件打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问: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比一比,发现秘密在哪里?
(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式,排比句式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引导学生发现三组反义词,“去”对“来”,“枯”对“青”,“谢”对“开”,对得非常工整;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捕捉的三个形象——燕子、柳树、桃花,这些形象多么生活化!然后把课文的句子反复读几次,读出形象感、节奏美。对比读另一句,看看是否有形象感、节奏美。)
师:这就是经典。你看,经典作品的语言多么形象(板书:语言形象)。这几个短句,简直就是一首诗。(课件把这三个短句变成六行诗,让学生吟读,读出味儿来。)
师:作者为什么要说世上许多事物去了又会回来呢?原来作者是要引出下面一个问题。(课件:“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本来是要提出一个问题,可是他偏偏先不说,而要先说世上许多事物去了又会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把物与人对比起来写。
师:了不起的发现!你看,这样对比起来写,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情表达就十分强烈、十分感人了。同学们只要睁大眼睛,就能发现作者写文章的许多秘密。这样读,就是会读书了,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课文后面的几段,我们还要这样来读:学会发现秘密。
3 自学其余各段,学生独立发现秘密
师:课文还有三个自然段。我们分三组,每组重点学一个自然段,发现写的秘密,可以在课文中画线批注,也可以同桌交流。时间五分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分钟后反馈。反馈可按二、三、四段的顺序进行,不必打乱文章的顺序。每段的反馈,可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相机评价、点拨。
(1)学习第二自然段应相机点拨:“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一句。
师:“八千多日子”请你算一算,作者当时大概有多大年纪?(两种算法:一是用每年365天来算;二是了解作者出生于哪一年,写此文是哪一年。这样就可以算出大概是二十三四岁。)
师:那么,我们把这个句子小改一下:“二十四年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样写,与原文比,哪一句更好?
(引导学生体会:改的句子是按年来算的,作者写的句子是按天来算的。按天来算,可见作者多么珍惜每一天。这样写,珍惜时间的感情表达十分强烈。)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时候的作者已经写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匆匆》这篇留传百年的文章就是当时写的。年纪轻轻的朱自清当时在全国文坛已经很有名气了。为什么作者还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为什么还说“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觉得他有声音,有影子,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引导学生体会:《匆匆》一文,表达的不光是惜时,更是“争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觉得时间对于他,实在是太不够了。尽管他已经很有成就,但他自己觉得做得太少了。作者并非简单地叹息时间过得太快,而是鞭策自己要做得更多。这一思想要贯串于全文的教学。)
(2)学习第三自然段应相机点拨:文中多处用了“他”字。
这个“他”指的是时间。如果学生反馈时能发现这一秘密,更好;如不能发现,则可以点拨。
师:这段话有三个“他”,“他”指什么?(时间)既然指时间,就应该写“它”,为什么写成“他”,好像是个错别字。(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是拟人。)
师:你的脑子里是否出现了一个时间老人?请你把他的姿态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的动词:跨、飞、溜、闪。体会这位时间老人“匆匆流逝”的身影。)
(3)学习第四自然段应相机点拨:文中连用了六个问号,充分表达了“惜时”、“争时”的感情。
以上三个自然段的反馈,教师要紧扣“发现秘密”这一重点运转,让学生把这种发现说具体一些,如能写下具体批语念一念更好。对于学生的发现,教师应采用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语。如“你的眼睛真尖”,“你真有眼光”,“你很会发现”,“这么难发现的秘密都被你发现,真了不起”,“老师要拜你为师”,等等。要针对学生发现秘密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等次的评价语,不要笼统地说“好”、“不错”之类的话。
4 课堂练笔,仿写句子
可出示两题,让学生任选一题。
(1)仿写开头三个短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以青天、太阳、彩虹为形象(也可以自己另选别的事物)。
(2)仿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以上两题,第(2)题较易,第(1)题较难,可以激励学生中的“高手”做第(1)个练习。反馈时,注意仿句中是否有三对反义词。
5 结课
结课仍然要回到核心目标上来。
师:这节课收获很大,我们经过努力,发现了许多秘密。既发现了语言方面的秘密(指板书:语言形象生动),又发现了情感方面的秘密(指板书:惜时,争时)。
(课件再现歌德语,读一遍。)
师:今后我们读书,也要像读《匆匆》一样,学会发现秘密。
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除了前面指出的,一课要突出一点,而不要贪多求全之外,还要注意把写作的技巧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技巧是为表达内容、情感、主旨服务的,不是为技巧而技巧。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要重在发现如何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内容的秘密。《匆匆》一课的教学,把发现语言形象与发现作者惜时、争时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的实例。这样教,“由言人意”,“言意融合”,就能实现“言意兼得”。
(责编 李景和)